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处见深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a3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金先生的名篇《小狗包弟》已教过几遍,每教一遍,总有一些新的体会;这篇课文,也听过好些老师上过公开课,每听一次,也总有一些新的思索。但发现,这篇文章的好些“精微”之处,往往被一些老师忽略了。
  一是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虽然其作用在“教参”之类的资料里有所解释,什么结构上铺垫啊,什么内容上对照啊,什么主题上深化啊,但总觉得空洞的很;有些老师上课提到了这一段,多是轻轻带过,语焉不详。这样来分析理解课文,我总觉得有些疏浅了!大家知道,“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期间,“小狗包弟”的故事发生在“文革”以前到“文革”初期(1959年到1966年8月),作者為什么要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仅仅是引出下文吗?我总觉得不能这么简单的去分析问题。我突然想到作者很慎重的把这篇课文放入到《随想录》第二集《探索集》中,他是不是想用此来“探索”什么?细心的读下去,或许看出什么来了。“文革”的疯狂是突然发生的吗?“文革”的暴行是偶然出现的吗?不是的,在“小狗包弟”的故事中已露端倪。你看:“红卫兵”——那是以中学生为主体的群体,一上街扫“四旧”,“包弟”就成了一个盛誉中外的作家的“包袱”;小孩子一“打门大喊大嚷”,一个从不去想害别人的老人就“胆战心惊”。结果是,作者为了自保,就赶紧把自己(包括家人、中外友人)很喜欢的小狗送上解剖台。从这个故事中看出什么呢?人的自私,可以践踏生命;人的懦弱,可以畏惧专制;人的麻木,可以漠视暴行。正是因为许许多多的像当时作者一样的人,自私,懦弱,麻木,才使得野蛮可以披上合法的外衣,暴力可以打着专政的旗号,并且能够肆意横行,畅通无阻;也因为此,才使得文明惨遭践踏,人性彻底沦丧到竟不如狗的境地。悲剧的受害者,反倒成了制造悲剧的推波助澜者!也就是说,受害者又成为了迫害者!这是多么可悲啊!我想,这也正是作者忏悔的一个原因所在吧!从这,我才真正看到了巴金老人的伟大——一个受害者,都能忏悔自己的过失,那些迫害者们,你们又能在那里心安理得么?
  此时,我似乎明白了,这两个故事的联系就在于:“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再现了“文革”这个泯灭人性的大劫难,“小狗包弟”的故事在于“探索”酿成这场大浩劫的深层原因(当然主要是从人性的角度)。
  第二个“精微之处”是,怎样理解文章中出现多次的时间性词语?1959,两年以后,1962,1963年或者以后的夏天,1966年8月下旬,整整13年又5个月……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的叙述这些时间?大量的时间性词语的出现到底有什么作用?我读后的想法是:一是说明这个故事给作者带来了多么深刻的印象,是清晰的烙印在作者心中,让作者难以释怀。它曾经给他带来了欢喜,更多的是给他带来的煎熬。在那样一个疯狂的年代,一件说不上是很大的事,却让作者背着这么沉重的包袱,且背了这么多年,可见老人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人,一个多么勇于解剖自己的人,一个真正有着“中国良心”的人!二是说明这场浩劫虽然只有十年,但留个我们心灵上的伤害却是“永远的痛”!它对我们国家的影响范围之广,对我们民族伤害的程度之深,可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文革”虽然结束了近半个世纪,但“余毒”远未肃清,如不警觉,说不定悲剧就会重演。三是跟课文中写到的“红卫兵”“小孩子”结合起来看,更看出来作者的伟大之处。“文革”的灾难,不仅扭曲了迫害者的人格,也沦丧了受害者的人性,更可怕的是污染了孩子的心灵!善待生灵,同情生命,本是孩子的天性。可是,在这场浩劫中,本该心灵纯洁的孩子,也学会了虐待生灵;本是心怀善良的孩子,也学会了不再敬畏生命----善的天性在慢慢泯灭。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潜在的危害,如果我们再不重塑孩子的心灵,如果我们再不重建整个社会的精神家园,那么,这群“小孩子”将会成长为多么可怕的一代人!那么,我们的未来将会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社会!那就像文章中说的“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那是连根拔起的彻底倒塌!
