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平是我的老哥,一九六八年生人,今年四十九岁。中篇小说《一路芬芳》若要说是个故事,这个故事也并不复杂,讲一个上小学的山区男孩子与暗自仰慕的女老师一同走山路的美丽往事。小说写得挺美,很遥远,很悠扬。对于我来讲,可称得上是念念不忘了。
读过一段时间了,我有三个念头想说。一是贵平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小说,这个小说对一个近五十岁的中年男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了几天,中午外出时坐公交车,无意中听到李春波的老歌《小芳》。我有点明白了,同时也想起了那个时代的另一首主题相同的老歌,张楚的《姐姐》。就是说,一个有了些年纪的男人对自己青春往事的记忆中,往往会活着一个女人。有多少个这样的男人,就有多少个永远留在记忆里的女人。这些女人永远年轻美丽,永远圣洁无瑕,永远代表着一种理想和寄托。
与《小芳》和《姐姐》相比,《一路芬芳》写得很美但并不感伤。虽然这几乎是四十年前的记忆,一个中年男人在回忆如此长时间以前的事情时,难免要有一些留恋不舍,但这个小说的调子却不是这样。知青女教师陈知真开朗、优雅、单纯,记忆中的故乡也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时时想起阳光照耀下的小山坳。事实上,《一路芬芳》与以往大多数知青题材的小说也都不同,贵平几乎没有写知青在乡村中的遭遇,可能在他的记忆里也确实没有。陈知真最后离开了乡村,但她在乡村的教师生涯却并不是灰暗的、不堪的。她接受这样的命运,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但她又是与众不同的,她与乡村中的女人不一样,她有知识,是从城里来的,身上散发着无可比拟的气息。她是乡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是男孩子对未来的憧憬。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就是在这个故事里,陈知真是一个男孩子眼中的陈知真,是一个少年所看到的女性形象。因此,她干净、纯洁,带着一丝艺术气息。尽管贵平在有些细节上暗示陈知真可能会与某些污秽之事有关系,但他又点到为止,让一切停留在懵懵懂懂的状态。说到这里,其实就可以明白,《一路芬芳》与其是在写一个故事,或者说写一个女人,不如说是在写一种追忆。但这追忆并不是要对过往之事的纪念,或者说仅仅是要把它打捞出来给别人看,而是寄托了一个中年男人对未来的向往。陈知真永远不会老去,对于贵平来说,未来也永远充满着希望。那种来自于记忆里的芬芳其实并不真正来自于过去的时间,而是来自于未来,来自于对新生活的向往。
二是想谈谈贵平故事里散发出的美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美?和老哥在鲁院二十九届高研班相处四个月,觉得他异常质朴,又时不时会显出狡猾精明,但总体来说,是个好人、厚道人,处处流露着对他人的善意,被同学们昵称为“嫂子”。我觉得他的修辞叙事风格与他的为人有某种相通之处。
先看这几句话的修辞方式:“老人的眼珠,昏暗似厨房沾满油烟的灯泡,看到陈知真时,好像换了两个新灯泡,瞬间明亮。”“我的掌心像春天返潮的地板,湿漉漉的,那是幸福的汗水呀。”“很多人在背后叫陈知真校母。最早叫她校母的,应该是某个羡慕嫉妒恨的老师,含沙射影,贬义大于褒义。但在学生心目中,全是褒义,就像奶妈在她奶过的孩子心目中,全是褒义。不管奶妈长得多丑,脾气多坏,只要奶水管够不吝啬,就是好奶妈。陈知真虽然吝啬笑容,但是从来不吝啬故事,每堂课讲一个故事,从不重复。她的故事,相当于奶水。”首先,我觉得贵平的语言当中有种玩世不恭的味道,这不是一种放浪,而是一个中年男人对现实时时保有的那种警惕。他不会轻易被某种很宏大的东西所驯服,也不会用非常精致的、直接的方式去表达心中的情意,他会在这种情意之上掩盖一些满不在乎的,一些很粗糙的,又是一些很有劲道、很传神的比喻、联想、陈述。这让他与对象保持着一点距离,不致彼此受伤,又能让自己在更大的空间里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更大回旋余地。这种风格大致也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处世风格,它的味道就是像贵平这样的中年男人骨子里的味道。当然,也有一些为数不多的很雅致的语言,但这不是他的主流。比如“冰糖炖鸡蛋那种原始的香冲动的甜,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这么说吧,婴儿的睡眠有多香,它就有多香;新人的蜜月有多甜,它就有多甜。热气袅袅的青花瓷碗里,两枚黄白相间的鸡蛋,睡莲般漂浮在童话般清澈的糖水里,莫说吃,闻一下看一眼,就醉了。”
