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日益推进,在关心的教学内容基本明朗化之后,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本期解码,让我们把视角转向课堂的设计技巧与技能。
课堂教学缓冲是指依据教育学有关原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以此缓解课堂高密度、快节奏的状态。课堂缓冲是学生注意力的放松和调适,是课堂节奏的转折和推进,是课堂的推动力。
● 为什么课堂需要缓冲?
1.从学生需求来看,教学缓冲是调整注意的有效手段
注意力是影响学习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上课中的注意力属于有意注意,带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努力。人的注意力是有时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学生心理,了解年龄特点,适当引入缓冲,恰当地调适注意力,使课堂更符合学生的注意力规律。
2.从课堂环节来看,教学缓冲是课堂结构的必要环节
电影大片中经常有这样一幕:刚刚还处在快节奏、紧张的剧情中,转而立马插入一个极其缓慢、温情的镜头,主角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被慢动作似地拉长,让观众一下子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电影讲究张弛有度,那么课堂是否也需要类似的缓冲?普遍来讲,理想的课堂应具备较高的密度、合适的课堂容量、适切的课堂节奏。因此,课堂缓冲是高效课堂、理想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
3.从知识体系来看,教学缓冲是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课堂缓冲并不是让学生休息停止教学,而是利用一个小环节、小插曲,让学生暂时跳出原来的教学内容,进入一个“不一样的小天地”,进行短暂的调整。教学缓冲一般突破现有教学内容的框架,以独特视角进行知识的拓展,是教材内容的有效扩充。
●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缓冲”的实施策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拓展型缓冲
信息技术教学缓冲,并不是孤立、排斥、拒绝其他元素,而是精挑细选其他领域的元素,使其成为信息技术学习的全新素材或学习铺垫。教学缓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在进行缓冲时务必围绕本学科特质,即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框架下进行教学缓冲。
例:动画补间动画。
问题:判断下列古诗词情境可以用动画补间动画来模拟吗?“一行白鹭上青天”“轻舟已过万重山”“孤帆远影碧空尽”“月有阴晴圆缺”。
解析:之前教学内容为实验模拟——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继而模拟小球从斜坡滚落的运动情境。从特点来看,物理实验是个合适的题材,之后师生也展开讨论,寻找更多合适的物理实验。讨论结束后,笔者出示了这些古诗词,让学生进行判断。这个缓冲以文学知识为背景将诗词引入动画制作分析中,让学生暂时跳离信息技术学科,进入文学的小清新世界,适当调整一下大脑。之后教师再以问题劣构方式,注重学生对动画方式的分析,将学生从文学世界重新拉回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不难分析,这些詩词中体现的位置、大小、透明度等变化都适合用动画补间动画来模拟。
思维拓展型缓冲注重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引领学生打开新思路,启迪新思维,以点带面,为后续学习提供一个新视角。
2.了解事实,追源溯本——还原型缓冲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在数字化环境中,利用数字化资源、工具等进行问题的解决及创新实践的关键能力。例如文字处理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报纸、网页等标题式样。学生反馈:除了正规纸媒标题一般使用黑体,网页标题或分类内容也广泛使用黑体。好奇的学生会问:“老师,为什么标题用黑体?其他字体不可以吗?”对啊,为什么要使用黑体?当观察部分针对中学生的杂志时,学生发现标题可以设置个性化字体。反问原因,学生纷纷表示:黑体过于老陈、呆板;不同的字体可以展现中学生个性;多样化字体让杂志风格更加青春活泼。当讨论正文字体时,学生已经看出其中秘密:文字设置以舒适为主,便于读者阅读。以上分析,充其量出于表面经验,那么其后是否还有深层次原理?此时,缓冲可以解析现象背后的秘密,帮助学生从“表面—总结—经验—原理”实现知识的通达,构建完整的认知。
还原型缓冲属于典型的信息技术缓冲,其本质是逆设计思维,即还原软件设计、硬件设计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节点,并体会蕴含的思维方法或创新手段。逆设计思维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用设计者的感知和方法,在技术策略方面提供可行的、有价值的方案,并最终实现创新设计和问题解决。
3.设置冲突,引领思维——拐点型缓冲
通常情况下教学缓冲为教师事先预设,有意识地停顿或转折。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事实缓冲”,即沿着既定的教学进展到某个环节,学生发现与预料不同,不得不停顿下来。当然,教师对事实缓冲须有一定预估,并预留停顿之后的方案。这类缓冲为学生突破传统思维预留了时间,提供了契机。
例:插入排序。
问题:五人排序,眼前明明是一支无序的、乱糟糟的队伍!怎样构造出一支有序队伍?
