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当前大学生精神面貌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教育,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以及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的深远意义,进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弘扬;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精神面貌状况及其原由的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人们在创造和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精神家园失落的痛苦,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精神面貌普遍存在自我中心、急功近利、理想缺失、信仰模糊、对未来充满疑虑,对社会和生活缺乏热情,生命活力难以彰显。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缺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以物化成果评价人,轻过程评价;二是在长期有受教育过程中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三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错误。高职院校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迅速发展应运产生的,是为生产一线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因此有人狭隘地认为,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人文教育有高职院校被严惩淡化。殊不知,知识与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这一点必须要借助人文教育来实现,因此它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提高、体验和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缺乏人文精神,仅凭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也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促进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第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比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培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大学》篇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现实意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奋发向上、修身养心、变化气质,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如“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大众精神;“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克勤克俭”的勤劳简朴精神;“和而不同”的尚中贵和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诚实守信”的诚信品质等,对于塑造大学生优良德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因此,弘扬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第二,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高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爱国助益具体表现为一种国家民族危难时深沉的忧患意识,一种以中华民族的兴盛为已任的高度责任感,一种为中华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奉献精神,一种作为中华儿女所具有的民族气节与民族自尊。”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对整体——即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感意识,重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强调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范仲淹的“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充分体现千年来中华儿女爱国、忧国、忧民责任感的名句早已被广泛传诵,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更是代代相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整个中华民族经受得起任何狂风恶浪的袭击,能够始终昂首向前、奋勇前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加强对高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发其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第三,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信用意识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诚实守信的品质作为君子重要的道德标准而无处不在。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古代贤哲的言论中,信用占有很高的地位。儒家经典《中庸》中对“诚”是这样论述的:“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论语》对“信”的阐述是:“人而无信,不知其也”。甚至把一个人的诚信看得同生命一样重要。“自古兼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为信”。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今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诚信危机,部分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诚信缺失的现象。
诚信的缺失。1)当代大学校园,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呈现出四大特点:作弊队伍庞大,作弊心态坦然,作弊手段层出不穷,甚至“职业枪手”比比皆是。2)贷款信用危机。助学贷款出台以后,很多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可还款却成了问题。“北京市工行从1999年开始发放贫困生贷款,从2001年12月20日开始,有1250名毕业的学生进入还款期,但迄今仍有119人未还钱,占近10%”;“重庆市最早两批贷款期限已到,却分别有20%、30%的学生未如期还贷,其中90多人没有适当理由,有恶意逃债倾向”。如此等等,都表明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3)恶意拖欠学费。目前高校中大学生欠费问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据悉,二年级后,不按时缴还助学贷款利息和本金的学生越来越多,大约20—30%,毕业班成了欠费追缴工作的老大难。4)制造虚假履历,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竟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虚荣心严重。
三、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设立道德修养与“孝”文化,现代法律思想与古代法家思想等专题;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设立马克思主义与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设立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元素、奥运精神与中华人文精神等专题,采取互动式授课方式,既拓宽了课程内容,又活泼了课堂气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在高层次上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力度。在教学方法方面,不断创新,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情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画、音乐、表演等手段,将优秀文化直接诉诸学生的感觉,在加浑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
第二,以课外活动为载体,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广泛性。从新生入学开始抓起,引导好学生阅读经典,向学生推荐百本(部)好书,百首好诗(词),百首好歌。结合“世界读书日”,“孔子诞辰”,“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日、重要人物的生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假期中精读一至两本书、泛读二至三本书,书写读书笔记,把每个学生的读书情况纳入学年综合素质测评中,与评奖评优挂钩。通过开展优秀读书笔记评选、组织读书报告会、每月推荐读书书目,开展导读、书评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用“明德”、“亲(新)民”、“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优秀传统道德培养学生修身养性、静心读书,调整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和培养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第三,以社会、家庭为桥梁,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渠道的多元性。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优秀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来校举办“我读精典”、“周易的人生智慧”、“老子的人生哲理”传统文化系列报告,与广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让广大学生从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动和内涵。采用“走出来”的方式,通过广泛的联系,把握和利用传统资源,营造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炎帝陵、岳麓书院、桔子洲头、贾谊故里、雷锋记念馆等爱国主义基地参观考察,通过到这些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有效地调动社会力量,使广大学子在领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同时,家庭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场所,我们充分发挥家庭的协同教育功能,通过给家长写信,实施家长观察员活动、开展家长报告会等活动,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汲取家长中先进的文化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性。
参考文献
[1]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
[2]曲洪志.我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J].山东社会科学,2006(4).
