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尚荣先生用“清简而丰富”“灵动而扎实”来概括苏派教学风格。本文以《渔歌子》一课为例,分析如何着力彰显苏派教学风格,使古诗词教学以灵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习得的内容丰富起来,以清简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取得扎实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断】
师:作者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词中有情,词中有景,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词中的美景。
师:你真是个懂得欣赏的人,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能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生:青翠色的西塞山,白色的鹭鸶自由地展翅高飞。
生:粉红的桃花,有些是含羞的花骨朵,有的已经张开两三片花瓣,还有的全开放了,就像一张张笑红的脸。枝条上还有吐绿的新芽,星星点点,充满生机。
生:清清的小河,小河中大而肥美的鳜鱼在嬉戏,不时激起白色的浪花。
……
师:这里景色真是美丽如画呀,怎能不令人陶醉?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美丽的景色。(相机板书:美丽如画 景)
【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词句,通过想像,读出词中所描绘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通过诵读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重新展现出来,学生读起来就更有韵味了。】
师:你们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一定还有一颗会感受的心,你从词中还读出了什么呢?
生:读出了渔翁轻松愉快的心情。
师:是呀,在一个人的眼睛中景色的美丽一定和心情有关,此时渔翁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板书:轻松愉快 心)。你听,作者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歌呢——再次播放渔歌子的歌曲录像,感受作者愉悦的心情。
(学生练习吟唱,体会作者心情。)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人?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悠闲自在的人。
生:一个向往自由的人。
生:一个热爱自然的人。
师:能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垂钓,是多么悠闲自在呀(板书:悠闲自在 人)!所以作者才高唱——(引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请同学们再次图文结合,用心地读读全诗。想像一下,刮着风,下着小雨,是谁不须归呢?他为什么不须归?
生:这里景色优美,鱼儿肥美,渔翁一心想钓鱼而忘了回家。
生:渔翁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这一点和风、细雨根本不会影响到他钓鱼,欣赏着美景,在雨中垂钓更有一番情趣,他不愿回家回家。
生:诗人喜欢西塞山前的美景,看到白鹭高飞,桃花盛开,碧波荡漾,渔翁垂钓,这美丽如画的景色令作者陶醉了而忘了回家。
生:诗人借渔翁来表现自己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他是留连忘返啊!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教学案例中,我着力在师生对话中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引导他们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学生不仅体会了“不须归”所蕴涵的作者对恬适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品味到了文人墨客高雅情趣,更是感悟了这种古典文学体裁的语言魅力。】
师:在这如画的世界里,一个人在斜风细雨中的垂钓,没有人打扰,可真是悠闲自在啊!读词读到这里,大家一定想知道作者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出示张志和的介绍。(略)
师: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你们觉得“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生:不仅仅是回家,而是作者不想再回官场。
生:作者希望过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而不愿再回到复杂的尘世生活中。
生:作者热爱自然,希望自己悠然徜徉于山水之间,而不愿再回官场的尔虞我诈中。
师:此时,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大家一定能读出不同的味道来。(配乐朗读)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作者对话,才能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词人生平事迹,来解读词人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词人的间接对话,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学生全面深刻地体会了诗词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充满灵性与智慧。】
【教学感受】
一、以美育美。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品读、想像,用“再现美的画面”“音乐渲染”等美的手段,呈现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学生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对学生鉴赏美、追求美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以人育人。“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美好的湖光山色,其实是作者在表达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热爱,对纯净美好的社会生活的向往。若不是因为官场的尔虞我诈,又何来作者弃官隐居之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感受作者的才华出众,却不愿在尔虞我诈的官场同流合污的志向,激发他们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的愿望。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花荡小学 江苏】
【教学片断】
师:作者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词中有情,词中有景,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词中的美景。
师:你真是个懂得欣赏的人,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能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生:青翠色的西塞山,白色的鹭鸶自由地展翅高飞。
生:粉红的桃花,有些是含羞的花骨朵,有的已经张开两三片花瓣,还有的全开放了,就像一张张笑红的脸。枝条上还有吐绿的新芽,星星点点,充满生机。
生:清清的小河,小河中大而肥美的鳜鱼在嬉戏,不时激起白色的浪花。
……
师:这里景色真是美丽如画呀,怎能不令人陶醉?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美丽的景色。(相机板书:美丽如画 景)
【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词句,通过想像,读出词中所描绘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通过诵读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重新展现出来,学生读起来就更有韵味了。】
师:你们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一定还有一颗会感受的心,你从词中还读出了什么呢?
生:读出了渔翁轻松愉快的心情。
师:是呀,在一个人的眼睛中景色的美丽一定和心情有关,此时渔翁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板书:轻松愉快 心)。你听,作者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歌呢——再次播放渔歌子的歌曲录像,感受作者愉悦的心情。
(学生练习吟唱,体会作者心情。)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人?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悠闲自在的人。
生:一个向往自由的人。
生:一个热爱自然的人。
师:能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垂钓,是多么悠闲自在呀(板书:悠闲自在 人)!所以作者才高唱——(引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请同学们再次图文结合,用心地读读全诗。想像一下,刮着风,下着小雨,是谁不须归呢?他为什么不须归?
生:这里景色优美,鱼儿肥美,渔翁一心想钓鱼而忘了回家。
生:渔翁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这一点和风、细雨根本不会影响到他钓鱼,欣赏着美景,在雨中垂钓更有一番情趣,他不愿回家回家。
生:诗人喜欢西塞山前的美景,看到白鹭高飞,桃花盛开,碧波荡漾,渔翁垂钓,这美丽如画的景色令作者陶醉了而忘了回家。
生:诗人借渔翁来表现自己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他是留连忘返啊!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教学案例中,我着力在师生对话中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引导他们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学生不仅体会了“不须归”所蕴涵的作者对恬适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品味到了文人墨客高雅情趣,更是感悟了这种古典文学体裁的语言魅力。】
师:在这如画的世界里,一个人在斜风细雨中的垂钓,没有人打扰,可真是悠闲自在啊!读词读到这里,大家一定想知道作者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出示张志和的介绍。(略)
师: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你们觉得“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生:不仅仅是回家,而是作者不想再回官场。
生:作者希望过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而不愿再回到复杂的尘世生活中。
生:作者热爱自然,希望自己悠然徜徉于山水之间,而不愿再回官场的尔虞我诈中。
师:此时,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大家一定能读出不同的味道来。(配乐朗读)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作者对话,才能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词人生平事迹,来解读词人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词人的间接对话,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学生全面深刻地体会了诗词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充满灵性与智慧。】
【教学感受】
一、以美育美。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品读、想像,用“再现美的画面”“音乐渲染”等美的手段,呈现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学生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对学生鉴赏美、追求美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以人育人。“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美好的湖光山色,其实是作者在表达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热爱,对纯净美好的社会生活的向往。若不是因为官场的尔虞我诈,又何来作者弃官隐居之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感受作者的才华出众,却不愿在尔虞我诈的官场同流合污的志向,激发他们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的愿望。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花荡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