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指出: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一门有声语言艺术,朗读是赋予无声的语言文学艺术以更鲜活灵魂的一种再创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不可忽视。其成效将直接影响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思维的训练、人格的塑造和审美教育,还会影响到一个人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和修养。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中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的有效策略三个方面简要梳理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关键词】朗读存在问题重要性有效策略
一、引言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的过程中,眼、耳、口 、脑四个器官同时作用于课文,共同接受知识,它比单一的默读效果要好得多。一直以来,朗朗的读书声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构筑 了 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可是随着近年来考试压力的不断增加,课业负担的不断加重,学生们越来越不愿意读,有些学校甚至上成了“哑巴语文课”。这显然与语文教学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调动孩子们的想像和联想,呼唤起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目标模糊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全班齐读后分组朗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甲同学读了乙同学读。听起来书声琅琅,看起来十分热闹,其实学生心中一片茫然。因为教师在学生朗读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和要求,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诸如此类的话: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等等。
2、朗读训练无序
《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地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然,这已为我们清楚地指出了朗读教学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跳跃式”发展。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整个一篇课文来看,要遵循“读准—读通—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样一个训练过程,而大多教师却轻视这种序。
3、教师分析讲解过多
很多教师改革以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为“满堂问”,或者干脆就布置学生读什么背什么,学生往往仍然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能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学生的诵读兴趣不浓。有些教师自身的诵读水平有限,诵读示范不到位,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实施课外诵读的教学,有些教师不知如何选择适合学生诵读的材料,还有的教师不知如何解决少数学生不会读书的问题,等等。
4、朗读评价淡化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对该生的朗读不能有意识的去评价或者即使做了评价也并没有切中问题。致使学生的朗读水平难以提高。
二,对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性的再认识
1、有利于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十分有道理。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情味、诗意、旨趣等的直接领悟与感受。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听说读写能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能充分地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妙,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能提高语文能力。
2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诵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基本形式之一,诵读必须以朗读为主,并通过朗读养学生的语感,表情达意、绘声绘色的朗读是通过有声语言对课文旨趣的形象再现,它能传出文学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把读者和听者带进一种艺术的境地,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灵敏”感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诵读训练才能获得。 诵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把辩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 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冼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
3 、有益于提高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
朗读作为言语作品的吸收和理解過程,首先是辨音识字,知篇求义,力图穿透其语音层面。字、词、句组成的言语体系,通过诵读,经由听觉、视觉进入大脑,激活 了 诵读者头脑中相关的生活经验,生成再现或再造的表象并重建物境、意境体系和意义体系,从而增知、获能、感理、染情,达到“言”到“意价的转换。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方法首推朗读。如果说阅读是与名家对话的话,那么朗读则是与之高谈阔论。在朗读的过程中,作家的语言如腐木刻字般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明显的痕迹,随着这种痕迹的不断加深,学生的语感会不断增强,久而久之,则会潜化为一种能力,为己所用。经验证明,常常阅读鲁迅的文章,学生定会文风犀利,怒骂成文;常常朗读冰心的文章,则会文风清新,语言自然。这便是朗读带来的效果。
三,优化朗读的策略
1、注重朗读的方式
朗读的方式应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了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方法,如教师范读、录音范读、提问接读,学生齐读、个读、轮读、扮读、小组读、分合读、自由读、配乐读以及全篇读、分段读、重点读等。除了这些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朗读教学服务。我们现在的一些农村中学也配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它不但可以进行录音范读,而且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展现出动态画面,学生通过眼观耳听,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用多媒体进行朗读教学不但使学生学有标准,更让学生学有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2、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自由灵活的诵读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独立开阔的自我天地中,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要较好地进行朗读训练,可选用不同的设计角度,精心设计朗读的形式,针对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朗读的评价应多元化
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教师的鼓励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对朗读的兴趣。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除了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肯定,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也可以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首先,教师要通过示范,使学生学会评价。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你认为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有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教师要注意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组织他们参与评价、发表意见,在评价中帮助别人、完善自我,从而通过评价,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
四、结论
