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流动加速,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尤其是老人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必需解决的重中之重。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成为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关键点,也成为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举措。养老保险制度虽然一直在完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是否真实有效。本文将从这个方面具体分析养老保险有效需求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优缺点;影响因素
一、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缺点
1.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
(1)参保人员年龄范围大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参保对象的范围基本覆盖了农村地区的大部分人员,而且农保普及范围更广,门槛更低。
(2)籌资方式较灵活
“新农保”的筹资方式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其中突出了“政府补贴”,这是“新农保”最为显著的特点。
2.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缺点
(1)档次低,范围窄,保障功能差。
政府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目的应该是为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独居老人提供充分的保障,使其安享晚年。但是,目前社会养老保险正处于试点阶段所覆盖的农村数量较少。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险种类别档次低,待遇不高,虽在实行,但社会接受程度不高,实际保障功能差,社会保障金的应用范围较小。这种状况削弱了养老保险这一保障制度对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作用。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缺乏法律保护,资金保值增值较难。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更未形成具有制约效力的法律系统,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深入到具体问题中。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也因为缺乏相关法律的管理,资金使用方向广,无约束,风险大,无法实现保值增值。
二、分析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有效需求的影响因素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由于不完善,农村居民对其接受程度也大打折扣。虽然大部分地区的农保都是强制实行的,但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实际需要程度与参保率相比确是低很多。养老保险需求有效性是指农户具有购买新农保的经济实力并且有充足的意愿需要购买养老保险。通过参保率的统计和实例的分析,得出影响养老保险有效需求的四个因素
1.养老观念对“新农保”有效需求的影响
养老观念是农户对自己愿意的养老模式所形成的观念。它对养老保险的有效需求起着决定作用。农户只有有了充分的购买意愿才能增加有效需求量。持有社会养老观念越强的农村人口他的参保意愿和满意度都较高。反之对社会养老这种全新的观念一知半解的农户会因为不熟悉而忽略它的作用,严重时农户从内心排斥养老保险这种养老方式,一旦保险的强制性消失,意念就会主导行为,养老保险就会回到改革的远点,落后的家庭养老方式就会占据上风,养老保险政策就没有再继续执行的意义。
2.经济能力对“新农保”有效需求的影响
经济能力决定了是否参保和参保的档次,根据实际情况可知从村居民中选择中等档次的缴费标准较多。经济水平比较低下农户会选择较低标准的种类,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户大多会选择档次比较高的标准,因为他们一般不会在乎缴费多少,购买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安慰,在没有子女赡养的情况下还可以有社会保险,是一种双重保险的心理。大多数的农户因为经济能力有限,选择比较一般的种类,但也不排除有些经济水平高但是却不选择高标准险种的人。
3.文化程度对“新农保”有效需求的影响
文化程度影响是否参保,参保档次和满意度。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对政策的认识程度,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人看待社会问题和自身面对风险能力的认识。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村人口更愿意参保且参保档次和满意度都较高。
4.家庭结构对“新农保”有效需求的影响
家庭结构影响参保意愿和是否参保以及对政策的满意度。家庭结构越单一的农村人口比如独生子女家庭因为个人负担太大更愿意参保且参保档次和满意度都较高。家庭结构越复杂的,例如家中有老人且子孙满堂,这样的家庭可以通过分散到各人的方法来解决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但是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如子女相互推卸责任最终导致老人无人照顾。
三、提高养老保险实施质量的措施
要想提高养老保险实施质量,就必须调高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有效需求。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新型农村养老制度需要设计的科学可行
在不违背农村养老制度基本要求的大前提下,各地方政府在设计具体制度时,应该对本地区的农村人口结构和家庭收入情况等方面做详细而充分的了解,做好基础调查,再根据本地区农村的详细数据,做出客观分析为养老保险的具体实施打好基础。
2.加强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的基本了解
地方政府应该引导农村居民树立合理的养老观念,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推动对新农保的渗透工作。要让包括中年农村居民在内的所有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有助于农村居民了解和接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水平和信誉
地方政府是政策的具体操作者,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为农村居民提供好的公共物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身管理、讲求信誉。有了民众的基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才能健康积极的存续下去。
四、结论
只有通过增加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有效需求,才能提高新农保的实施质量。农民从心里真正接受新农保,这项政策才能长久的持续下去。而提高有效需求,就需要政府在实事求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切实为农村居民带来便利,同时也要注重对新农保制度的完善。完善的制度与到位的工作才能保障农村居民特别是老人的切实利益。(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二班)
参考文献:
[1]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J].浙江学刊,2007(3)
[2]陈文娟.中年农村居民养老观念与养老保险有效需求研究[D],2009