[3]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4]李宗桂等.中华民族精神概论[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周晓枝(1972—),女,湖南长沙人,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弘扬;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精神面貌状况及其原由的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人们在创造和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精神家园失落的痛苦,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精神面貌普遍存在自我中心、急功近利、理想缺失、信仰模糊、对未来充满疑虑,对社会和生活缺乏热情,生命活力难以彰显。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缺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以物化成果评价人,轻过程评价;二是在长期有受教育过程中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三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错误。高职院校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迅速发展应运产生的,是为生产一线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因此有人狭隘地认为,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人文教育有高职院校被严惩淡化。殊不知,知识与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这一点必须要借助人文教育来实现,因此它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提高、体验和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缺乏人文精神,仅凭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也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促进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第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比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培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大学》篇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现实意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奋发向上、修身养心、变化气质,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如“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大众精神;“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克勤克俭”的勤劳简朴精神;“和而不同”的尚中贵和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诚实守信”的诚信品质等,对于塑造大学生优良德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因此,弘扬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第二,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高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爱国助益具体表现为一种国家民族危难时深沉的忧患意识,一种以中华民族的兴盛为已任的高度责任感,一种为中华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奉献精神,一种作为中华儿女所具有的民族气节与民族自尊。”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对整体——即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感意识,重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强调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范仲淹的“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充分体现千年来中华儿女爱国、忧国、忧民责任感的名句早已被广泛传诵,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更是代代相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整个中华民族经受得起任何狂风恶浪的袭击,能够始终昂首向前、奋勇前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加强对高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发其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第三,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信用意识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诚实守信的品质作为君子重要的道德标准而无处不在。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古代贤哲的言论中,信用占有很高的地位。儒家经典《中庸》中对“诚”是这样论述的:“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论语》对“信”的阐述是:“人而无信,不知其也”。甚至把一个人的诚信看得同生命一样重要。“自古兼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为信”。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今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诚信危机,部分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诚信缺失的现象。
诚信的缺失。1)当代大学校园,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呈现出四大特点:作弊队伍庞大,作弊心态坦然,作弊手段层出不穷,甚至“职业枪手”比比皆是。2)贷款信用危机。助学贷款出台以后,很多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可还款却成了问题。“北京市工行从1999年开始发放贫困生贷款,从2001年12月20日开始,有1250名毕业的学生进入还款期,但迄今仍有119人未还钱,占近10%”;“重庆市最早两批贷款期限已到,却分别有20%、30%的学生未如期还贷,其中90多人没有适当理由,有恶意逃债倾向”。如此等等,都表明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3)恶意拖欠学费。目前高校中大学生欠费问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据悉,二年级后,不按时缴还助学贷款利息和本金的学生越来越多,大约20—30%,毕业班成了欠费追缴工作的老大难。4)制造虚假履历,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竟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虚荣心严重。
三、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设立道德修养与“孝”文化,现代法律思想与古代法家思想等专题;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设立马克思主义与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设立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元素、奥运精神与中华人文精神等专题,采取互动式授课方式,既拓宽了课程内容,又活泼了课堂气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在高层次上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力度。在教学方法方面,不断创新,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情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画、音乐、表演等手段,将优秀文化直接诉诸学生的感觉,在加浑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
第二,以课外活动为载体,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广泛性。从新生入学开始抓起,引导好学生阅读经典,向学生推荐百本(部)好书,百首好诗(词),百首好歌。结合“世界读书日”,“孔子诞辰”,“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日、重要人物的生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假期中精读一至两本书、泛读二至三本书,书写读书笔记,把每个学生的读书情况纳入学年综合素质测评中,与评奖评优挂钩。通过开展优秀读书笔记评选、组织读书报告会、每月推荐读书书目,开展导读、书评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用“明德”、“亲(新)民”、“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优秀传统道德培养学生修身养性、静心读书,调整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和培养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第三,以社会、家庭为桥梁,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渠道的多元性。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优秀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来校举办“我读精典”、“周易的人生智慧”、“老子的人生哲理”传统文化系列报告,与广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让广大学生从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动和内涵。采用“走出来”的方式,通过广泛的联系,把握和利用传统资源,营造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炎帝陵、岳麓书院、桔子洲头、贾谊故里、雷锋记念馆等爱国主义基地参观考察,通过到这些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有效地调动社会力量,使广大学子在领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同时,家庭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场所,我们充分发挥家庭的协同教育功能,通过给家长写信,实施家长观察员活动、开展家长报告会等活动,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汲取家长中先进的文化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性。
参考文献
[1]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
[2]曲洪志.我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J].山东社会科学,2006(4).
[3]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4]李宗桂等.中华民族精神概论[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周晓枝(1972—),女,湖南长沙人,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