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大学生与社会接轨的重要途径,同时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通过社会实践而展现出的育人功能,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对高校社会发挥实践育人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可提高、规范高校社会实践全过程的建议及对策,进而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还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又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高校社会实践正是学生培养综合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徑。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 育人功能 研究
一.高校社会实践发挥育人功能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不均衡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来开展的且具有普及性,但在日常开展实践活动的工作中却出现了参与度不均衡、以点带面等情况。
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会有部分学生干部参与热情较高,而非学生干部的学生参与度较低的情况发生,长此以往形成惯性导致学生参与热情不一,实践项目本身不够吸引,或开展难度较大也是部分学生不够积极的原因,而部分学部院为为完成工作将实践活动作为任务下达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对社会实践活动产生抵触心理。
(二)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经费保障不到位
高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最根本的保障就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及场地支持,只有在经费有所保障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打造社会实践基地,进而组织开展实践活动。
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如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缺少,或是社会实践基地设施不完善、规模小等情况,这使得大部分学生缺少社会实践平台;多数学生到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时,通过社会关系或是社区的实践单位,以此来探索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但此类实践基地不够稳定,且给予学生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都是学生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困难。一些实践活动需要到外地开展,牵涉住宿、交通等费用时,一些家庭较为困难及不能支付此类费用的学生就失去了此类机会,且因这种情况而不能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
(三)对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认识有待提升
在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过程中,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比重,但在学生的课程安排和设计上还远远不够。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专业知识无法充分应用起来,能力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社会实践活动多流于形式,缺少了活动前期的培训和活动后期经验分享总结。
社会实践活动应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可以从学校的学生身份逐渐向社会身份转变,对社会有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及锻炼自身能力的途径,但高校学生往往只将实践活动作为任务来应付,这偏离了社会实践育人本身的意义。这与高校不够重视社会实践,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二.高校社会实践发挥育人功能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高校社会实践管理不到位
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这就造成了一个完全相同的社会实践的模式,应用到了不同的学生身上,这种缺乏针对性的社会实践规划,对学生的个人专业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差异存在一定的忽视,这直接降低了学生的在社会实践方面参与的热情,从而大大降低了社会实践的整体水平。
目前高校在社会实践的评价方面也是有所欠缺的,没有较为合理且细致的社会实践评价制度来衡量学生社会实践的情况,仅对社会实践报告来认定是不够全面的,没有针对各个专业、各个年级不同的情况进行考虑,只实行一个方案,这是远远不够的。而高校对于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经验推广也有所欠缺,没有使学生全面细致的了解社会实践所带来的作用及意义。以上几点造成了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没有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
(二)学生主体性不明显,主体地位不明确
高校社会实践是学生检验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有效平台,可以为毕业后的就业发展打下基础,但学生对社会认知较少,经验不足,缺乏一个投身整个社会的综合能力。部分高校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社会实践来说缺乏早期的宣讲和动员,因此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都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对于毕业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也不甚清楚,因此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活动参与方面也没有太高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这就失去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意义。
目前实践活动的进行均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并没有针对个人进行指导及帮助,在后期的评定中也过于以报告为主要评价认定,忽略了学生的参与过程及是否能完整体现出活动的成果。
三.提升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学校实践育人的评价体系
在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社会实践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的表现进行准确的评定,完善管理制度,把实践育人纳入学生学籍管理,制定严格的实践考核制度,对实践不合格的学生,实行重修制度,重修合格后才能毕业,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提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将实践活动列为在校必修课程,且严格过程认定,与学生评奖评优、毕业条件等相挂钩,激发学生积极性。
(二)将实践活动与教学课程培养相结合
要想确保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展开,就必须要有一个严密的管理组织,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一个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的领导担任组长,负责制定一个关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将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与课程相结合,由学校团委或者相关部门教师负责课程指导,并提供资源配合,将教师工作量及学生所得成绩纳入考核,作为晋升等参考,以此鼓励确保教师积极参与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提升社会实践的经费及资源支持
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开展,由于时间、空间、学生个人能力等种种原因,造成的育人功能达到的效果欠缺,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践过程中的后勤保障,因为高校学生基本是以学校日常课程为主,缺乏社会上的经验,且普遍有学生因为在外参加实践活动会产生交通、住宿等一系列费用,如果家长不能给予支持那么此类学生将没办法参与校外的实践活动,影响了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及普及性。
将高校与企业联系做好,加强社会实践基地、产研平台的建设,给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加大社会、企业对高校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提供活动经费,避免学生因家庭困难、经费不足等问题而不能参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设定支持层级,以活动开展、团队创新等为主要评定因素,设置较高、高、合格几个档位,为学生解决全部费用、80%费用、60%费用等,以促进实践育人目的。
(四)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个性化
通过试点单位建设,打造社会实践品牌项目,加强实践品牌的育,精品实践服务队建设,以精品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巩固实践成果,促进大学生的自身成长,强化社会实践精品项目的传承和实践活动的延续性。