解析:插入排序的妙处在于有序队伍中逐次添加新成员。可是眼前明明是一支无序的、乱糟糟的队伍!怎样构造出一支有序队伍成了教学关键。按以往经验,笔者提问:“留1人,剩下4人是有序队伍吗?”“不是!”“那么3人呢?”“还不是!”“2人呢?”……
这时教师不得不缓冲,慢下来,停下来。让学生“冷静”下来,再坚持思考一下——果然,坚持的学生已经悟出来了。
“当队伍中只有1人时,这个队伍有序了!”
“如果队伍中没有人,也算有序吧。”
1就是本题中的思维拐点。1人为有序队列,剩下4人怎么办?当然不能一哄而上,学会按次逐个加上去,这样,之前的队列经验完全可以套用了。
思维拐点型缓冲,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当遇到几例失败数据后,我们常常会预设之后的数据也有类似的共性。“以上所有都不是有序队列”,这个经验也会让学生产生误觉,致使无法链接之前解题思路。这种习惯性猜想很容易导致思维半途而废,从而与思维拐点失之交臂。因此,教师在遇到这类缓冲时,鼓励学生多模拟,多进行边界考虑,以求真的精神探究暂时的缓冲,让思维变得绵长,也可以转弯。
当然,在设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缓冲”时要注意避免喧宾夺主,误入其他领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预设学生的理解层次,掌握缓冲知识内核,紧紧围绕信息技术学科特质;要避免主次不分,占用过多时间;教学缓冲内容选择要精致、有效,时间选择也应恰当、合适,切忌将缓冲内容无限放大,占领正常教学内容时间。
课堂教学缓冲是指依据教育学有关原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以此缓解课堂高密度、快节奏的状态。课堂缓冲是学生注意力的放松和调适,是课堂节奏的转折和推进,是课堂的推动力。
● 为什么课堂需要缓冲?
1.从学生需求来看,教学缓冲是调整注意的有效手段
注意力是影响学习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上课中的注意力属于有意注意,带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努力。人的注意力是有时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学生心理,了解年龄特点,适当引入缓冲,恰当地调适注意力,使课堂更符合学生的注意力规律。
2.从课堂环节来看,教学缓冲是课堂结构的必要环节
电影大片中经常有这样一幕:刚刚还处在快节奏、紧张的剧情中,转而立马插入一个极其缓慢、温情的镜头,主角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被慢动作似地拉长,让观众一下子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电影讲究张弛有度,那么课堂是否也需要类似的缓冲?普遍来讲,理想的课堂应具备较高的密度、合适的课堂容量、适切的课堂节奏。因此,课堂缓冲是高效课堂、理想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
3.从知识体系来看,教学缓冲是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课堂缓冲并不是让学生休息停止教学,而是利用一个小环节、小插曲,让学生暂时跳出原来的教学内容,进入一个“不一样的小天地”,进行短暂的调整。教学缓冲一般突破现有教学内容的框架,以独特视角进行知识的拓展,是教材内容的有效扩充。
●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缓冲”的实施策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拓展型缓冲
信息技术教学缓冲,并不是孤立、排斥、拒绝其他元素,而是精挑细选其他领域的元素,使其成为信息技术学习的全新素材或学习铺垫。教学缓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在进行缓冲时务必围绕本学科特质,即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框架下进行教学缓冲。
例:动画补间动画。
问题:判断下列古诗词情境可以用动画补间动画来模拟吗?“一行白鹭上青天”“轻舟已过万重山”“孤帆远影碧空尽”“月有阴晴圆缺”。
