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支付已经进入市场爆发前夕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整个移动支付价值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
移动支付节约了支付成本,在金融电子的背景下,成为各运营主体积极介入的领域。在日韩等国,移动支付用户的渗透率已经超过50%。目前国内移动支付主要应用在小额支付上,普及率较低。但从发展趋势看,移动支付应用的场景、频率和在社会交易金额中的比重将远远高于现有的水平(表一)。
移动支付的普及需要解决三个技术问题:支付终端的普及和成熟、受理环境改造、行业标准的统一。移动支付终端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NFC手机、SIMPASS和RF-SIM模式。NFC手机是国外运营商的主要推广模式,2011年出货量达到了3500万部。SIMPASS和RF-SIM方案的主要芯片和制卡厂家,最近几年也推出了成熟的应用。而在近场支付的受理环境改造方面,银联和各主要商业银行自2011年起新安装的POS机具大部分为非接触式,预计2012年底非接触式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在行业标准上,ISO/TC68/SC7(银行核心业务分委会)负责研究制定移动支付国际标准,在近场支付方面将引用ISO14443标准,与金融行业采用的13.56MHz技术一致。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节点是商业模式
国内的移动支付长期陷入标准之争:中移动一直坚持国内自主研发的2.4G标准,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银联都主推成熟的13.56M频率下的支付技术。回顾国外发展,银行和运营商的合作是移动支付大规模开展的必要条件。由于银行掌控了资金账户、清算结算等方面的资源,而运营商对终端厂商、渠道方面具备天然优势,需要两者的合作才可能形成为完整的商业链条(表二)。
对运营商而言,大力发展移动支付是当前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但是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运营商从事大额支付业务,必须与银行进行合作。由于缺乏相应牌照,若缺乏银行体系的合作,移动支付的账户结算和资金流转完全无法进行(表三)。
而银行方面存在推广渠道和成本的问题。目前在终端渠道上运营商的主导地位在逐步加强,大规模推广移动支付,必然需要大量的终端补贴,由于银行业更为分散,单个银行对成本的承受能力不如运营商。而银行业对移动支付的诉求却在日渐增加,银行体系在网上支付的起步明显落后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必然更加重视移动支付市场。在此背景下,银行和运营商更趋向于展开合作,共同主导移动支付市场的拓展。
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将在未来1-2年内完成构建
近期标志性事件表明市场主体已经达成合作意向。2012年6月21日,中移动和银联签署《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与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移动支付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全国不少于50个城市的范围内建设移动支付业务示范商圈,推出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产品(表四)。
据最新报道,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技术规范专家评审会制定的金融体系移动支付标准明确了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的业务模式,对联网通用可信服务管理、支付安全等方面进行规范化要求,明确近场通信频率采用13.56MHz。结合近期银联与移动达成的协议,我们认为各主要参与主体已经完成了对统一标准的确认,推动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增长成为各方共识。
未来几年智能通信卡市场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1)智能通信卡将占据近场支付的主导地位
目前,13.56M技术存在三种模式:SIMPASS、NFC/PWC和SD卡模式。其差异在于,SIMPASS和NFC/PWC模式均需要由运营商提供SIM卡的支持,而SD卡模式理论上可以由任意第三方提供。从移动和银联达成的协议看,最终实现的技术方案将兼顾到运营商和商业银行的利益。通过SIMPASS或NCF/PWC模式,将客户的终端属性让渡给运营商,而银行获取更重要的资金账户资源,是银行和运营商展开合作的最可能模式。目前的移动支付卡类发放也仍然以运营商为主体,主要采用通信智能卡的形式进行。智能通信卡类和芯片的生产厂商是A股的主要投资标的。
(2)市场空间分析:近场支付带来5倍的市场增量
2011 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1.9 亿,同比增长87%;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481.4 亿元,同比增长149.43%。目前的移动支付市场存在巨大发展空间。我们对近场支付的市场空间做如下估算:若国内运营商和银行合作展开大规模发卡,5年内移动支付用户渗透率达到20%,以移动通信用户数10亿人计算,则5年内需新增通信智能卡2亿部。目前单张智能通信卡售价25元计算,以此估计潜在市场空间50亿元。从远期看,10年后移动支付渗透率可达到城镇用户的50%,若暂不考虑农村用户,以 2022年我国人口14亿、城镇化率70%、移动支付渗透率50%计算,移动支付用户数可达到5亿户,潜在市场空间超过120亿元,是当前存量SIM卡市场的5倍。
相关个股
由于第三方支付公司、手机信息安全等公司未在A股上市,我们主要聚焦在近场支付领域的公司,按照移动支付的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可分为几大类。
芯片设计和制造:同方国芯(复旦微电子)、国民技术、大唐微电子;
NFC芯片封装:长电科技、通富微电;
NFC卡片制造:恒宝股份、东信和平、天喻信息;
移动POS终端:新国都、高阳科技(H股)、证通电子、联迪商用。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整理出以下有望受益于移动支付的珠三角上市公司。(表五)
