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望与思考
——十六大以来湖南国土资源综述
当人们还沉浸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带来的喜悦与憧憬里时,回望历史,不失为对展望下一个“五年”的最好践行方式。
从2002年到2012年,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到党的十八大,湖南国土资源工作抓住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时机,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大局这一主题,积极主动作为,严格规范管理,走出了一条极不平凡的辉煌十年路,为迎接党的十八大,编辑部特别策划:
● 回望与思考
● 双保博弈的历史重量
● 矿业“型”变记
● 数字改变传统测绘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国土资源工作的角色定位、作用影响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单纯的业务部门转变为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综合经济部门。
时间是标注前进步伐的刻度。10年,一个国家能向着未来走出多远?一个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政府部门又能走出多远?
变革中熔铸辉煌,艰难中彰显成就。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国土资源工作的角色定位、作用影响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单纯的业务部门转变为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综合经济部门。10年来,国土资源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国土资源工作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温家宝总理2011年视察国土资源工作时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国土资源事业欣欣向荣的10年间,湖南“国土人”也迎来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从2000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组建到2004年率先在全国实施省以下国土资源部门垂直管理新机制,从国土资源部部长数次实地调研湖南经验,到省委书记、省长多次视察省国土资源厅,这一切无不昭示着,湖南“国土人”10年的专注与用心,在全省国土资源发展史上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围绕一个主题: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国土资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保障和服务科学发展是国土资源工作永恒的主题和不变的使命。十年来,湖南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紧紧围绕这一主题,顺应新形势新任务,积极主动作为,严格规范管理,在保障和服务科学发展的考试中提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筚路蓝缕,在新的起点扬帆起航。2000年4月,根据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湖南在原省地质矿产厅、省国土测绘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省国土资源厅(保留省测绘局牌子),负责全省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测绘事业,自此开启了湖南国土资源事业新的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后,中央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湖南国土资源人开始以全新的姿态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全新的事业之中。一方面,积极推进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在2004年底前,全面完成174部涉及国土资源的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废除106件、修改10件,并新制定了《<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测绘法>实施办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一批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土地和矿业权市场建设、征地拆迁管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完善了全省国土资源基本管理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全面落实各项管理职能,有力推动土地用途管制、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数字湖南基础框架建设等重大管理制度和重大工作任务在湖南的贯彻落实。
改革体制,坚决打好宏观调控战役。2004年,为防止经济过热,中央将国土资源部门放到了宏观调控的最前线。温家宝总理强调:“这次宏观调控,关键的一招是土地,要釜底抽薪。”为担负起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湖南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政策配套,取得良好效果。在管理体制改革层面,湖南作为全国两个试点省份之一,2004年以敢为人先的气魄,率先完成了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强化执法监察职能、调整干部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了管理效能,确保了政令通畅、令行禁止。在政策配套层面,省国土资源厅及时提出“禁新批、调结构、盘存量”的总体思路,连续推出整治土地市场、严格供地政策、整顿矿业秩序、组织基本农田执法大检查等一系列具体调控政策,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及时、优质的国土资源保障与服务。
推进双保,在应对危机中大显身手。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湖南国土资源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持续开展“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着力发挥国土资源在保障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一方面,千方百计保障发展。在几年时间内相继推出了应对危机保增长扩内需、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支持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支持武陵山罗霄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强化了土地、矿产要素保障,优化了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有力保障全省“稳增长、促和谐”工作以及“四化两型”建设大局。另一方面,切实加强资源保护。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行动,大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不断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持续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着力以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的转变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双赢。