而且,我觉得《一路芬芳》当中散发出来的美感,特别多的是源于贵平对于清苦的乡村生活的不经意而灵动的描述。比如:“寄宿生一周回家一次,回家带足一周的米菜。学校食堂只提供一项服务,就是把生米蒸成熟饭,别说热菜,连开水都不供应。冬天吃冷菜,夏天吃馊菜,由于不新鲜和缺乏热量,即便山珍海味,吃到肚子里也营养不良。为了防馊变质,热天主要带干菜。母亲炒干菜的时候,惜油如墨,放盐倒是大方,撒化肥般丧心病狂,咸得我想哭,拉出的尿,有股海水味,没得肾病,算幸运了。”这些细节在小说中非常多,多到俯仰皆拾,而且并不刻意,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让我了解了我原本不熟悉的遥远的南方乡村世界。贵平没有让那个世界看起来多么惨烈,多么难以直面,而是用一种清淡的笔墨把它们勾画出来。在清苦的乡村生活之上,贵平写了非常多的很有诗意的细节和故事。比如在几十里外,男孩子就能闻到妈妈做菜的味道。比如当陈知真和男孩子路过一片野果林时,原本不该在这个季节成熟的野果子竟然也有了不错的味道。这些情节饱满、动人,有种童话般的晶莹剔透,令人印象深刻。自然,发生在这样一个乡村世界里的林林总总的故事肯定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三是我想把这个故事还原到一个历史境遇,以此来一窥贵平青春记忆里的世界。贵平生于一九六八年,那么,他上小学时,大概处于“文革”刚刚结束,改革开放的前夕。记忆中的故事其实就发生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
我们能感到,这不是一个记忆叙伤痛的故事。整个叙事的调子明亮、轻盈、朦胧,略带一丝苦涩。前面已经说过,《一路芬芳》和许多知青题材小说都不一样。这不是贵平刻意而为,因为他原本也没意识到这篇小说会与知青小说有什么关系,也没突出陈知真的知青身份。《一路芬芳》比较忠实于贵平的记忆,或者说他就是为了把记忆中的那个世界表达出来才去写的。这样,小说中的历史逻辑与通常意识形态里对那段历史的概括就不大一样。陈知真本人并未对自己知青的命运有太多感伤,她生活过,工作过,在与男孩子的对话中也认同知青接受再教育这样的道理。而且,乡村环境并未对这位女知青带来多大伤害,相反,她过得还算快乐,对学生很真,还因为一篇作文和学生一同走了长长的山路。这就是贵平记忆里的样子。他身处那段历史中,而且出身穷苦人。他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也把一个真实的记忆表达出来。这个故事还有另一极,就是对未来的向往。陈知真虽然并不觉得自己的命运有多么惨痛,但是,当她和男孩子站在山顶时,还是向往福州,想念那里的鱼丸和锅边。这是人之常情。当两个人站在山顶向远方遥望的时候,其实已经隐隐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那个新时代是什么样子呢?不知道。但两个人各有自己的态度。陈知真想念的是故乡的美食,还希望男孩子成为哲学家和作家。而男孩子似乎没有那么具体,但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个希望来自于优雅美丽的女教师。
由此可以看出,贵平对那段历史的态度不是激烈的,也无意做出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的评价。那段历史对他来说,首先是根植于故乡清苦而又广阔的大山大海大地上的。“再过十几分钟,就要到家了,已经看见坐落在山坳里的村庄了。……我停下放炮的时候,看了一眼路边含苞待放的野菊。不知是被炮声吓着了,还是被我的热情感染了,它们突然争先恐后怒放,随风摇曳。”这就是故乡在贵平记忆里的样子,它是“坐落在山坳里的村庄”,它充满着奇思异想,它悠远而美丽,它清苦又有希望。
最后,我们不禁想问,男孩子看到的希望是什么?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了吗?从故事本身的层面来讲,男孩子是实现了。但从深层来讲,这个故事又蕴含着一个很大的历史追问。就是说,“文革”结束了,人们要走出大山,拥抱新的生活。可是,当初的向往我们都实现了吗?一个中年男人无意之中写下这个故事并不是无来由的,在内心深处,他或许也抱着一个同样的疑問,既是对自己发问,也是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发问。