解析:之前教学内容为实验模拟——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继而模拟小球从斜坡滚落的运动情境。从特点来看,物理实验是个合适的题材,之后师生也展开讨论,寻找更多合适的物理实验。讨论结束后,笔者出示了这些古诗词,让学生进行判断。这个缓冲以文学知识为背景将诗词引入动画制作分析中,让学生暂时跳离信息技术学科,进入文学的小清新世界,适当调整一下大脑。之后教师再以问题劣构方式,注重学生对动画方式的分析,将学生从文学世界重新拉回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不难分析,这些詩词中体现的位置、大小、透明度等变化都适合用动画补间动画来模拟。
思维拓展型缓冲注重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引领学生打开新思路,启迪新思维,以点带面,为后续学习提供一个新视角。
2.了解事实,追源溯本——还原型缓冲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在数字化环境中,利用数字化资源、工具等进行问题的解决及创新实践的关键能力。例如文字处理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报纸、网页等标题式样。学生反馈:除了正规纸媒标题一般使用黑体,网页标题或分类内容也广泛使用黑体。好奇的学生会问:“老师,为什么标题用黑体?其他字体不可以吗?”对啊,为什么要使用黑体?当观察部分针对中学生的杂志时,学生发现标题可以设置个性化字体。反问原因,学生纷纷表示:黑体过于老陈、呆板;不同的字体可以展现中学生个性;多样化字体让杂志风格更加青春活泼。当讨论正文字体时,学生已经看出其中秘密:文字设置以舒适为主,便于读者阅读。以上分析,充其量出于表面经验,那么其后是否还有深层次原理?此时,缓冲可以解析现象背后的秘密,帮助学生从“表面—总结—经验—原理”实现知识的通达,构建完整的认知。
还原型缓冲属于典型的信息技术缓冲,其本质是逆设计思维,即还原软件设计、硬件设计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节点,并体会蕴含的思维方法或创新手段。逆设计思维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用设计者的感知和方法,在技术策略方面提供可行的、有价值的方案,并最终实现创新设计和问题解决。
3.设置冲突,引领思维——拐点型缓冲
通常情况下教学缓冲为教师事先预设,有意识地停顿或转折。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事实缓冲”,即沿着既定的教学进展到某个环节,学生发现与预料不同,不得不停顿下来。当然,教师对事实缓冲须有一定预估,并预留停顿之后的方案。这类缓冲为学生突破传统思维预留了时间,提供了契机。
例:插入排序。
问题:五人排序,眼前明明是一支无序的、乱糟糟的队伍!怎样构造出一支有序队伍?
解析:插入排序的妙处在于有序队伍中逐次添加新成员。可是眼前明明是一支无序的、乱糟糟的队伍!怎样构造出一支有序队伍成了教学关键。按以往经验,笔者提问:“留1人,剩下4人是有序队伍吗?”“不是!”“那么3人呢?”“还不是!”“2人呢?”……
这时教师不得不缓冲,慢下来,停下来。让学生“冷静”下来,再坚持思考一下——果然,坚持的学生已经悟出来了。
“当队伍中只有1人时,这个队伍有序了!”
“如果队伍中没有人,也算有序吧。”
1就是本题中的思维拐点。1人为有序队列,剩下4人怎么办?当然不能一哄而上,学会按次逐个加上去,这样,之前的队列经验完全可以套用了。
思维拐点型缓冲,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当遇到几例失败数据后,我们常常会预设之后的数据也有类似的共性。“以上所有都不是有序队列”,这个经验也会让学生产生误觉,致使无法链接之前解题思路。这种习惯性猜想很容易导致思维半途而废,从而与思维拐点失之交臂。因此,教师在遇到这类缓冲时,鼓励学生多模拟,多进行边界考虑,以求真的精神探究暂时的缓冲,让思维变得绵长,也可以转弯。
当然,在设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缓冲”时要注意避免喧宾夺主,误入其他领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预设学生的理解层次,掌握缓冲知识内核,紧紧围绕信息技术学科特质;要避免主次不分,占用过多时间;教学缓冲内容选择要精致、有效,时间选择也应恰当、合适,切忌将缓冲内容无限放大,占领正常教学内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