管好一方地:
谱写保发展保红线的大地之歌
土地有限,发展无限。保发展用地和保耕地红线,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非A即B的简单选择题,对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湖南而言,更需要平衡的智慧。2002—2011年,湖南迎来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4151.54亿元增长到19669.56亿元,年均增长12.6%,总量跃居全国第九位。跳跃的经济数字背后是对国土资源的急切渴求。2000-2005年,受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等多重因素影响,湖南耕地总量呈现净减少趋势,“鱼米之乡”、“农业大省”面临耕地红线告急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湖南国土资源人用智慧与勇气在三湘四水广袤的大地上,唱出了一曲保发展保红线的大地之歌。 全力以赴保发展。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优化各类各业用地规模、结构、布局与时序。积极推行差别化用地,科学统筹区域用地需求,严格执行产业供地政策。十年间,全省年均审批新增建设用地30余万亩,既确保了京珠、泉南、上瑞等40余条高速公路,武广、衡茶吉等10余条铁路,长沙航电枢纽、涔天河水库等一批重大能源水利项目,以及节能减排、扶贫开发等民生工程项目及时落地,又有效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用地。同时,妥善处理了大规模征地拆迁中保障项目落地与维护群众权益的关系,征地拆迁程序不断规范,征地补偿标准稳步提高,失地农民住房、社保、就业等相关制度日趋完善,全省征地亩均综合补偿标准提高到3万元以上。
严防死守护红线。“要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如是强调。湖南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以全国3%的耕地产出了6%的粮食,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但同时,耕地资源又相当紧张,人均耕地面积尚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没有谁比湖南人更明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重大意义。2002年以来,省人大在全国率先出台《土地开发整理条例》、《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省委省政府相继制定《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等规章政策,全面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省市县乡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耕地保护工作成为地方政府和有关省直单位的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制度,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全省耕地连续12年实现占补平衡,实现了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工作目标。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并严格保护了全省5040万亩基本农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成功组织实施环洞庭湖基本农田整理等重大耕地保护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近400万亩,三湘大地到处呈现“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诗意画面。
节约集约上水平。节约集约用地既是破解土地管理两难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一直在积极探索土地的节约集约之道。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三次出台文件,着力从规划计划、标准控制、市场配置、考核评价、模式探索等方面完善政策体系,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标准控制节地,“十一五”以来,仅通过用地预审一个环节,便核减超标用地规模近12萬余亩。以市场配置节地,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全省土地出让价款从2002年的69.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50亿元。以考核评价节地,将节约集约用地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大幅提升了全省供地率水平,稳步降低了单位GDP新增建设用地消耗比例。以模式引导节地,长沙新河三角洲的“立体开发、人车分流、竖向叠加”、隆平高科的高层厂房建设、武冈的农民集中连片建房等一批节地模式获得国家肯定,望城、武冈、汨罗、临澧等县市获评全国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
执法监察谱新篇。在保发展与守红线的平衡木上“起舞”,少不了执法监察这个角色。从2002年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到2004年严把土地“阀门”,从2007年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到如今一年一度的卫片执法,十年来,全省土地执法专项行动一个接着一个,三湘大地上从来不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忙碌的身影。在实践中历练,在工作中提升,湖南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土地预防、案件查处、违法问责机制。覆盖批、供、用、补、查的土地利用全程监管平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动态巡查网络以及快速反应、月结日清的违法举报制度,让土地管理者做到了“地动我知,及时预防”。国土、公安、纪检、司法等多部门联动的违法案件查处联席会议制度,以及政府主导,纪检、监察、人事等多部门紧密配合的土地违法问责制度,破解了土地违法查处难、问责难的问题,发挥了案件查处的震慑力。“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查处土地违法案件近2万件,有力维护土地管理秩序,在国家组织的历次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中,全省土地违法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用好一块宝:
见证资源大省的绿色崛起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矿业,是经济的支柱;绿色,则是我们美好家园应有的本色。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的美誉的湖南,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天平已严重失衡。一边是资源消耗多,资源利用率低,湖南65%以上是重化工业,万元GDP能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边是骨干矿山的资源储量告急,煤、天然气、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匮乏。同时,矿产资源的高强度开发超出了环境与生态的承载能力,湖南的母亲河湘江成为了一条流淌着重金属污染的河流。在这种背景下,湖南选择了一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矿业发展之路。
