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陪伴我们成长

来源 :初中生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k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尔基说:“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其实,通过读书,我们获得的何止是知识,我们还获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及勇往直前的力量。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让我们一起热爱读书,让阅读陪伴我们快乐成长!
  读书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
  ◎严歌苓
  我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父亲虽是作家,但他很少用自己的文学理念影响我。在我的生活学习中,父亲就是一个很客观的教师,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文学伴侣,最好的交流文学的朋友。父亲常与我交流他最近读的好书,也会建议我去读。
  每天早上不管多忙,我都要拿出一小时与父亲喝咖啡,然后谈一谈我最近写的文字,他看完以后会提很多建议。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这么一个可以谈心的人陪伴,我觉得很幸运,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荣幸。
  12岁那年,我到了部队歌舞团,那时父亲似乎已看到我的前程,他认为我会走上舞蹈的道路。实际上,我到了20岁却忽然会写作了。对此,我的父亲非常意外,也非常惊喜。但是,这时他并不觉得这就是我一生要走的道路。
  在儿时的记忆中,家里有大堆的书,都是父亲从我爷爷那儿继承过来的。很多线装书,诸如《水浒传》《西厢记》等,我没有读过,而像《唐璜》和《安娜·卡列尼娜》之类的书,我则很小就爱读。这些书陪伴我走过了少年时代。
  我最推崇的一本书是《红楼梦》,这本书也是父亲一直推崇的。我居住的院子里,有孩子很早就开始读《红楼梦》。当时因为好奇,我就开始探听、去读,当然都是生吞活剥似的读,所以也将《红楼梦》读得似懂非懂。
  那时看书都是凭自己的兴趣挑选内容看。比如我看《战争与和平》,关于打仗的内容都不看,光看谈恋爱的。读《安娜·卡列尼娜》,也是把描写农村的段落都跳过去。“文革”开始后,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幸好家里有那么多书,反正自己岁数很小,我就开始拼命地看书,爱看什么就看什么,就这样,打下了一个乱七八糟的文学基础。对于写作,我的幸运在于,我的家庭所提供的精神生活与我的兴趣是吻合的。
  记得大概20岁时,我写的童话诗《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发表在《解放军报》上。我很兴奋地跟正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剧本的父亲汇报此事:“爸爸您快看,我的作品发表了。”父亲当时特别高兴。他说:“真的,这才是我女儿。”
  然后父亲就拿来一看,看完以后他又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你以后还是写点大白话吧。”我听出来这是批评的意思,他可能并不认可我写这样的文字。这就是我跟父亲关于写作最开始的交流。
  后来我越来越认真地写了,父亲也跟我说:“你写作先天不足,因为没读过什么书,‘文革’时耽误了不少,基础很差。所以,你要非常用功,得比人家都要用功很多。”
  “用功”这个词就这样刻进我的脑海里。我觉得自己是只笨鸟,如果不每天5点钟“出林子”就没得吃。我一直到现在都很恐慌,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在家里耕耘。
  当我回想起自己这么多年读书的经历,感慨良多。一个人把书读进去,让书伴随自己成長,此时再审视世界,观照自己,所获得的世界观、人生观完全不同。这和“一分钟学问家”是完全不同的。
  (摘自《初中生·阅青春》2019年10期,有删节)
  赏析:
  本文整体上采用倒叙手法,开篇先写自己每天早上与父亲交流的情景;然后把回忆的镜头一下子拉到12岁那年,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读书经历,以及后来的创作情况;最后有感而发,抒发了自己的读书所得,告诉读者让书伴随自己成长的重要性。整篇文章构思精巧,父亲的形象清晰可见,令人印象深刻。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我今年87岁了,从7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儿经验。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选经典、读精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
  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是值得精读的书。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现在我们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精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汉语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攻破这一关,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写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如果仅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
  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可以再加一句“意不尽理”。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
