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创新教学越来越被教师所熟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当今教学中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先决性条件.而物理这门学科中涉及的实验教学恰好能更充分的完成创新这项任务.
关键词:创新;探究;科学思维;综合素质
事事都讲究创新的今天,作为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意识到要坚决摒弃以往过分强调学习理论知识这一做法,转为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形成创新意识.具体到课堂内容上就是要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创设适合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的物理实验.
一、增设演示实验
增设演示实验,可以给学生直接的外部刺激,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操作既简单又方便.重要的是,它是给学生建立理论概念,掌握原理、规律不可或缺的手段.演示实验也间接的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脑海里对物理概念形成一个深刻的理念认识,从而能更牢固的掌握某个知识点,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为达到预想中的授课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有关演示实验方面的尝试,并且得到了广大师生们的认同.比如,在学习电路这一章节时,笔者自己制作了一个很大的演示板,以便增强演示效果,方便学生观看,在演示板上有条不紊的放置电流表、开关、灯座、灯泡、电流表、电压表、电池盒等,视觉效果一目了然,我演示起来也不费吹灰之力.另外,还有拿饮料瓶做液体的压强实验,小木块做受力实验等,实验器材简单,演示效果清晰,课堂氛围轻松畅快.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方便了以后物理知识的传授.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引导学生善于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产生疑问,并自己对此进行探究,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的探究理念也便随之形成.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在每节课的小结部分都会有一道供学生探究的练习题,但是以往的教学,教师跟学生都对此视而不见,探究练习题也便形同虚设.追根溯源,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作怪.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对事物兴致不高,主动意识不强,更谈不上积极,这跟青春年少的成长阶段理应所属的东西是极其不搭的,因此,应该彻底摒弃以往死气沉沉、束缚性极强的授课模式.变学生为主导,把课堂的主权抛给学生,教师在旁边则起一个“搭桥牵线”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答疑,避免课堂跑题等现象出现.学生对某堂课感兴趣的地方,就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小组或是其他形式进行讨论、探究,鼓励不同意见的产生,鼓励学生大胆新奇的想法.如此一来,课堂才真正活起来,课堂才真正称之为课堂.以“浮力”为例,在此课题的实验中,可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拿乒乓球来探究实验,通过实验现象一步步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也将疑问一步步带给学生,对于整个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以便形成更科学的思维.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为学生逐一解答难题.最后学生豁然开朗,这种豁然开朗是自己主动深究之后的领悟,与传统的相比,想必是另一种全新的感受吧.收到的效果可谓是事半功倍.
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面对以实验为主的物理学科,何不抓住实验这个重点,放手给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身心体验,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既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对全面科学的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物理知识的不断学习,知识的难度也相应的增加,许多学生抱怨物理难学,于是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出现了畏学、厌学情绪.这是在教学中教师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于是,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去让这些学生重拾对物理的兴趣,转变他们对物理的错误看法,如何做呢?笔者想到了实验.让全班学生从家中带一个可以拆卸、组装的物件到教室,然后带领大家把手中的这个小物件一件件拆开,观看里面的构造,让学生自己组装起来,有疑问的可以找学生或是教师帮忙,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诱发他们的上课兴趣.另外,还组织大家自己制作小物件,如,望远镜,遥控汽车,电动机等.物理课偶尔体验一下手工制作也不失为一项好的计策.通过实践,学生的兴致明显得到了改善,课堂气氛也变得活泼了许多.就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实践,体会亲自制作的乐趣,来激发他们物理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动脑思考的习惯以及动手创新的能力.这也是对物理知识的再学习的过程,由此使得学过的知识得到升华、巩固,同时自身的创新能力也达到了切实的锻炼.
总之,物理课程的改革离不开实验,实验几乎是诱导学生兴趣的唯一因素,因此要切实抓好课堂实验关,保护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的这一有效途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开拓思想,植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创新型教育手段培养出具有综合科学素养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芳.初中物理创新思维培养探微[J].中学理科:综合,2008(7).