矿业秩序:实现历史性好转。人们谈起矿,总是与暴富、腐败、污染、安全事故联系在一起。这个现象的背后是矿业秩序的混乱。从2001年起,湖南开始了持续10年的治矿之路。2001-2003年,以煤、铁、有色、黄金等重点矿种和锡矿山等40个重点矿区为重点,开展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整顿,取缔非法矿山4899个,处分党政干部120多人;2004年,组织开展以煤炭勘查开采为重点矿产资源秩序专项整治,取缔非法矿井813个;2005-2007年,按照国务院部署,全面推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取缔非法矿山(点)2806个(次),全省煤矿数量从2500多家整合至1120家;2008-2009年,继续保持矿业整顿高压态势,出台全国首部省级《违反矿产资源管理规定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全省矿山数量从7312个整合至5579个;2010年,部署开展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和整治矿山超深越界开采专项行动,推进资源深度整合,并大举向隐藏在大地深处的“毒瘤”开刀;2011年5月,省政府又马不停蹄,部署深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在一年时间内开展整治行动1243次,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23人,完成99个矿区542家矿山资源整合工作,同时制定完善了矿产勘查开发准入退出、合同管理、矿山督察等系列制度,矿业治乱、治散、治本取得重大成果,矿业秩序实现历史性好转。 地质找矿:走进春天里。湖南地跨南岭、湘鄂西、钦杭三大全国重点成矿区带,找矿前景广阔。十年来,随着湖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地质找矿工作也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地勘资金20亿元,是过去30年的总和。地质找矿捷报频传,发现了一批巨大找矿成果。湘西花垣-凤凰地区整装勘查探获远景铅锌资源量1000万吨以上,被列为全国五大找矿重大突破之一,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矿基地;永州铜山岭矿区初步估算钨资源量26万吨,具有世界级超大型矿床远景;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成效显著,黄沙坪、宝山、柿竹园、锡矿山等一批老矿山重获新生,可分别延长矿山服务年限50-70年;境外找矿迈出坚实步伐,已有90家企业在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或加工,拥有涉及21个矿种的国外探矿权和采矿权108个,境外投资累计近百亿元,占全省对外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强。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质找矿新机制,“锡田整装勘查模式”和“岩头寨快速评价模式”得到中国地调局高度肯定。
地质环境:当好生命守护神。湖南凿山挖矿的历史悠久,加之地形地貌复杂、降雨时空分布集中,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十年来,湖南积极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面完成106个山地丘陵县市地质灾害普查和54个地质灾害易发县市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形成了党委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值守人员日夜巡查、专业队伍快速反应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和应急处置体系,成功预报并处置大量地质灾害,有效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格实行矿山开发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和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全面完成7000余个矿山(含部分闭坑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初步建立矿山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大力推进重点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十一五”以来,累计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44个,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绘好一张图:
筑牢“数字湖南”的基础平台
测绘地理信息是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事关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人类对地理信息的掌握程度,决定了自身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水平。湖南自古以来就善于绘制地图、使用地图,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图。十六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顺应世界信息化浪潮,高瞻远瞩,提出了建设“数字湖南”的宏大战略,将全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
构建云时代的“数字湖南”地理信息基础工程。地理信息基础工程是“数字湖南”建设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湖南国土人经过十年建设与经营,现已基本上完成了这一宏大的工程。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程全面完成,卫星导航基准站网系统顺利启用,全省测绘控制基准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各级基础测绘规划落到实处,“十一五”以来,累计更新3D(DOM、DEM、DLG)地图产品1.8万幅,获取高精度航空影像30万平方公里,实现了多种地理信息数据的全省覆盖和及时更新。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投入运行,已为国安、公安、人口、林业、水利、电力等数十个部门400多个用户提供大量地理信息服务。天地图·湖南成功上线,集成了全省范围内最权威、最全面的各类地理信息数据,成为企业了解湖南的新平台、群众提升生活品质的好助手。
“数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已成為大多数居民的生活空间。李克强副总理指出,未来的城市管理,离不开“数字城市”的支撑。湖南见事早、行动快,很早就开始了“数字城市”建设实践。2003年,郴州率先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此后,全省“数字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长沙、株洲等11个市州,道县、茶陵等3个县已启动或完成“数字城市”建设。各地相继在市政、交通、国土、规划、城管、公安、应急、环保、卫生、房产、工商、税务、水利、气象、旅游、电子商务等60多个领域有针对性地建立了一系列典型应用示范系统,有力地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效改善群众生活。比如,“数字长沙”在开福区试点建设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就很好地实现了“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全区域平安”的社会管理目标。
