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立樱花编辑部,记录失落的传统文化
樱花编辑部,望文生义,似乎应该是某个研究植物的杂志社,但现实中它偏偏是个“不务正业”的机构。创建者米原有二等人关心的是日本正渐渐消失的传统技艺,确切地说,是集中在京都的传统技艺,托庇于这座古城余荫之下的一座座经年老铺、一位位绝技传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日本有一些独特的技艺,曾经是极有影响的,而今天已经几乎被人们遗忘,北山“磨木”便是其中之一。北山是京都的一个小山村,因为它周围有着优美挺直的杉树林,自古以来,村里会专门培养一群心地纯净而巧手的年轻姑娘,由她们从事水磨圆杉木的工作,这个技艺被称作“磨木”,除京都外,全世界别的地方都找不到。
在江户时代(即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1603年至1867年)作家的笔下,“磨木”是一个浪漫的职业。“(磨木女)上身穿着窄袖和服,下身穿着裙裤,手上戴着只遮住手背的手套,扎一条好看的粉红色细腰带。她们把头巾扎得非常低,看起来酷似日本的玩偶。这些磨木女整日用红砂子和清澈的泉水,不停地打磨剥掉皮的圆杉木——那是由工匠根据客户需要专门上山选择和采伐的。”磨木女们把杉木打磨得细细的、白白的,被称作“北山圆木”。
在古代日本,“北山圆木”有着神圣的使命。匠师们会把这些杉木卷上纸包装起来,一根一根运送到东京、九州甚至更远的地方,用于修建神宫等意义重大的建筑,它们不仅美观,而且被认为在打磨过程中被注入了各种美好的情感。
不过,今天修建各种建筑,已经用不到“北山圆木”了,机械的方式打磨杉木远比女工们的工作效率高,质量也不差。于是,“磨木”在二战后便渐渐成为历史了,只能在典籍和民俗表演中还偶然一窥其行藏。
类似的职业还有很多,这些职业几乎都带着日本传统中细腻、精致的色彩,却又和现代社会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这种不知不觉中的失去引发了学者的痛切,京都造型艺术大学为此发起了一个名为“传统工艺调查”的项目,希望记录下这些即将消亡的技艺。米原有二便是在参加这一项目的过程中,决心梳理和讲述这些技艺以及京都匠人的故事。
2005年,米原有二与好友藤田明、井上朋一等组建了樱花编辑部。10多年来,他们出版了多部关于日本,特别是京都独特技艺与文化的图书,其中一些已成为人们了解京都乃至日本古典文化的必读之物,比如《京都老铺》《京都匠人》等。
樱花编辑部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历史韵味,以至于人们常常以为米原等人是一批老艺术家。实际上,米原有二1977年出生于京都,跟“老”字还不算沾边。他毕业于京都精华大学,毕业后曾经从事广告业,又当了一段时间记者,并在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也正是在这里,他开始参与“传统工艺调查”。
米原说,他之所以迷恋上这些老铺和工艺,是由于看到了其中浸透着的日本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财富——“匠人精神”,对于产品精雕细琢,不为利益,只追求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与极致。这是对极限的冲击,也是与工业化生产相异的理念。
京都,或许是日本最具有“匠人精神”的地方。京都曾是日本的中心,各地能工巧匠集中于此为宫廷服务。天皇要用一张弓,要有制作弓弦、弓背、箭壶、箭矢等诸多工匠,这奠定了京都的匠人数量丰富、种类更加丰富,且做事不计成本的特点。幕府时代,天皇成为政治上的傀儡,幕府将军住在江户(今东京)。但长时间以来宫廷文化的升华,却使京都的文化艺术变得更加繁盛。幕府将军属于武家,在文化方面难免自惭形秽,东京的艺术大多是嫁给将军的贵族女子从京都带来的。而由于远离权力,京都的王公贵族只能把精力放在文化上,匠人在这个时期也越发重要了。
