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下连续墙—锚杆支护结构由于具备地下连续墙和锚杆的双重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有严格变形要求的深、大基坑工程中。本文结合某一工程實例,针对地下连续墙—锚杆支护结构中墙体的深层水平位移进行了实测分析,并与增量法计算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1)实测结果中,墙体顶端位移最大。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中,最大位移出现在墙体顶部下一定位置处;(2)基坑开挖完成后一段时间内,墙体位移继续发生变化;(3)在数值模拟中,从基坑整体来看,墙体中部位置处位移最大,基坑角部墙体位移最小;(4)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弹性模量对墙体位移的影响显著。
关键字:地下连续墙;位移;计算;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TU476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地下连续墙—锚杆支护形式自19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被大量应用于地下建筑物和构筑物,之后,随着施工技术和优化设计的不断推广,应用范围扩大到边坡工程、船坞工程等多个领域。与地下连续墙—内支撑支护形式相比,地下连续墙—锚杆更加经济,工期更短,且可实现坑内无障碍施工。
2 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市中心,基坑总面积约为8825m2,总延长为386m,开挖最深处达23.0m。基坑周边邻近城市交通线路和需保留建筑物,且南、北两侧浅埋众多管线。
地质条件从上到下分别为:①杂填土,厚0.5~6.6m;①-1素填土,厚0.60~7.20m;②粉质粘土,厚1.10~7.10m;③粘土(Q3al+pl),厚0.80~3.50m;④粘土(Q3+2al+pl),厚0.40~6.80m;⑤碎石,厚0.80~7.90m;⑥残积土,厚1.30~10.00m;⑦全风化闪长岩,厚1.20~11.60m;⑧强风化闪长岩,厚0.60~9.00m;⑨中风化闪长岩。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第四季孔隙潜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1)第四季孔隙水。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埋藏浅。主要受雨水、地下管道渗漏等补给,受季节影响大,主要排泄为地下径流。(2)基岩裂隙水。为白垩系闪长岩风化带风化裂隙水,分布于全风化~中风化带。
3 围护结构选型
该基坑工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该基坑工程属于大面积深基坑工程,基坑开挖存在一定的风险;(2)需要保护好周边环境。基坑四周邻近道路、市政管线以及需保留建筑;(3)基坑位于泉水核心区域,要避免降水对泉水造成的不利影响;(4)工期较紧。
经过方案比选,决定采用800mm厚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的围护结构,支撑体系选取四道预应力锚杆,小部分由于空间不足以设置锚杆,选择钢筋混凝土支撑。地下连续墙刚度大,可有效保护周边环境,且墙体在基坑开挖阶段可用作止水帷幕,在正常使用阶段可当作地下室的外墙。
4 墙体位移实测结果分析
为了确定地下连续墙的变形和受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进行了监测。本文结合监测数据,选取支撑体系采用预应力锚杆的某一典型断面进行研究,得到墙体的水平位移如图1所示。
图1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
由图中可以看出:(1)地下连续墙最大位移发生在墙体顶部位置处,随墙体深度的增加,位移逐渐减小。(2)墙体同一位置处位移基本随工况的进行而增加,在基坑开挖完成后达到最大值。(3)锚杆预应力可能使墙体向坑外发生移动。(4)基坑开挖完成后,土体、支护结构体系并未达平衡状态,墙体位移继续呈微增长趋势,直到体系稳定。
5 数值模拟分析
图2墙体与基坑变形云图
由图2,即整个地下连续墙和基坑位移云图可以看出:(1)支护结构侧向变形存在明显的三维空间作用。墙体中部位移最大,基坑角点处位移最小。这主要是由于土体的拱效应和角部墙体刚度强化效应引起的。(2)墙体长边方向的位移要明显大于短边方向。这是由于墙体长边方向自身刚度对位移的约束要弱于短边,墙体越长,其变形越接近平面应变状态。
图3参数对墙体位移的影响
通过调整土体的弹性模量,得到不同弹性模量取值对墙体位移的影响如图3所示。由图可以得到弹性模量的取值对地下连续墙位移影响显著的结论。
6 墙体位移对比分析
本文采用理正深基坑计算软件对墙体位移进行了计算,并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工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墙体深层水平位移的计算、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如图4所示。
图4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对比
由图中可以看出:(1)数值模拟曲线光滑,上段正向弯曲,下段反向弯曲。(2)数值模拟结果变化规律与实测值相同,较之计算结果,更加接近实测值。(3)计算结果较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增量法考虑了施工过程的影响;2)软件本身考虑了一定的安全系数;3)土体性质复杂,参数的选取对结果影响显著。
结论
结合工程监测数据,并通过与设计软件的计算结果和FLAC3D软件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工程监测资料表明,墙体最大位移出现在墙体顶端,而计算与数值模拟的最大位移出现在墙体顶部下一定位置处。
(2)基坑开挖完成后一段时间内,支护结构与土体构成的体系并未达到平衡状态,墙体位移继续发生小幅度的变化,直至体系稳定。
(3)由墙体与基坑数值模拟位移云图可知,在整个基坑范围内,墙体中部位置处位移最大,基坑角部处墙体位移最小。
(4)通过数值模拟不同弹性模量下的墙体位移,发现弹性模量对墙体位移的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1] 修龙,王杨,杨斌,杨生贵.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地下连续墙设计[J].建筑科学, 1999, 15(1):
37-42