打造面向未来的地理信息产业。地理信息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十年来,湖南一手抓产业培育,一手抓环境优化,打响了测绘湘军的牌子。省测绘局更名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市县国土资源局全面落实资质、成果、保密、质量、地图等测绘管理职能,地理信息统一监管得到加强,测绘市场环境明显优化,截至2011年底全省测绘资质持证单位已增长到580家。省政府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省国土资源厅与省气象、旅游、质检、公安等省直部门以及各市州政府分别建立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有效提升地理信息获取、更新以及应用程度,极大拓展地理信息市场容量,截至2011年底,全省地理信息从业人员已达1.2万人,狭义产值突破15亿元。大力推进科技兴测、人才兴测工程,自主研制出无人机航摄系统、遥感影像快速处理系统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测绘装备,显著增强全系统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力,有效满足了重大工程建设、突发事件处置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地理信息需求。
建强一支队伍:
夯实国土资源的管理基础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一项伟大事业背后,必然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的队伍。十年来,湖南国土资源事业之所以得到全面、快速地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如一地将队伍作风建设、能力建设以及机关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打造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执行力强的干部队伍,为落实国土资源重大政策制度提供了坚强保障。
做活党的建设这篇文章。坚持以党建促业务,以党建带队伍,是湖南国土资源系统的优良传统。十六大以来,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省国土资源厅相继组织开展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不仅有效提高全系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水平,还推动破解了一批重点难点问题,连年被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今年,还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是全省省直机关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全系统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获得了一批省部级荣誉。
突出依法行政这个重点。在一般人看来,国土资源部门是一个权力很大的部门。但十年来,这个权力很大的部门却一直在实践“勇于革思想的命、勇于削手中的权、勇于去部门的利”这句承诺,着力把权力放在规范的轨道中。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在省内出台《行政程序规则》、《行政执法权自由裁量基准》等规范性文件,省厅行政许可事项从2002年的69项缩减为17项,行政审批效能提速三分之二以上。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省市县三级全面实现网上办文、网上审批、网上招拍挂和网上公开。结合两整治一改革、治理商业贿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等重大专项行动,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完成全系统权力底数清理和廉政风险点排查活动,建立健全了集体决策、行政会审、廉政评价、效能监督等相关制度,在省直机关中率先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抓住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每年列支专项经费,对全系统干部进行免费业务轮训,有效提高干部队伍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积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打通干部轮岗交流渠道,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制度,一批优秀干部得到提拔重用,配优配强了各级领导班子,激发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持续开展机关作风建设,严厉整治不作为、慢作为现象,有力提升干部服务意识、效能意识和廉政意识。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科技装备,在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开采、测绘科技攻关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强化基层基础这个支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十年来,湖南全面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顺利完成财政省直管县配套改革,全面调整开垦费、新增费、矿业权价款等专项资金的省、市、县分享比例,增强了县(市)国土资源财务实力。直属单位建设持续加强,为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数字湖南建设、地质找矿等中心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大力加强基层装备建设,为县市测绘队、乡镇国土资源所配备了RTK、手持GPS等基本测绘装备。全面推进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全省已有70%左右的基层所达到“五个一”标准,部分地方还集中设置中心所,机构升格为副科或负责人高配,进一步夯实了管理“前沿阵地”。
——十六大以来湖南国土资源综述
当人们还沉浸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带来的喜悦与憧憬里时,回望历史,不失为对展望下一个“五年”的最好践行方式。
从2002年到2012年,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到党的十八大,湖南国土资源工作抓住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时机,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大局这一主题,积极主动作为,严格规范管理,走出了一条极不平凡的辉煌十年路,为迎接党的十八大,编辑部特别策划:
● 回望与思考
● 双保博弈的历史重量
● 矿业“型”变记
● 数字改变传统测绘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国土资源工作的角色定位、作用影响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单纯的业务部门转变为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综合经济部门。
时间是标注前进步伐的刻度。10年,一个国家能向着未来走出多远?一个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政府部门又能走出多远?
