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颅内血肿穿刺引流系统微侵袭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xj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系统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价值。方法: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7例,平均年龄61岁,血肿位于丘脑1例,基底节区22例,脑叶4例。入院时平均血肿量(40±3.2)mL,平均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10.15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平均30.65分。利用CT扫描进行定位,应用新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系统在局麻下经皮穿刺、粉碎和引流。结果:穿刺过程中和术后无不良事件发生。术后第20天死亡1例,其余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Glasgow转归量表(GOS)评分转归良好8例,轻度残疾15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状态生存1例。结论:这种新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系统可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且简便、安全。

其他文献
颅内动脉瘤多因局部脑动脉管壁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引起。遗传、吸烟、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血管炎等因素与其发生、发展有关。近年来,随着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颅内动脉瘤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发现了一些与颅内动脉瘤发生密切相关的易感基因,提示颅内动脉瘤可能是一种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疾病。
美国加州大学卒中中心的Towfighi等应用来自1999-2004年(17061例)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HANES)的资料(美国成年人的一个全国代表性样本),在美国中年(35~64岁)个体中对卒中患病率的性别差异进行了评价,并确定了卒中的预测因素。
年龄、性别和血压可改变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其2个主要部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与血管性死亡之间的联系。一个前瞻性研究协作组对基线记录血压与TC水平的一些血管性死亡前瞻性研究进行了
近年来,美国中年女性的卒中患病率已增高3倍,这促使医生们把责任归咎于肥胖的流行。在最近美国联邦健康调查中,1999-2004年期间近2%的中年女性(35~54岁)报告罹患卒中,而在1988-1994年期间进行的前一次调查中仅为0.5%左右。虽然这个百分比很小,因为大多数卒中发生在老年人中,但中年期卒中患病率的突然攀升及其背后的原因则是不祥之兆。在近年的调查中,即使有更多的女性服用药物控制胆固醇和血
在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卒中预防推荐发表以后,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著述委员会对最近的一些试验结果进行了回顾。本文的目的是对这些新资料做简要回顾、更新某些推荐意见并说明进行这些修改的理由。在2个领域已发
椎动脉夹层分离可能与血管壁结构异常或环境因素有关。症状通常由夹层分离造成管腔狭窄或血凝块形成所致,包括颈后或乳突区疼痛伴随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椎动脉夹层分离的诊断方法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I、CT血管造影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治疗以抗凝为主。
已发表超过12种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进行卒中风险分层的方案。这些方案的差异导致许多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风险估计不尽一致,从而在临床医师中引起混乱和抗凝治疗应用的不一致。
尽管卒中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已取得一些进展,但卒中在美国仍然是第三大死亡原因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每年约有70万人新发或复发卒中。在过去10年里,急性卒中诊治的一些进展,包括纤溶和其他短期疗法的引入,突出显示了急诊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EMS)机构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s,EMSS)在优化
解除颈动脉狭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日益引起重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均可改善认知功能。解除颈动脉狭窄后认知障碍改善可能与脑血流灌注增加、白质病变减轻以及无症状腔隙性梗死发生率降低有关。
内膜增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早期表现,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明胶酶作为细胞外蛋白水解酶,在各种生理和病理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明胶酶与内膜增生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