  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摘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2020年03期,有删改)
  赏析: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作者开篇先介绍自己的四点读书经验;然后依次进行介绍,从精其选到解其言,再到知其意、明其理,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最后总结全文,希望人们能够把书读活,“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全文虽然以议论为主,但语言通俗易懂,犹如拉家常一般。细细品味,字里行间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其他文献
春如春雨润物无声,如夏风徐徐掠过,如秋叶轻盈飘逸,如冬雪冰冷刺骨,正是经历了这春华秋实,我们心中的希望才不断生长起来。  蓄势待发  看着黑板上的“倒计时”在一点点流逝,心中早已辗转反侧,多的是不安与紧张。“距离地理、生物结业考试还有一天。”我坐在教室里,全神贯注翻看着手中的资料,时针走得越来越快,离考试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此时的我就如一只待宰的羔羊。  但即使是卑微的羔羊,也不会就这么放弃!拿
期刊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书中主要记载汉至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逸事,其中以晋代为主。但是书中谈到的人物不只是士族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侣,都有记载。《世说新语》发展并超越了传统史传文学的叙事模式,臧否人物不必全貌,以飞扬灵动的只言片语,勾画出形形色色、独具魅力的形象,语少意丰、隽永传神地描绘了魏晋名士之风采。它既是供当时文人学习揣摩的
期刊
我小心翼翼地轻轻擦洗着这几只老瓷碗——白底蓝边,质地粗糙,泛黄的釉色里夹着一些杂色,碗底隐隐约约地刻着一个“德”字。我细细端详着这几只老瓷碗,思绪万千,在它们身上承载着多少深沉而厚重的光阴的故事?  这几只老瓷碗可上了年纪了,是爷爷小时候用过后来送给我的,那时烧瓷的工艺不精湛,制作出的瓷碗厚重、不细腻,也没什么好看的花纹,只能在碗底刻上自己的名字来区别自家的碗。  小时候,我住在爷爷家,每天爷爷都
期刊
天空的乌云被一阵风吹跑了,跑得无影无踪;淅淅沥沥的小雨也停止了哭泣,好像哭干了眼泪。  雨停了,天晴了,太阳又露出了笑脸,笑眯眯地看着大地。雨后,大人和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到室外活动,我也跑出去,欣赏雨后的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我先跑到草坪旁。“小草你好!你今天咋显得这么精神抖擞哇?你咋这么干净、亮丽啊?”“是啊,这要感谢春雨妈妈,是她无私地给我们送来了营养,为我们洗去了一冬的灰尘,才使我们这
期刊
望着书上的题目,我有点迷糊,“乐”要怎么写?琢磨琢磨,我还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我决定寻找“乐”的真谛!  我咬着笔头,茫然地望着天花板,唉,谁来告诉我答案啊?神啊,帮帮我吧!想了很久,我仍是一点儿头绪也没有,只能一个劲儿地挠头。  “嘎吱!”门开了,我好奇地朝门口瞧去,莫非神真的来帮我了?希望在瞬间破灭,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我的堂妹。我没有任何向她询问的打算,这家伙总像一只麻雀,就知道叽叽喳喳
期刊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一直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直到我看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  这是一个离奇的故事:少女苏菲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接着,她连续收到一封又一封的哲学信,在神秘的导师的引导下,了解了从古至今的哲学家与哲学史。我开始以为这只是些枯燥乏味的哲学史的集合,只不過以信的形式表达罢了,这一封又一封的信,总会让我在阅读时感到充满朦胧的迷雾
期刊
我的一生几乎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沉浮了一世。今日有幸相遇,就让我给你们讲讲我的故事吧。  我出生于工厂,小时候,每天待在超市窗边的售货台上,看人来人往,日落日升。那时的我觉得生活其实很简单,有时它仅仅是一块在午后和煦的风中悠闲摇晃的饭店招牌。每当我沉醉于窗外的大千世界,总欲脱离躯壳束缚,化为一只春光中的燕儿,叽叽喳喳地大展豪情,吐出一片柔软洁净的云。  和我一起生活的还有很多不同的物品。剪刀爷爷阅
期刊
“北国冬,白雪漫天树矍立;百越夏,朗月繁星风满楼。”这是我精心“打磨”的一副对联,有没有表达出我的想法?没有!那就再写一副。我绞尽脑汁,一小时后,我想出来了,上联题:漫野蓬葳皆瑟瑟;下联配:一天云雪正纷纷。好些了吗?是呀,北国之冬,天地间一片苍茫景象,只有几棵树,孤零零、光秃秃地立着,旷野之上蓬草葳草如瘦弱的人一般,瑟瑟发抖,满天的飞雪正纷纷扬扬地下着。好凄冷啊!这两副对联所描写的场景,和“风满楼
期刊
“妈妈,我回来了——”拖着长长的尾音,带着刚和同学打闹时的喧嚣,刚到门外,我大声嚷嚷起来。  系着围裙的妈妈打开了家门,手里还拿着锅铲,带着灿烂的笑:“宝贝读书读傻了吧,门都不会开了哟,没有闻到香味?”她一边说着一边往厨房走去。好香!有我和爸爸都喜欢的回锅肉拌大葱特有的刺鼻的浓香味!我来到厨房,恨不得伸手从妈妈翻炒的锅铲上夹几块大快朵颐!  “妈妈真是又漂亮,又会做饭。”“油嘴滑舌!今天你爸爸发工
期刊
【新题亮相】  每天,当你打开电脑或手机,万千景象会通过屏幕呈现在你面前。  那里面有数学的加减乘除,有语文的之乎者也,有英语的ABCD;那里面有老师的神采奕奕,有同学的喜怒哀乐,有家长的殷殷期待……尽管只是一块屏幕,却可以让你学习到广博的知识,开阔你的视野;可以让你领略到人间的温情,打开你的心扉……  请以“屏幕里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