变革中熔铸辉煌,艰难中彰显成就。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国土资源工作的角色定位、作用影响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单纯的业务部门转变为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综合经济部门。10年来,国土资源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国土资源工作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温家宝总理2011年视察国土资源工作时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国土资源事业欣欣向荣的10年间,湖南“国土人”也迎来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从2000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组建到2004年率先在全国实施省以下国土资源部门垂直管理新机制,从国土资源部部长数次实地调研湖南经验,到省委书记、省长多次视察省国土资源厅,这一切无不昭示着,湖南“国土人”10年的专注与用心,在全省国土资源发展史上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围绕一个主题: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国土资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保障和服务科学发展是国土资源工作永恒的主题和不变的使命。十年来,湖南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紧紧围绕这一主题,顺应新形势新任务,积极主动作为,严格规范管理,在保障和服务科学发展的考试中提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筚路蓝缕,在新的起点扬帆起航。2000年4月,根据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湖南在原省地质矿产厅、省国土测绘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省国土资源厅(保留省测绘局牌子),负责全省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测绘事业,自此开启了湖南国土资源事业新的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后,中央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湖南国土资源人开始以全新的姿态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全新的事业之中。一方面,积极推进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在2004年底前,全面完成174部涉及国土资源的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废除106件、修改10件,并新制定了《<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测绘法>实施办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一批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土地和矿业权市场建设、征地拆迁管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完善了全省国土资源基本管理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全面落实各项管理职能,有力推动土地用途管制、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数字湖南基础框架建设等重大管理制度和重大工作任务在湖南的贯彻落实。
改革体制,坚决打好宏观调控战役。2004年,为防止经济过热,中央将国土资源部门放到了宏观调控的最前线。温家宝总理强调:“这次宏观调控,关键的一招是土地,要釜底抽薪。”为担负起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湖南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政策配套,取得良好效果。在管理体制改革层面,湖南作为全国两个试点省份之一,2004年以敢为人先的气魄,率先完成了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强化执法监察职能、调整干部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了管理效能,确保了政令通畅、令行禁止。在政策配套层面,省国土资源厅及时提出“禁新批、调结构、盘存量”的总体思路,连续推出整治土地市场、严格供地政策、整顿矿业秩序、组织基本农田执法大检查等一系列具体调控政策,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及时、优质的国土资源保障与服务。
推进双保,在应对危机中大显身手。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湖南国土资源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持续开展“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着力发挥国土资源在保障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一方面,千方百计保障发展。在几年时间内相继推出了应对危机保增长扩内需、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支持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支持武陵山罗霄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强化了土地、矿产要素保障,优化了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有力保障全省“稳增长、促和谐”工作以及“四化两型”建设大局。另一方面,切实加强资源保护。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行动,大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不断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持续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着力以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的转变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双赢。
管好一方地:
谱写保发展保红线的大地之歌