[2] 龙通讯,王宪章.预应力锚杆和地下连续墙联合支护在长城春风花园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 2001, 31(4):41-43
[3] 杨光华.深基坑开挖中预应力锚杆或预应力支撑支护结构的计算分析[J].建筑结构,1996, (4):9-12
[4] 刘国彬,王卫.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5] 陈育民,徐鼎平.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关键字:地下连续墙;位移;计算;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TU476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地下连续墙—锚杆支护形式自19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被大量应用于地下建筑物和构筑物,之后,随着施工技术和优化设计的不断推广,应用范围扩大到边坡工程、船坞工程等多个领域。与地下连续墙—内支撑支护形式相比,地下连续墙—锚杆更加经济,工期更短,且可实现坑内无障碍施工。
2 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市中心,基坑总面积约为8825m2,总延长为386m,开挖最深处达23.0m。基坑周边邻近城市交通线路和需保留建筑物,且南、北两侧浅埋众多管线。
地质条件从上到下分别为:①杂填土,厚0.5~6.6m;①-1素填土,厚0.60~7.20m;②粉质粘土,厚1.10~7.10m;③粘土(Q3al+pl),厚0.80~3.50m;④粘土(Q3+2al+pl),厚0.40~6.80m;⑤碎石,厚0.80~7.90m;⑥残积土,厚1.30~10.00m;⑦全风化闪长岩,厚1.20~11.60m;⑧强风化闪长岩,厚0.60~9.00m;⑨中风化闪长岩。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第四季孔隙潜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1)第四季孔隙水。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埋藏浅。主要受雨水、地下管道渗漏等补给,受季节影响大,主要排泄为地下径流。(2)基岩裂隙水。为白垩系闪长岩风化带风化裂隙水,分布于全风化~中风化带。
3 围护结构选型
该基坑工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该基坑工程属于大面积深基坑工程,基坑开挖存在一定的风险;(2)需要保护好周边环境。基坑四周邻近道路、市政管线以及需保留建筑;(3)基坑位于泉水核心区域,要避免降水对泉水造成的不利影响;(4)工期较紧。
经过方案比选,决定采用800mm厚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的围护结构,支撑体系选取四道预应力锚杆,小部分由于空间不足以设置锚杆,选择钢筋混凝土支撑。地下连续墙刚度大,可有效保护周边环境,且墙体在基坑开挖阶段可用作止水帷幕,在正常使用阶段可当作地下室的外墙。
4 墙体位移实测结果分析
为了确定地下连续墙的变形和受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进行了监测。本文结合监测数据,选取支撑体系采用预应力锚杆的某一典型断面进行研究,得到墙体的水平位移如图1所示。
图1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
由图中可以看出:(1)地下连续墙最大位移发生在墙体顶部位置处,随墙体深度的增加,位移逐渐减小。(2)墙体同一位置处位移基本随工况的进行而增加,在基坑开挖完成后达到最大值。(3)锚杆预应力可能使墙体向坑外发生移动。(4)基坑开挖完成后,土体、支护结构体系并未达平衡状态,墙体位移继续呈微增长趋势,直到体系稳定。
5 数值模拟分析
图2墙体与基坑变形云图
由图2,即整个地下连续墙和基坑位移云图可以看出:(1)支护结构侧向变形存在明显的三维空间作用。墙体中部位移最大,基坑角点处位移最小。这主要是由于土体的拱效应和角部墙体刚度强化效应引起的。(2)墙体长边方向的位移要明显大于短边方向。这是由于墙体长边方向自身刚度对位移的约束要弱于短边,墙体越长,其变形越接近平面应变状态。
图3参数对墙体位移的影响
通过调整土体的弹性模量,得到不同弹性模量取值对墙体位移的影响如图3所示。由图可以得到弹性模量的取值对地下连续墙位移影响显著的结论。
6 墙体位移对比分析
本文采用理正深基坑计算软件对墙体位移进行了计算,并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工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墙体深层水平位移的计算、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如图4所示。
图4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对比
由图中可以看出:(1)数值模拟曲线光滑,上段正向弯曲,下段反向弯曲。(2)数值模拟结果变化规律与实测值相同,较之计算结果,更加接近实测值。(3)计算结果较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增量法考虑了施工过程的影响;2)软件本身考虑了一定的安全系数;3)土体性质复杂,参数的选取对结果影响显著。
结论
结合工程监测数据,并通过与设计软件的计算结果和FLAC3D软件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工程监测资料表明,墙体最大位移出现在墙体顶端,而计算与数值模拟的最大位移出现在墙体顶部下一定位置处。
(2)基坑开挖完成后一段时间内,支护结构与土体构成的体系并未达到平衡状态,墙体位移继续发生小幅度的变化,直至体系稳定。
(3)由墙体与基坑数值模拟位移云图可知,在整个基坑范围内,墙体中部位置处位移最大,基坑角部处墙体位移最小。
(4)通过数值模拟不同弹性模量下的墙体位移,发现弹性模量对墙体位移的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1] 修龙,王杨,杨斌,杨生贵.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地下连续墙设计[J].建筑科学, 1999, 15(1):
37-42
[2] 龙通讯,王宪章.预应力锚杆和地下连续墙联合支护在长城春风花园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 2001, 31(4):41-43
[3] 杨光华.深基坑开挖中预应力锚杆或预应力支撑支护结构的计算分析[J].建筑结构,1996, (4):9-12
[4] 刘国彬,王卫.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5] 陈育民,徐鼎平.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