[2]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月刊 陕西师范大学主办[J].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3]乔玉.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成因及教育对策[J]. 教学与管理, 2001(14).
关键词:创新;探究;科学思维;综合素质
事事都讲究创新的今天,作为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意识到要坚决摒弃以往过分强调学习理论知识这一做法,转为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形成创新意识.具体到课堂内容上就是要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创设适合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的物理实验.
一、增设演示实验
增设演示实验,可以给学生直接的外部刺激,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操作既简单又方便.重要的是,它是给学生建立理论概念,掌握原理、规律不可或缺的手段.演示实验也间接的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脑海里对物理概念形成一个深刻的理念认识,从而能更牢固的掌握某个知识点,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为达到预想中的授课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有关演示实验方面的尝试,并且得到了广大师生们的认同.比如,在学习电路这一章节时,笔者自己制作了一个很大的演示板,以便增强演示效果,方便学生观看,在演示板上有条不紊的放置电流表、开关、灯座、灯泡、电流表、电压表、电池盒等,视觉效果一目了然,我演示起来也不费吹灰之力.另外,还有拿饮料瓶做液体的压强实验,小木块做受力实验等,实验器材简单,演示效果清晰,课堂氛围轻松畅快.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方便了以后物理知识的传授.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引导学生善于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产生疑问,并自己对此进行探究,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的探究理念也便随之形成.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在每节课的小结部分都会有一道供学生探究的练习题,但是以往的教学,教师跟学生都对此视而不见,探究练习题也便形同虚设.追根溯源,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作怪.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对事物兴致不高,主动意识不强,更谈不上积极,这跟青春年少的成长阶段理应所属的东西是极其不搭的,因此,应该彻底摒弃以往死气沉沉、束缚性极强的授课模式.变学生为主导,把课堂的主权抛给学生,教师在旁边则起一个“搭桥牵线”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答疑,避免课堂跑题等现象出现.学生对某堂课感兴趣的地方,就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小组或是其他形式进行讨论、探究,鼓励不同意见的产生,鼓励学生大胆新奇的想法.如此一来,课堂才真正活起来,课堂才真正称之为课堂.以“浮力”为例,在此课题的实验中,可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拿乒乓球来探究实验,通过实验现象一步步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也将疑问一步步带给学生,对于整个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以便形成更科学的思维.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为学生逐一解答难题.最后学生豁然开朗,这种豁然开朗是自己主动深究之后的领悟,与传统的相比,想必是另一种全新的感受吧.收到的效果可谓是事半功倍.
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面对以实验为主的物理学科,何不抓住实验这个重点,放手给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身心体验,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既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对全面科学的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物理知识的不断学习,知识的难度也相应的增加,许多学生抱怨物理难学,于是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出现了畏学、厌学情绪.这是在教学中教师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于是,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去让这些学生重拾对物理的兴趣,转变他们对物理的错误看法,如何做呢?笔者想到了实验.让全班学生从家中带一个可以拆卸、组装的物件到教室,然后带领大家把手中的这个小物件一件件拆开,观看里面的构造,让学生自己组装起来,有疑问的可以找学生或是教师帮忙,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诱发他们的上课兴趣.另外,还组织大家自己制作小物件,如,望远镜,遥控汽车,电动机等.物理课偶尔体验一下手工制作也不失为一项好的计策.通过实践,学生的兴致明显得到了改善,课堂气氛也变得活泼了许多.就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实践,体会亲自制作的乐趣,来激发他们物理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动脑思考的习惯以及动手创新的能力.这也是对物理知识的再学习的过程,由此使得学过的知识得到升华、巩固,同时自身的创新能力也达到了切实的锻炼.
总之,物理课程的改革离不开实验,实验几乎是诱导学生兴趣的唯一因素,因此要切实抓好课堂实验关,保护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的这一有效途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开拓思想,植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创新型教育手段培养出具有综合科学素养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芳.初中物理创新思维培养探微[J].中学理科:综合,2008(7).
[2]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月刊 陕西师范大学主办[J].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3]乔玉.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成因及教育对策[J]. 教学与管理, 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