土地有限,发展无限。保发展用地和保耕地红线,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非A即B的简单选择题,对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湖南而言,更需要平衡的智慧。2002—2011年,湖南迎来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4151.54亿元增长到19669.56亿元,年均增长12.6%,总量跃居全国第九位。跳跃的经济数字背后是对国土资源的急切渴求。2000-2005年,受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等多重因素影响,湖南耕地总量呈现净减少趋势,“鱼米之乡”、“农业大省”面临耕地红线告急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湖南国土资源人用智慧与勇气在三湘四水广袤的大地上,唱出了一曲保发展保红线的大地之歌。 全力以赴保发展。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优化各类各业用地规模、结构、布局与时序。积极推行差别化用地,科学统筹区域用地需求,严格执行产业供地政策。十年间,全省年均审批新增建设用地30余万亩,既确保了京珠、泉南、上瑞等40余条高速公路,武广、衡茶吉等10余条铁路,长沙航电枢纽、涔天河水库等一批重大能源水利项目,以及节能减排、扶贫开发等民生工程项目及时落地,又有效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用地。同时,妥善处理了大规模征地拆迁中保障项目落地与维护群众权益的关系,征地拆迁程序不断规范,征地补偿标准稳步提高,失地农民住房、社保、就业等相关制度日趋完善,全省征地亩均综合补偿标准提高到3万元以上。
严防死守护红线。“要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如是强调。湖南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以全国3%的耕地产出了6%的粮食,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但同时,耕地资源又相当紧张,人均耕地面积尚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没有谁比湖南人更明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重大意义。2002年以来,省人大在全国率先出台《土地开发整理条例》、《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省委省政府相继制定《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等规章政策,全面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省市县乡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耕地保护工作成为地方政府和有关省直单位的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制度,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全省耕地连续12年实现占补平衡,实现了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工作目标。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并严格保护了全省5040万亩基本农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成功组织实施环洞庭湖基本农田整理等重大耕地保护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近400万亩,三湘大地到处呈现“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诗意画面。
节约集约上水平。节约集约用地既是破解土地管理两难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一直在积极探索土地的节约集约之道。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三次出台文件,着力从规划计划、标准控制、市场配置、考核评价、模式探索等方面完善政策体系,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标准控制节地,“十一五”以来,仅通过用地预审一个环节,便核减超标用地规模近12萬余亩。以市场配置节地,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全省土地出让价款从2002年的69.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50亿元。以考核评价节地,将节约集约用地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大幅提升了全省供地率水平,稳步降低了单位GDP新增建设用地消耗比例。以模式引导节地,长沙新河三角洲的“立体开发、人车分流、竖向叠加”、隆平高科的高层厂房建设、武冈的农民集中连片建房等一批节地模式获得国家肯定,望城、武冈、汨罗、临澧等县市获评全国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
执法监察谱新篇。在保发展与守红线的平衡木上“起舞”,少不了执法监察这个角色。从2002年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到2004年严把土地“阀门”,从2007年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到如今一年一度的卫片执法,十年来,全省土地执法专项行动一个接着一个,三湘大地上从来不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忙碌的身影。在实践中历练,在工作中提升,湖南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土地预防、案件查处、违法问责机制。覆盖批、供、用、补、查的土地利用全程监管平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动态巡查网络以及快速反应、月结日清的违法举报制度,让土地管理者做到了“地动我知,及时预防”。国土、公安、纪检、司法等多部门联动的违法案件查处联席会议制度,以及政府主导,纪检、监察、人事等多部门紧密配合的土地违法问责制度,破解了土地违法查处难、问责难的问题,发挥了案件查处的震慑力。“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查处土地违法案件近2万件,有力维护土地管理秩序,在国家组织的历次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中,全省土地违法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用好一块宝:
见证资源大省的绿色崛起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矿业,是经济的支柱;绿色,则是我们美好家园应有的本色。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的美誉的湖南,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天平已严重失衡。一边是资源消耗多,资源利用率低,湖南65%以上是重化工业,万元GDP能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边是骨干矿山的资源储量告急,煤、天然气、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匮乏。同时,矿产资源的高强度开发超出了环境与生态的承载能力,湖南的母亲河湘江成为了一条流淌着重金属污染的河流。在这种背景下,湖南选择了一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矿业发展之路。