我国语文教育传统是在历代语文教育的演进中积淀并流传下来的教育文化成果。 语文教学贵在“读”,语文教学就要务本求实,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大法,“教学千发读为本”。要让学生在朗读感知中体现语文味,在诵读揣摩中感受语文味,在情感激发中感受语文味。让学生通过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品味性的读,把课文内在情感读出来,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设计不同角度的朗读课型,重视朗读的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高层次境界,一篇课文教完了,学生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有滋有味、有声有色,那才真正读出了语文课的精彩。
【关键词】朗读存在问题重要性有效策略
一、引言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的过程中,眼、耳、口 、脑四个器官同时作用于课文,共同接受知识,它比单一的默读效果要好得多。一直以来,朗朗的读书声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构筑 了 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可是随着近年来考试压力的不断增加,课业负担的不断加重,学生们越来越不愿意读,有些学校甚至上成了“哑巴语文课”。这显然与语文教学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调动孩子们的想像和联想,呼唤起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目标模糊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全班齐读后分组朗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甲同学读了乙同学读。听起来书声琅琅,看起来十分热闹,其实学生心中一片茫然。因为教师在学生朗读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和要求,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诸如此类的话: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等等。
2、朗读训练无序
《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地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然,这已为我们清楚地指出了朗读教学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跳跃式”发展。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整个一篇课文来看,要遵循“读准—读通—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样一个训练过程,而大多教师却轻视这种序。
3、教师分析讲解过多
很多教师改革以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为“满堂问”,或者干脆就布置学生读什么背什么,学生往往仍然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能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学生的诵读兴趣不浓。有些教师自身的诵读水平有限,诵读示范不到位,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实施课外诵读的教学,有些教师不知如何选择适合学生诵读的材料,还有的教师不知如何解决少数学生不会读书的问题,等等。
4、朗读评价淡化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对该生的朗读不能有意识的去评价或者即使做了评价也并没有切中问题。致使学生的朗读水平难以提高。
二,对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性的再认识
1、有利于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十分有道理。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情味、诗意、旨趣等的直接领悟与感受。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听说读写能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能充分地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妙,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能提高语文能力。
2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诵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基本形式之一,诵读必须以朗读为主,并通过朗读养学生的语感,表情达意、绘声绘色的朗读是通过有声语言对课文旨趣的形象再现,它能传出文学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把读者和听者带进一种艺术的境地,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灵敏”感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诵读训练才能获得。 诵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把辩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 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冼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
3 、有益于提高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
朗读作为言语作品的吸收和理解過程,首先是辨音识字,知篇求义,力图穿透其语音层面。字、词、句组成的言语体系,通过诵读,经由听觉、视觉进入大脑,激活 了 诵读者头脑中相关的生活经验,生成再现或再造的表象并重建物境、意境体系和意义体系,从而增知、获能、感理、染情,达到“言”到“意价的转换。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方法首推朗读。如果说阅读是与名家对话的话,那么朗读则是与之高谈阔论。在朗读的过程中,作家的语言如腐木刻字般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明显的痕迹,随着这种痕迹的不断加深,学生的语感会不断增强,久而久之,则会潜化为一种能力,为己所用。经验证明,常常阅读鲁迅的文章,学生定会文风犀利,怒骂成文;常常朗读冰心的文章,则会文风清新,语言自然。这便是朗读带来的效果。
三,优化朗读的策略
1、注重朗读的方式
朗读的方式应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了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方法,如教师范读、录音范读、提问接读,学生齐读、个读、轮读、扮读、小组读、分合读、自由读、配乐读以及全篇读、分段读、重点读等。除了这些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朗读教学服务。我们现在的一些农村中学也配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它不但可以进行录音范读,而且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展现出动态画面,学生通过眼观耳听,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用多媒体进行朗读教学不但使学生学有标准,更让学生学有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2、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自由灵活的诵读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独立开阔的自我天地中,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要较好地进行朗读训练,可选用不同的设计角度,精心设计朗读的形式,针对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朗读的评价应多元化
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教师的鼓励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对朗读的兴趣。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除了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肯定,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也可以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首先,教师要通过示范,使学生学会评价。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你认为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有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教师要注意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组织他们参与评价、发表意见,在评价中帮助别人、完善自我,从而通过评价,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
四、结论
我国语文教育传统是在历代语文教育的演进中积淀并流传下来的教育文化成果。 语文教学贵在“读”,语文教学就要务本求实,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大法,“教学千发读为本”。要让学生在朗读感知中体现语文味,在诵读揣摩中感受语文味,在情感激发中感受语文味。让学生通过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品味性的读,把课文内在情感读出来,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设计不同角度的朗读课型,重视朗读的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高层次境界,一篇课文教完了,学生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有滋有味、有声有色,那才真正读出了语文课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