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初”在威尼斯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13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于2012年8月29日在水城威尼斯举行,像历届一样,中国馆的地点仍在军械库的处女花园,而主题为“原初”,这次展出了五件由建筑家和艺术家,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观念性装置作品,这不只是中国建筑界,即使是艺术界,也是前所未有的首次展出此类呈现为极简主义风格的作品。
  赴威尼斯之前
  由我提出的策展方案“原初”(Originaire)被确立为本届中国馆展览的主题,是在经过文化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的评选之后而被确定为中国馆的最终方案。虽然给予我提交方案的时间非常短,但是我还是从零开始一并考虑方案在处女花园实施的可能性,这可能也是我的方案取胜的原因之一。
  “原初”就是“原先”和“初始”的意思。“原”字在中国文字中的意思是水源,即水流起头的地方,在此我们引用“原初”这个概念,是试图寻找记忆和物质的起源以及世界初始的思维图像。五位参展者:王昀(建筑家)、魏春雨(建筑家)、邵韦平(BIAD_Ufo/建筑家)、许东亮(灯光艺术家)和陶娜(艺术家)等制作的五件装置作品,使用不同的材料和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策展人提出的“原初”这一概念。
  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英国建筑家戴维·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 提出“共同基础(Common Ground)”这一概念,是希望此次双年展能够展现出一种有活力、相互联系的建筑文化,在建筑所涉及的精神与物质领域提出讨论。而中国馆提出的“原初”这一概念,恰恰是在精神与物质的两个领域中,深化和扩展了“共同基础”这一概念,它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并超越中国的现实,试图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抽象思维和哲学思辨,做诗意的解读和呈现。
  我在去威尼斯之前,曾在新闻稿中写道:这次是策展人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艺术创作和建筑研究的跨界经验,提出“原初”这一主题,和各位参展建筑家和艺术家精诚合作,试图把艺术、建筑、概念、空间和策展一体化,除了装置作品之外还出版了一本《原初》概念书,它不是一本通常的展览画册和导览手册,而是展览的延伸,通过特别的编辑和构成与装置作品一起,向观众展现“原初”概念形成的原委,这次展示是中国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登陆威尼斯。
  威尼斯与我们
  威尼斯是一个每年都有艺术盛会的地方,艺术、建筑、电影、戏剧、舞蹈和音乐等等,这一连串的活动,真的让我们这些来自遥远的亚洲国度的人有些嫉妒,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说,就是威尼斯早就在文化创意上遥遥领先。不过,我们这些建筑和艺术的信徒们,还是钟情于建筑双年展的开幕,因为,一方面它意味着我们所有的努力已经获得同行们的认可,另一方面,只有在这一天,我们才能和这么多建筑和艺术的友人相会在威尼斯。
  威尼斯,是我到过最多的城市,从2000年到现在,我至少来过不下十次,但都是为了艺术和建筑双年展,特别是建筑双年展每次必来。但是,作为中国馆策展人的身份则是第一次。“原初展”不是为了威尼斯中国馆的急就章,而是策展人、建筑师、艺术家们长达二十年的艺术和建筑之旅。
  我们用“原初”这个概念来呼应这次双年展的总主题“共同基础”,它不是词汇上的简单对应,而是通过这个机会,来阐述我们对这一主题的深度思考。“原初”可以说是对自然的追溯,对物质基本构造的解读。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之后,会发现我们所说的原初,实际上是追溯心的初衷。
  王昀
  方庭/镜面不锈钢 铝板/方体: 60x60x60cm/2012
  建筑家王昀的装置《方庭》,是由36个60厘米见方的白色方体和镜面组成的矩阵式的正方形庭院,并安置在处女花园绿色的草坪上。每个立方体顶面放置镜面不锈钢板,镜面表层呈现着不同的孔洞组合。这些组合是从传统聚落的空间组成关系中抽象出点而构成的装置,而聚落则是人类群居生活的基础和原初形态。矩阵作品中有一个对角线的指向,上边刻有月球、火星、木星、土星、海王星等文字,预示着人类的建造活动是从原初向宇宙的未来畅想。