矿业秩序:实现历史性好转。人们谈起矿,总是与暴富、腐败、污染、安全事故联系在一起。这个现象的背后是矿业秩序的混乱。从2001年起,湖南开始了持续10年的治矿之路。2001-2003年,以煤、铁、有色、黄金等重点矿种和锡矿山等40个重点矿区为重点,开展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整顿,取缔非法矿山4899个,处分党政干部120多人;2004年,组织开展以煤炭勘查开采为重点矿产资源秩序专项整治,取缔非法矿井813个;2005-2007年,按照国务院部署,全面推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取缔非法矿山(点)2806个(次),全省煤矿数量从2500多家整合至1120家;2008-2009年,继续保持矿业整顿高压态势,出台全国首部省级《违反矿产资源管理规定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全省矿山数量从7312个整合至5579个;2010年,部署开展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和整治矿山超深越界开采专项行动,推进资源深度整合,并大举向隐藏在大地深处的“毒瘤”开刀;2011年5月,省政府又马不停蹄,部署深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在一年时间内开展整治行动1243次,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23人,完成99个矿区542家矿山资源整合工作,同时制定完善了矿产勘查开发准入退出、合同管理、矿山督察等系列制度,矿业治乱、治散、治本取得重大成果,矿业秩序实现历史性好转。 地质找矿:走进春天里。湖南地跨南岭、湘鄂西、钦杭三大全国重点成矿区带,找矿前景广阔。十年来,随着湖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地质找矿工作也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地勘资金20亿元,是过去30年的总和。地质找矿捷报频传,发现了一批巨大找矿成果。湘西花垣-凤凰地区整装勘查探获远景铅锌资源量1000万吨以上,被列为全国五大找矿重大突破之一,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矿基地;永州铜山岭矿区初步估算钨资源量26万吨,具有世界级超大型矿床远景;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成效显著,黄沙坪、宝山、柿竹园、锡矿山等一批老矿山重获新生,可分别延长矿山服务年限50-70年;境外找矿迈出坚实步伐,已有90家企业在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或加工,拥有涉及21个矿种的国外探矿权和采矿权108个,境外投资累计近百亿元,占全省对外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强。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质找矿新机制,“锡田整装勘查模式”和“岩头寨快速评价模式”得到中国地调局高度肯定。
地质环境:当好生命守护神。湖南凿山挖矿的历史悠久,加之地形地貌复杂、降雨时空分布集中,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十年来,湖南积极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面完成106个山地丘陵县市地质灾害普查和54个地质灾害易发县市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形成了党委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值守人员日夜巡查、专业队伍快速反应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和应急处置体系,成功预报并处置大量地质灾害,有效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格实行矿山开发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和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全面完成7000余个矿山(含部分闭坑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初步建立矿山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大力推进重点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十一五”以来,累计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44个,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绘好一张图:
筑牢“数字湖南”的基础平台
测绘地理信息是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事关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人类对地理信息的掌握程度,决定了自身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水平。湖南自古以来就善于绘制地图、使用地图,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图。十六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顺应世界信息化浪潮,高瞻远瞩,提出了建设“数字湖南”的宏大战略,将全省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
构建云时代的“数字湖南”地理信息基础工程。地理信息基础工程是“数字湖南”建设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湖南国土人经过十年建设与经营,现已基本上完成了这一宏大的工程。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程全面完成,卫星导航基准站网系统顺利启用,全省测绘控制基准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各级基础测绘规划落到实处,“十一五”以来,累计更新3D(DOM、DEM、DLG)地图产品1.8万幅,获取高精度航空影像30万平方公里,实现了多种地理信息数据的全省覆盖和及时更新。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投入运行,已为国安、公安、人口、林业、水利、电力等数十个部门400多个用户提供大量地理信息服务。天地图·湖南成功上线,集成了全省范围内最权威、最全面的各类地理信息数据,成为企业了解湖南的新平台、群众提升生活品质的好助手。