在活动的开展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实践的方式,满足学生需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类型,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弥补学生只在学校接受书本教育的不足,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内容纳入到他们日常的学习当中来。最后,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对事物认知和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的能力差异,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当中,尊重学生的不同特质。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 育人功能 研究
一.高校社会实践发挥育人功能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不均衡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来开展的且具有普及性,但在日常开展实践活动的工作中却出现了参与度不均衡、以点带面等情况。
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会有部分学生干部参与热情较高,而非学生干部的学生参与度较低的情况发生,长此以往形成惯性导致学生参与热情不一,实践项目本身不够吸引,或开展难度较大也是部分学生不够积极的原因,而部分学部院为为完成工作将实践活动作为任务下达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对社会实践活动产生抵触心理。
(二)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经费保障不到位
高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最根本的保障就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及场地支持,只有在经费有所保障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打造社会实践基地,进而组织开展实践活动。
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如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缺少,或是社会实践基地设施不完善、规模小等情况,这使得大部分学生缺少社会实践平台;多数学生到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时,通过社会关系或是社区的实践单位,以此来探索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但此类实践基地不够稳定,且给予学生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都是学生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困难。一些实践活动需要到外地开展,牵涉住宿、交通等费用时,一些家庭较为困难及不能支付此类费用的学生就失去了此类机会,且因这种情况而不能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
(三)对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认识有待提升
在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过程中,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比重,但在学生的课程安排和设计上还远远不够。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专业知识无法充分应用起来,能力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社会实践活动多流于形式,缺少了活动前期的培训和活动后期经验分享总结。
社会实践活动应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可以从学校的学生身份逐渐向社会身份转变,对社会有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及锻炼自身能力的途径,但高校学生往往只将实践活动作为任务来应付,这偏离了社会实践育人本身的意义。这与高校不够重视社会实践,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二.高校社会实践发挥育人功能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高校社会实践管理不到位
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这就造成了一个完全相同的社会实践的模式,应用到了不同的学生身上,这种缺乏针对性的社会实践规划,对学生的个人专业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差异存在一定的忽视,这直接降低了学生的在社会实践方面参与的热情,从而大大降低了社会实践的整体水平。
目前高校在社会实践的评价方面也是有所欠缺的,没有较为合理且细致的社会实践评价制度来衡量学生社会实践的情况,仅对社会实践报告来认定是不够全面的,没有针对各个专业、各个年级不同的情况进行考虑,只实行一个方案,这是远远不够的。而高校对于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经验推广也有所欠缺,没有使学生全面细致的了解社会实践所带来的作用及意义。以上几点造成了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没有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
(二)学生主体性不明显,主体地位不明确
高校社会实践是学生检验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有效平台,可以为毕业后的就业发展打下基础,但学生对社会认知较少,经验不足,缺乏一个投身整个社会的综合能力。部分高校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社会实践来说缺乏早期的宣讲和动员,因此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都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对于毕业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也不甚清楚,因此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活动参与方面也没有太高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这就失去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意义。
目前实践活动的进行均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并没有针对个人进行指导及帮助,在后期的评定中也过于以报告为主要评价认定,忽略了学生的参与过程及是否能完整体现出活动的成果。
三.提升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学校实践育人的评价体系
在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社会实践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的表现进行准确的评定,完善管理制度,把实践育人纳入学生学籍管理,制定严格的实践考核制度,对实践不合格的学生,实行重修制度,重修合格后才能毕业,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提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将实践活动列为在校必修课程,且严格过程认定,与学生评奖评优、毕业条件等相挂钩,激发学生积极性。
(二)将实践活动与教学课程培养相结合
要想确保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展开,就必须要有一个严密的管理组织,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一个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的领导担任组长,负责制定一个关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将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与课程相结合,由学校团委或者相关部门教师负责课程指导,并提供资源配合,将教师工作量及学生所得成绩纳入考核,作为晋升等参考,以此鼓励确保教师积极参与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提升社会实践的经费及资源支持
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开展,由于时间、空间、学生个人能力等种种原因,造成的育人功能达到的效果欠缺,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践过程中的后勤保障,因为高校学生基本是以学校日常课程为主,缺乏社会上的经验,且普遍有学生因为在外参加实践活动会产生交通、住宿等一系列费用,如果家长不能给予支持那么此类学生将没办法参与校外的实践活动,影响了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及普及性。
将高校与企业联系做好,加强社会实践基地、产研平台的建设,给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加大社会、企业对高校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提供活动经费,避免学生因家庭困难、经费不足等问题而不能参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设定支持层级,以活动开展、团队创新等为主要评定因素,设置较高、高、合格几个档位,为学生解决全部费用、80%费用、60%费用等,以促进实践育人目的。
(四)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个性化
通过试点单位建设,打造社会实践品牌项目,加强实践品牌的育,精品实践服务队建设,以精品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巩固实践成果,促进大学生的自身成长,强化社会实践精品项目的传承和实践活动的延续性。
在活动的开展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实践的方式,满足学生需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类型,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弥补学生只在学校接受书本教育的不足,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内容纳入到他们日常的学习当中来。最后,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对事物认知和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的能力差异,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当中,尊重学生的不同特质。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