  邵韦平 (BIAD_UFo)
  序列/树脂模型在节片 钢索悬挂/2300x86x5cm/2012
  作品《序列》是沿着一个环形概念建造体切出96个剖面,将它拉长之后顺序展开,形成了一个长22米的序列阵,并通过有限的灯光来塑造一个在空间中舞动的序列组合体。这个构思和过程回应了展览的主题“原初”,而穿过整个展品的激光束,则表达了被展开的环形建筑主控制轴。该作品于2007年设计,原型是位于北京的凤凰国际传媒中心。方案的构思是将一个椭圆形界面沿着莫比乌斯环进行放样,随后得到了建筑体量、空间的雏形。在这个雏形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结构、幕墙的设计,目前建筑已接近完成状态并将成为北京的又一新的地标建筑。通过莫比乌斯环进行空间放样得到的这个建筑,最大特点在于连续的变化。它实现了微小差异性的表达,是数字化设计的结晶。
  魏春雨
  异化/黑色镜面不锈钢板/50x100x2300cm/2012
  质数是一种自然法则,任何整数要不就是质数,要不就是几个质数的积。中国古代数学家把质数叫做“数根”,意思是数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质数是世界的“根本”,这就是“质数”和“原初”的关系。质数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是一种无穷变化的数。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同质数的状态。我们在生存与发展中遇到同化,而同化其实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因此,同化的过程是一个迷失的过程。装置《异化》,只是截取了质数中的一段,即从541到757。用34个被量化的黑色镜面不锈钢体块来表达质数的关系,这是一件把质数视觉化的作品。在作品一侧的地面上投影质数数字,即从开展到闭馆,每一秒播放一个数字,我们试图用质数的延续来表达我们对“原初”这一主题的解读。
  许东亮
  光塔/LED PCB板 金属框架电源板 控制器/100x100x300cm/2012
  许东亮的互动灯光装置《光塔》,是由30000多个小红光点的LED线路板组装成的发光装置。作者尝试把新时代光源基础的LED素子线路板叠加在一起,呈现为塔的状态。光源LED素子线路板是一种标准的模块化的结构。由于在PC板中写入了程序控制电路,光可以有强弱变化,像火苗一样。LED发光芯片也是世界未来照明的希望,它是未来人工光的共同基础。《光塔》的概念不但在科技上和“共同基础”这一主题相连,而在视觉上,当我们点亮这座LED的光塔时,看到的情景如同远古一束火之柱,让我们想起史前人类赖以生存的篝火和星空,并且它又巧妙地让我们联想起我们的主题“原初”。
  陶娜
  天阙/铝板 磁铁 宣纸/500x220x30cm/2012
  《天阙》意指“天上的宫殿”,由三层叠加的画面组成。第一层是北京城的俯视图,第二层是火星地貌,第三层是银河宇宙。每一层都由4000块带磁力的方形宣纸组成。每位观众可以选走自己喜欢的一片的方块带走。这样互动的结果可以使画面发生意外的变化,直至最终剩下银河宇宙图。她的《天阙》用互动的方式带给观众体验地球、行星和河外星系时空之旅的感受,唤起人们珍爱地球,当我们飞向宇宙时,才感觉地球是天上的宫殿,这就是“天阙”题目的由来。
  “原初”在世界上的反响
  那么8月29日开幕的“原初”展是不是实现了初衷?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以及主办方主席的评价来看,展览受到普遍的好评。不只是意大利本国的电视台和杂志,还有纽约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南美巴西的网站以及日本的《每日新闻》,韩国的《SPACE》、《bob》等杂志媒体都纷纷采访和刊登,比如意大利的designboom,美国的archdaily建筑网,以及英国电讯和dezeen等,特别是英国电讯图片新闻拿中国馆开头,这应该是有中国馆以来第一次吧?!而专业性网站更是抢先报道,designboom在开展之前就详细报道和对我做了采访,米兰出版的《Abitare》杂志也在我去威尼斯之前做了独家采访。
其他文献
这期是一个关于80年代的理想主义情境,在当下时空如何继续发挥效用的主题。9月5日,一个名为“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个表达”当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由青年策展人王萌策划,展出了马路、尹齐、王玉平、王琰、申玲、孙原、刘刚、李炎修、张方白、张永旭、孟禄丁、陈曦、夏俊娜、韩中人、蒋丛忆15人的最新探索和代表作品。作为一个展览的共同体,参展的15位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来自中央美院四画室,