“数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已成為大多数居民的生活空间。李克强副总理指出,未来的城市管理,离不开“数字城市”的支撑。湖南见事早、行动快,很早就开始了“数字城市”建设实践。2003年,郴州率先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此后,全省“数字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长沙、株洲等11个市州,道县、茶陵等3个县已启动或完成“数字城市”建设。各地相继在市政、交通、国土、规划、城管、公安、应急、环保、卫生、房产、工商、税务、水利、气象、旅游、电子商务等60多个领域有针对性地建立了一系列典型应用示范系统,有力地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效改善群众生活。比如,“数字长沙”在开福区试点建设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就很好地实现了“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全区域平安”的社会管理目标。
打造面向未来的地理信息产业。地理信息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十年来,湖南一手抓产业培育,一手抓环境优化,打响了测绘湘军的牌子。省测绘局更名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市县国土资源局全面落实资质、成果、保密、质量、地图等测绘管理职能,地理信息统一监管得到加强,测绘市场环境明显优化,截至2011年底全省测绘资质持证单位已增长到580家。省政府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省国土资源厅与省气象、旅游、质检、公安等省直部门以及各市州政府分别建立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有效提升地理信息获取、更新以及应用程度,极大拓展地理信息市场容量,截至2011年底,全省地理信息从业人员已达1.2万人,狭义产值突破15亿元。大力推进科技兴测、人才兴测工程,自主研制出无人机航摄系统、遥感影像快速处理系统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测绘装备,显著增强全系统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力,有效满足了重大工程建设、突发事件处置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地理信息需求。
建强一支队伍:
夯实国土资源的管理基础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一项伟大事业背后,必然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的队伍。十年来,湖南国土资源事业之所以得到全面、快速地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如一地将队伍作风建设、能力建设以及机关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打造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执行力强的干部队伍,为落实国土资源重大政策制度提供了坚强保障。
做活党的建设这篇文章。坚持以党建促业务,以党建带队伍,是湖南国土资源系统的优良传统。十六大以来,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省国土资源厅相继组织开展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不仅有效提高全系统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水平,还推动破解了一批重点难点问题,连年被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今年,还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是全省省直机关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全系统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获得了一批省部级荣誉。
突出依法行政这个重点。在一般人看来,国土资源部门是一个权力很大的部门。但十年来,这个权力很大的部门却一直在实践“勇于革思想的命、勇于削手中的权、勇于去部门的利”这句承诺,着力把权力放在规范的轨道中。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在省内出台《行政程序规则》、《行政执法权自由裁量基准》等规范性文件,省厅行政许可事项从2002年的69项缩减为17项,行政审批效能提速三分之二以上。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省市县三级全面实现网上办文、网上审批、网上招拍挂和网上公开。结合两整治一改革、治理商业贿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等重大专项行动,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完成全系统权力底数清理和廉政风险点排查活动,建立健全了集体决策、行政会审、廉政评价、效能监督等相关制度,在省直机关中率先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抓住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每年列支专项经费,对全系统干部进行免费业务轮训,有效提高干部队伍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积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打通干部轮岗交流渠道,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制度,一批优秀干部得到提拔重用,配优配强了各级领导班子,激发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持续开展机关作风建设,严厉整治不作为、慢作为现象,有力提升干部服务意识、效能意识和廉政意识。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科技装备,在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开采、测绘科技攻关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强化基层基础这个支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十年来,湖南全面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顺利完成财政省直管县配套改革,全面调整开垦费、新增费、矿业权价款等专项资金的省、市、县分享比例,增强了县(市)国土资源财务实力。直属单位建设持续加强,为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数字湖南建设、地质找矿等中心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大力加强基层装备建设,为县市测绘队、乡镇国土资源所配备了RTK、手持GPS等基本测绘装备。全面推进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全省已有70%左右的基层所达到“五个一”标准,部分地方还集中设置中心所,机构升格为副科或负责人高配,进一步夯实了管理“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