责任编辑 石华鹏
读过一段时间了,我有三个念头想说。一是贵平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小说,这个小说对一个近五十岁的中年男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了几天,中午外出时坐公交车,无意中听到李春波的老歌《小芳》。我有点明白了,同时也想起了那个时代的另一首主题相同的老歌,张楚的《姐姐》。就是说,一个有了些年纪的男人对自己青春往事的记忆中,往往会活着一个女人。有多少个这样的男人,就有多少个永远留在记忆里的女人。这些女人永远年轻美丽,永远圣洁无瑕,永远代表着一种理想和寄托。
与《小芳》和《姐姐》相比,《一路芬芳》写得很美但并不感伤。虽然这几乎是四十年前的记忆,一个中年男人在回忆如此长时间以前的事情时,难免要有一些留恋不舍,但这个小说的调子却不是这样。知青女教师陈知真开朗、优雅、单纯,记忆中的故乡也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时时想起阳光照耀下的小山坳。事实上,《一路芬芳》与以往大多数知青题材的小说也都不同,贵平几乎没有写知青在乡村中的遭遇,可能在他的记忆里也确实没有。陈知真最后离开了乡村,但她在乡村的教师生涯却并不是灰暗的、不堪的。她接受这样的命运,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但她又是与众不同的,她与乡村中的女人不一样,她有知识,是从城里来的,身上散发着无可比拟的气息。她是乡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是男孩子对未来的憧憬。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就是在这个故事里,陈知真是一个男孩子眼中的陈知真,是一个少年所看到的女性形象。因此,她干净、纯洁,带着一丝艺术气息。尽管贵平在有些细节上暗示陈知真可能会与某些污秽之事有关系,但他又点到为止,让一切停留在懵懵懂懂的状态。说到这里,其实就可以明白,《一路芬芳》与其是在写一个故事,或者说写一个女人,不如说是在写一种追忆。但这追忆并不是要对过往之事的纪念,或者说仅仅是要把它打捞出来给别人看,而是寄托了一个中年男人对未来的向往。陈知真永远不会老去,对于贵平来说,未来也永远充满着希望。那种来自于记忆里的芬芳其实并不真正来自于过去的时间,而是来自于未来,来自于对新生活的向往。
二是想谈谈贵平故事里散发出的美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美?和老哥在鲁院二十九届高研班相处四个月,觉得他异常质朴,又时不时会显出狡猾精明,但总体来说,是个好人、厚道人,处处流露着对他人的善意,被同学们昵称为“嫂子”。我觉得他的修辞叙事风格与他的为人有某种相通之处。
先看这几句话的修辞方式:“老人的眼珠,昏暗似厨房沾满油烟的灯泡,看到陈知真时,好像换了两个新灯泡,瞬间明亮。”“我的掌心像春天返潮的地板,湿漉漉的,那是幸福的汗水呀。”“很多人在背后叫陈知真校母。最早叫她校母的,应该是某个羡慕嫉妒恨的老师,含沙射影,贬义大于褒义。但在学生心目中,全是褒义,就像奶妈在她奶过的孩子心目中,全是褒义。不管奶妈长得多丑,脾气多坏,只要奶水管够不吝啬,就是好奶妈。陈知真虽然吝啬笑容,但是从来不吝啬故事,每堂课讲一个故事,从不重复。她的故事,相当于奶水。”首先,我觉得贵平的语言当中有种玩世不恭的味道,这不是一种放浪,而是一个中年男人对现实时时保有的那种警惕。他不会轻易被某种很宏大的东西所驯服,也不会用非常精致的、直接的方式去表达心中的情意,他会在这种情意之上掩盖一些满不在乎的,一些很粗糙的,又是一些很有劲道、很传神的比喻、联想、陈述。这让他与对象保持着一点距离,不致彼此受伤,又能让自己在更大的空间里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更大回旋余地。这种风格大致也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处世风格,它的味道就是像贵平这样的中年男人骨子里的味道。当然,也有一些为数不多的很雅致的语言,但这不是他的主流。比如“冰糖炖鸡蛋那种原始的香冲动的甜,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这么说吧,婴儿的睡眠有多香,它就有多香;新人的蜜月有多甜,它就有多甜。热气袅袅的青花瓷碗里,两枚黄白相间的鸡蛋,睡莲般漂浮在童话般清澈的糖水里,莫说吃,闻一下看一眼,就醉了。”