  这样一读,我就理解了作者的“探索”——不仅在探索“文革”发生的深层根源,而且在探索我们民族的未来走向——我不仅仅看到了这位“世纪老人”的敢说真话、勇于反省的高尚人格,更看到了这个“中国良心”的对民族未来的深深忧思这种高瞻远瞩的伟大之处!
  作者通联:江西任弼时中学;江西任弼时中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认为是课程改革成败存亡的命脉,高效课堂理应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应该追寻的目标。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战场”,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如何让短短的四十分钟高效优质,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主问题”的巧妙设置。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
笔者从教三十年来,愈来愈深切地感受到,光有优秀的教师抑或有优秀的学生,未必就能生成一堂精彩的好课。因为,一堂好课的生成应该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的。总的来说,除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熟练驾驭课堂,激发学生情趣的能力外,还要有亲师、爱师、服师的学生的配合和交流。如何能让师生在课堂中饱含情感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首先,从教师这个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言:丰富到位的感情须来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逐渐的由应试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而语文作為初中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门语言类学科,对于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应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明确任务,激发参与兴趣  在学习中,明确任务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在初中的语文
源于美术创作手法的“写生”一词,其原义是指对实物的临摹,是直接面对对象而进行描绘的一种美术创作方法。在高中语文写作中,运用“写生”之笔,就是让学生回归自然,通过细心观察和用心感悟,用最真挚的情感进行创作的一种新思路。  在美术创作中,有一种直接以风景或者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方法叫做“写生”。在宋代范镇的《纪事》中有记载,汉州一个名为赵昌的人,他最善于画花,每天早晨在朝露下,常常“遶栏槛谛玩”,并手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更注重教的过程,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不容否认学习评价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学习评价在学生个体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评价呢。  首先,评价要宽严并济。对学生的要求
《红楼梦》七十七回中,因抄检大观园,晴雯被逐。宝玉偷偷探望,和她互换了旧袄,晴雯还把她的两管手指甲剪给了他。后来晴雯夜里死了,宝玉第二日作了《芙蓉女儿诔》。晴雯只是贾府中一丫鬟,何至于让宝玉如此大动干戈?判词中的“多情公子空牵念”为我们揭示了谜底,深层剖析,源自于两人骨子里的“反叛性”。宝玉对晴雯的态度,笔者认为,不外乎“哄”“怜”“惜”这三个字。  一、千金难买佳人笑  提到晴雯,脑海中定会浮现
连续几年,听了十多位教师讲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大多是公开课、赛教课。对于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的“如”字的理解和翻译,所有教师都讲解为:比喻词,译为“像”。整个句子是个省略句,前面省略了“月光”一词,补充完整应该是:“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什么那么多的老师都会如此理解呢?原来《教师教学用书》就是如此翻译的,其“参考译文”中的相
苏教版高一教材中李清照的《声声慢》这篇文章,高中教师都很熟悉,能找到的资料也很多,但很难上出新意。根据不同阶段教学任务的不同,教学实践要突出的教学重点也不同。笔者认为诗歌是最能传达“美”的一种文学样式,感受诗“美”贵在文章本身,我们应该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遵循人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让诗歌的美味在读声中升华。  一、浅尝读  《声声慢》教学实践时,首先让学生直接朗读诗文,虽然学生可能读不太懂,但起码能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以课堂为载体,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互动,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进而提高能力。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关键之一是课堂上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学生对所学的感兴趣,就会积极的参与,从而达到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景是十分重要的。  而目前的文言文课堂模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兴趣不大,课堂氛围枯燥。学生缺少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古诗是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粹。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人的古诗都是五千年文化发展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的名篇佳作。因此,创新初中语文古诗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对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初中语文的古诗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古诗课堂的教学效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