期刊
艺术家韩三之在有关普兰洞计划的文字中这样记述:当我带着寻根的愿望来到被称为“世界中心”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城的时候,就被县城对面的山崖小洞吸引过去!如果将这些小洞变成更大的人类文明启蒙的语言符号的话,将自己绘画中经常出现的有形的“墨点”像这些山洞一样一排排地印在这山崖上将是一个什么状态?我兴奋极了!韩三之将呈载了时光和风沙啄食的天然地貌与文化诉求关联起来,他计划根据普兰县城特有的历史遗迹和地质结构,
期刊
用“盆景”来收纳现实景观的表现手法,正越来越多地被艺术家运用到当代艺术的创作之中,这一方面或许是因为我们面对的现实太过庞杂和沉重,以致于需要一面缩微的“凹镜”方能承载或消解,而另一方面,“盆景”还有效的界定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将艺术家眼中的现实从纷乱的社会现实中抽离出来,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场景并加以戏剧化的营造,正如袁欣在他的作品《灰色天空》中所表现的那样,残酷的海战由于被收纳在鱼缸之中而变得
期刊
法国汉学家于连(Fran?ois?Jullien)将他论述中国美学和艺术的文章结集出版,题目叫《赞美平淡》。在概括中国艺术的特征时,于连心目中的参照物是拜占庭时间的镶嵌画。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些镶嵌画依然给人以金碧辉煌的感觉。但是,中国艺术并不缺乏这种风格。宗白华将中国艺术的风格概括为两个极端:一个是错彩镂金,一个是芙蓉出水。如果说芙蓉出水接近天然平淡的话,那么错彩镂金就接近金碧辉煌了。中国文化向来
期刊
艺术对于很多画者而言可能就是某种的技巧和某种的表达,但是艺术对于晨晓而言则是自我的坚持和信念的实现。出身浙江名门的晨晓,很早就浸淫于艺术的氛围。即便他没有过接受国内学院美术教育的经历,但是家庭的影响和前辈的品味仍然给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早年的晨晓是杭州少年宫的小画家,青年时代的他则与张培力、吴山专一起,是“85新空间”群体中的一员。晨晓说“当时的我非常茫然,是莫名其妙地卷入其中的”,历史或许存在着
期刊
和我同龄的刘锋,性情却更近于一个天真与烂漫的孩子。在他略显笨拙的画里,有着一种缓慢生长的温暖情绪,这似乎不被外界任何的动荡所打破。他迷恋于选择一个能延伸至很远的空间,这个空间可能在梦里、在回忆中、在未来,或在任何一个有温暖与可能幸福的地方,他切割其中的一角,再现了一场生动与荒诞的对美的执念。这种执念不是以有强烈的冲击性得以表达,它更近于对已经既定的美好记忆重组,在看似漫不经心、混乱,与日常相关的视
期刊
日常物  如果说焦虑是艺术家用以解决自身困境和倦怠的有效动力的话,那么作品的自律与节制,则是一个艺术家在释放焦虑的同时务必恪守的创作职责。当然,这两者并非一定同时存在。在我们观看奥诺黛拉—有机的作品—《日环食》时,作品中看不到脸的女人遭遇由各国文化符号(如中国的长城、法国的山丘)构成的马、公鸡以及熊的袭击情形使我们体察到艺术家创作时显示出的性别与文化焦虑,而在杉本博司拍摄的《影院》系列里,这种作品
期刊
看王彦萍的素描很难想象她的创作会画成什么样子。她的素描是为创作准备的稿子,但不是创作的草图,虽然有一些关系,而是探索创作的思路。素描画得很随意,没有规则的束缚,没有笔墨的讲究,更接近画家的本质。看了她的素描,更能了解她的创作意图。她的创作像是着了色的素描,但是因为采用了水墨的媒材,人们就总是会以水墨的规矩来看待她的创作,喜欢她的作品的人会认为她打破了笔墨的规矩,画出了独创性的作品,画出了真实的自我
期刊
今天北京著名艺术区之一的黑桥艺术村,起源于2005年底,当时钟飙、杨冕、朱彤、洪东禄分别从重庆、成都、南京、台北来到北京发展,租下位于北京朝阳区崔各庄乡黑桥村空置了一年的仓库,进行改造后变身工作室,卸货的空地成了花园。房东大受启发,复又租地依此样板再盖工作室,只是密度越来越大,再也不可能有开阔的花园。从2006年艺术市场升温,到2009、2010年别的艺术区遭遇拆迁,这里渐渐聚集了大量的艺术家,由
期刊
在《东方艺术·大家》开专栏已经一年多了,事实上是跟着时间走,因为每到一期出版时都要写一篇文字,让自己在这个时间的节点上有些思考。这次约稿从国内约到我来英国参加艺术管理项目,正好可以将地理与文化差异的感觉写一写。  首先,英国文化委员会组织这样的艺术项目,是加强其文化与中国的交流,它们不仅在与中国有这样的项目,与其他国家也有。这正如中国开展孔子学院活动一样,有着如何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借鉴意义。在当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