樱花编辑部,望文生义,似乎应该是某个研究植物的杂志社,但现实中它偏偏是个“不务正业”的机构。创建者米原有二等人关心的是日本正渐渐消失的传统技艺,确切地说,是集中在京都的传统技艺,托庇于这座古城余荫之下的一座座经年老铺、一位位绝技传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一根木头的故事
日本有一些独特的技艺,曾经是极有影响的,而今天已经几乎被人们遗忘,北山“磨木”便是其中之一。北山是京都的一个小山村,因为它周围有着优美挺直的杉树林,自古以来,村里会专门培养一群心地纯净而巧手的年轻姑娘,由她们从事水磨圆杉木的工作,这个技艺被称作“磨木”,除京都外,全世界别的地方都找不到。
在江户时代(即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1603年至1867年)作家的笔下,“磨木”是一个浪漫的职业。“(磨木女)上身穿着窄袖和服,下身穿着裙裤,手上戴着只遮住手背的手套,扎一条好看的粉红色细腰带。她们把头巾扎得非常低,看起来酷似日本的玩偶。这些磨木女整日用红砂子和清澈的泉水,不停地打磨剥掉皮的圆杉木——那是由工匠根据客户需要专门上山选择和采伐的。”磨木女们把杉木打磨得细细的、白白的,被称作“北山圆木”。
在古代日本,“北山圆木”有着神圣的使命。匠师们会把这些杉木卷上纸包装起来,一根一根运送到东京、九州甚至更远的地方,用于修建神宫等意义重大的建筑,它们不仅美观,而且被认为在打磨过程中被注入了各种美好的情感。
不过,今天修建各种建筑,已经用不到“北山圆木”了,机械的方式打磨杉木远比女工们的工作效率高,质量也不差。于是,“磨木”在二战后便渐渐成为历史了,只能在典籍和民俗表演中还偶然一窥其行藏。
类似的职业还有很多,这些职业几乎都带着日本传统中细腻、精致的色彩,却又和现代社会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这种不知不觉中的失去引发了学者的痛切,京都造型艺术大学为此发起了一个名为“传统工艺调查”的项目,希望记录下这些即将消亡的技艺。米原有二便是在参加这一项目的过程中,决心梳理和讲述这些技艺以及京都匠人的故事。
2005年,米原有二与好友藤田明、井上朋一等组建了樱花编辑部。10多年来,他们出版了多部关于日本,特别是京都独特技艺与文化的图书,其中一些已成为人们了解京都乃至日本古典文化的必读之物,比如《京都老铺》《京都匠人》等。
壮绝的人间剧目
樱花编辑部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历史韵味,以至于人们常常以为米原等人是一批老艺术家。实际上,米原有二1977年出生于京都,跟“老”字还不算沾边。他毕业于京都精华大学,毕业后曾经从事广告业,又当了一段时间记者,并在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也正是在这里,他开始参与“传统工艺调查”。
米原说,他之所以迷恋上这些老铺和工艺,是由于看到了其中浸透着的日本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财富——“匠人精神”,对于产品精雕细琢,不为利益,只追求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与极致。这是对极限的冲击,也是与工业化生产相异的理念。
京都,或许是日本最具有“匠人精神”的地方。京都曾是日本的中心,各地能工巧匠集中于此为宫廷服务。天皇要用一张弓,要有制作弓弦、弓背、箭壶、箭矢等诸多工匠,这奠定了京都的匠人数量丰富、种类更加丰富,且做事不计成本的特点。幕府时代,天皇成为政治上的傀儡,幕府将军住在江户(今东京)。但长时间以来宫廷文化的升华,却使京都的文化艺术变得更加繁盛。幕府将军属于武家,在文化方面难免自惭形秽,东京的艺术大多是嫁给将军的贵族女子从京都带来的。而由于远离权力,京都的王公贵族只能把精力放在文化上,匠人在这个时期也越发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