[3]张映芹.经济转型时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J].理论导刊,2005(1)
[4]张跃华,何文炯.农村保险、农业保险与农民需求意愿[J].中国保险,2007
[5]王欣兰.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研究[D],2013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优缺点;影响因素
一、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缺点
1.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
(1)参保人员年龄范围大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参保对象的范围基本覆盖了农村地区的大部分人员,而且农保普及范围更广,门槛更低。
(2)籌资方式较灵活
“新农保”的筹资方式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其中突出了“政府补贴”,这是“新农保”最为显著的特点。
2.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缺点
(1)档次低,范围窄,保障功能差。
政府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目的应该是为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独居老人提供充分的保障,使其安享晚年。但是,目前社会养老保险正处于试点阶段所覆盖的农村数量较少。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险种类别档次低,待遇不高,虽在实行,但社会接受程度不高,实际保障功能差,社会保障金的应用范围较小。这种状况削弱了养老保险这一保障制度对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作用。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缺乏法律保护,资金保值增值较难。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更未形成具有制约效力的法律系统,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深入到具体问题中。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也因为缺乏相关法律的管理,资金使用方向广,无约束,风险大,无法实现保值增值。
二、分析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有效需求的影响因素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由于不完善,农村居民对其接受程度也大打折扣。虽然大部分地区的农保都是强制实行的,但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实际需要程度与参保率相比确是低很多。养老保险需求有效性是指农户具有购买新农保的经济实力并且有充足的意愿需要购买养老保险。通过参保率的统计和实例的分析,得出影响养老保险有效需求的四个因素
1.养老观念对“新农保”有效需求的影响
养老观念是农户对自己愿意的养老模式所形成的观念。它对养老保险的有效需求起着决定作用。农户只有有了充分的购买意愿才能增加有效需求量。持有社会养老观念越强的农村人口他的参保意愿和满意度都较高。反之对社会养老这种全新的观念一知半解的农户会因为不熟悉而忽略它的作用,严重时农户从内心排斥养老保险这种养老方式,一旦保险的强制性消失,意念就会主导行为,养老保险就会回到改革的远点,落后的家庭养老方式就会占据上风,养老保险政策就没有再继续执行的意义。
2.经济能力对“新农保”有效需求的影响
经济能力决定了是否参保和参保的档次,根据实际情况可知从村居民中选择中等档次的缴费标准较多。经济水平比较低下农户会选择较低标准的种类,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户大多会选择档次比较高的标准,因为他们一般不会在乎缴费多少,购买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安慰,在没有子女赡养的情况下还可以有社会保险,是一种双重保险的心理。大多数的农户因为经济能力有限,选择比较一般的种类,但也不排除有些经济水平高但是却不选择高标准险种的人。
3.文化程度对“新农保”有效需求的影响
文化程度影响是否参保,参保档次和满意度。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对政策的认识程度,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人看待社会问题和自身面对风险能力的认识。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村人口更愿意参保且参保档次和满意度都较高。
4.家庭结构对“新农保”有效需求的影响
家庭结构影响参保意愿和是否参保以及对政策的满意度。家庭结构越单一的农村人口比如独生子女家庭因为个人负担太大更愿意参保且参保档次和满意度都较高。家庭结构越复杂的,例如家中有老人且子孙满堂,这样的家庭可以通过分散到各人的方法来解决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但是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如子女相互推卸责任最终导致老人无人照顾。
三、提高养老保险实施质量的措施
要想提高养老保险实施质量,就必须调高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有效需求。增加有效需求的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新型农村养老制度需要设计的科学可行
在不违背农村养老制度基本要求的大前提下,各地方政府在设计具体制度时,应该对本地区的农村人口结构和家庭收入情况等方面做详细而充分的了解,做好基础调查,再根据本地区农村的详细数据,做出客观分析为养老保险的具体实施打好基础。
2.加强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的基本了解
地方政府应该引导农村居民树立合理的养老观念,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推动对新农保的渗透工作。要让包括中年农村居民在内的所有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有助于农村居民了解和接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水平和信誉
地方政府是政策的具体操作者,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为农村居民提供好的公共物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身管理、讲求信誉。有了民众的基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才能健康积极的存续下去。
四、结论
只有通过增加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有效需求,才能提高新农保的实施质量。农民从心里真正接受新农保,这项政策才能长久的持续下去。而提高有效需求,就需要政府在实事求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切实为农村居民带来便利,同时也要注重对新农保制度的完善。完善的制度与到位的工作才能保障农村居民特别是老人的切实利益。(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二班)
参考文献:
[1]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J].浙江学刊,2007(3)
[2]陈文娟.中年农村居民养老观念与养老保险有效需求研究[D],2009
[3]张映芹.经济转型时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J].理论导刊,2005(1)
[4]张跃华,何文炯.农村保险、农业保险与农民需求意愿[J].中国保险,2007
[5]王欣兰.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研究[D],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