(作者系广证恒生通信行业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信息设备和运营软件)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整个移动支付价值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
移动支付节约了支付成本,在金融电子的背景下,成为各运营主体积极介入的领域。在日韩等国,移动支付用户的渗透率已经超过50%。目前国内移动支付主要应用在小额支付上,普及率较低。但从发展趋势看,移动支付应用的场景、频率和在社会交易金额中的比重将远远高于现有的水平(表一)。
移动支付的普及需要解决三个技术问题:支付终端的普及和成熟、受理环境改造、行业标准的统一。移动支付终端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NFC手机、SIMPASS和RF-SIM模式。NFC手机是国外运营商的主要推广模式,2011年出货量达到了3500万部。SIMPASS和RF-SIM方案的主要芯片和制卡厂家,最近几年也推出了成熟的应用。而在近场支付的受理环境改造方面,银联和各主要商业银行自2011年起新安装的POS机具大部分为非接触式,预计2012年底非接触式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在行业标准上,ISO/TC68/SC7(银行核心业务分委会)负责研究制定移动支付国际标准,在近场支付方面将引用ISO14443标准,与金融行业采用的13.56MHz技术一致。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节点是商业模式
国内的移动支付长期陷入标准之争:中移动一直坚持国内自主研发的2.4G标准,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银联都主推成熟的13.56M频率下的支付技术。回顾国外发展,银行和运营商的合作是移动支付大规模开展的必要条件。由于银行掌控了资金账户、清算结算等方面的资源,而运营商对终端厂商、渠道方面具备天然优势,需要两者的合作才可能形成为完整的商业链条(表二)。
对运营商而言,大力发展移动支付是当前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但是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运营商从事大额支付业务,必须与银行进行合作。由于缺乏相应牌照,若缺乏银行体系的合作,移动支付的账户结算和资金流转完全无法进行(表三)。
而银行方面存在推广渠道和成本的问题。目前在终端渠道上运营商的主导地位在逐步加强,大规模推广移动支付,必然需要大量的终端补贴,由于银行业更为分散,单个银行对成本的承受能力不如运营商。而银行业对移动支付的诉求却在日渐增加,银行体系在网上支付的起步明显落后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必然更加重视移动支付市场。在此背景下,银行和运营商更趋向于展开合作,共同主导移动支付市场的拓展。
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将在未来1-2年内完成构建
近期标志性事件表明市场主体已经达成合作意向。2012年6月21日,中移动和银联签署《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与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移动支付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全国不少于50个城市的范围内建设移动支付业务示范商圈,推出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产品(表四)。
据最新报道,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技术规范专家评审会制定的金融体系移动支付标准明确了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的业务模式,对联网通用可信服务管理、支付安全等方面进行规范化要求,明确近场通信频率采用13.56MHz。结合近期银联与移动达成的协议,我们认为各主要参与主体已经完成了对统一标准的确认,推动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增长成为各方共识。
未来几年智能通信卡市场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1)智能通信卡将占据近场支付的主导地位
目前,13.56M技术存在三种模式:SIMPASS、NFC/PWC和SD卡模式。其差异在于,SIMPASS和NFC/PWC模式均需要由运营商提供SIM卡的支持,而SD卡模式理论上可以由任意第三方提供。从移动和银联达成的协议看,最终实现的技术方案将兼顾到运营商和商业银行的利益。通过SIMPASS或NCF/PWC模式,将客户的终端属性让渡给运营商,而银行获取更重要的资金账户资源,是银行和运营商展开合作的最可能模式。目前的移动支付卡类发放也仍然以运营商为主体,主要采用通信智能卡的形式进行。智能通信卡类和芯片的生产厂商是A股的主要投资标的。
(2)市场空间分析:近场支付带来5倍的市场增量
2011 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1.9 亿,同比增长87%;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481.4 亿元,同比增长149.43%。目前的移动支付市场存在巨大发展空间。我们对近场支付的市场空间做如下估算:若国内运营商和银行合作展开大规模发卡,5年内移动支付用户渗透率达到20%,以移动通信用户数10亿人计算,则5年内需新增通信智能卡2亿部。目前单张智能通信卡售价25元计算,以此估计潜在市场空间50亿元。从远期看,10年后移动支付渗透率可达到城镇用户的50%,若暂不考虑农村用户,以 2022年我国人口14亿、城镇化率70%、移动支付渗透率50%计算,移动支付用户数可达到5亿户,潜在市场空间超过120亿元,是当前存量SIM卡市场的5倍。
相关个股
由于第三方支付公司、手机信息安全等公司未在A股上市,我们主要聚焦在近场支付领域的公司,按照移动支付的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可分为几大类。
芯片设计和制造:同方国芯(复旦微电子)、国民技术、大唐微电子;
NFC芯片封装:长电科技、通富微电;
NFC卡片制造:恒宝股份、东信和平、天喻信息;
移动POS终端:新国都、高阳科技(H股)、证通电子、联迪商用。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整理出以下有望受益于移动支付的珠三角上市公司。(表五)
(作者系广证恒生通信行业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信息设备和运营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