而且,我觉得《一路芬芳》当中散发出来的美感,特别多的是源于贵平对于清苦的乡村生活的不经意而灵动的描述。比如:“寄宿生一周回家一次,回家带足一周的米菜。学校食堂只提供一项服务,就是把生米蒸成熟饭,别说热菜,连开水都不供应。冬天吃冷菜,夏天吃馊菜,由于不新鲜和缺乏热量,即便山珍海味,吃到肚子里也营养不良。为了防馊变质,热天主要带干菜。母亲炒干菜的时候,惜油如墨,放盐倒是大方,撒化肥般丧心病狂,咸得我想哭,拉出的尿,有股海水味,没得肾病,算幸运了。”这些细节在小说中非常多,多到俯仰皆拾,而且并不刻意,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让我了解了我原本不熟悉的遥远的南方乡村世界。贵平没有让那个世界看起来多么惨烈,多么难以直面,而是用一种清淡的笔墨把它们勾画出来。在清苦的乡村生活之上,贵平写了非常多的很有诗意的细节和故事。比如在几十里外,男孩子就能闻到妈妈做菜的味道。比如当陈知真和男孩子路过一片野果林时,原本不该在这个季节成熟的野果子竟然也有了不错的味道。这些情节饱满、动人,有种童话般的晶莹剔透,令人印象深刻。自然,发生在这样一个乡村世界里的林林总总的故事肯定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三是我想把这个故事还原到一个历史境遇,以此来一窥贵平青春记忆里的世界。贵平生于一九六八年,那么,他上小学时,大概处于“文革”刚刚结束,改革开放的前夕。记忆中的故事其实就发生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
我们能感到,这不是一个记忆叙伤痛的故事。整个叙事的调子明亮、轻盈、朦胧,略带一丝苦涩。前面已经说过,《一路芬芳》和许多知青题材小说都不一样。这不是贵平刻意而为,因为他原本也没意识到这篇小说会与知青小说有什么关系,也没突出陈知真的知青身份。《一路芬芳》比较忠实于贵平的记忆,或者说他就是为了把记忆中的那个世界表达出来才去写的。这样,小说中的历史逻辑与通常意识形态里对那段历史的概括就不大一样。陈知真本人并未对自己知青的命运有太多感伤,她生活过,工作过,在与男孩子的对话中也认同知青接受再教育这样的道理。而且,乡村环境并未对这位女知青带来多大伤害,相反,她过得还算快乐,对学生很真,还因为一篇作文和学生一同走了长长的山路。这就是贵平记忆里的样子。他身处那段历史中,而且出身穷苦人。他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也把一个真实的记忆表达出来。这个故事还有另一极,就是对未来的向往。陈知真虽然并不觉得自己的命运有多么惨痛,但是,当她和男孩子站在山顶时,还是向往福州,想念那里的鱼丸和锅边。这是人之常情。当两个人站在山顶向远方遥望的时候,其实已经隐隐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那个新时代是什么样子呢?不知道。但两个人各有自己的态度。陈知真想念的是故乡的美食,还希望男孩子成为哲学家和作家。而男孩子似乎没有那么具体,但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个希望来自于优雅美丽的女教师。
由此可以看出,贵平对那段历史的态度不是激烈的,也无意做出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的评价。那段历史对他来说,首先是根植于故乡清苦而又广阔的大山大海大地上的。“再过十几分钟,就要到家了,已经看见坐落在山坳里的村庄了。……我停下放炮的时候,看了一眼路边含苞待放的野菊。不知是被炮声吓着了,还是被我的热情感染了,它们突然争先恐后怒放,随风摇曳。”这就是故乡在贵平记忆里的样子,它是“坐落在山坳里的村庄”,它充满着奇思异想,它悠远而美丽,它清苦又有希望。
最后,我们不禁想问,男孩子看到的希望是什么?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了吗?从故事本身的层面来讲,男孩子是实现了。但从深层来讲,这个故事又蕴含着一个很大的历史追问。就是说,“文革”结束了,人们要走出大山,拥抱新的生活。可是,当初的向往我们都实现了吗?一个中年男人无意之中写下这个故事并不是无来由的,在内心深处,他或许也抱着一个同样的疑問,既是对自己发问,也是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发问。
责任编辑 石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