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考纲变化不大,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查以下方面内容: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据考试说明,诗歌鉴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评价包括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考查的层面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表层,也就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深层,即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在几年的高三语文教学中感到,这一部分内容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分值10分。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更具有针对性,我认为完全能够让学生拿到高分。当然诗歌阅读理解本身是需要学生平时注重阅读积累,要学会了解诗歌的一些基本情况。因此,在高考最前沿的高中阶段,我们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要摸准高考脉搏,真正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结合几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一个方法,那就是“三看三找”原则。一首诗歌放在面前,首先告诉学生要学会利用诗歌提供的有效信息解决掉许多隐藏的内容。这就要我们先学会“三看”,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
诗歌的标题在平时的阅读中往往容易被我们的学生忽视,其实其中包含了很多深层的内容。例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它告诉了我们诗歌的题材,通过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起来,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会看标题,看懂标题对我们读懂一首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情感很有帮助。
其实读任何文章,我们都要懂得知人论世,阅读诗歌同样如此。虽然江苏省实施高考改革以来,对于文学常识的考查已不作为重点,但是对于一些重点诗人词人,我们还是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了解的,因为这些对于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也有很大的作用。例如诗圣杜甫,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起起伏伏,经历了安史之乱,唐代由盛转衰,他忧国忧民忧己,晚年生活穷困潦倒,寄人篱下等,了解了这些,我们也许就能窥见其诗歌情感的一角,对他所写的《兵车行》《登高》《前出塞》《后出塞》“三吏”“三别”等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看”只是粗略地了解诗歌,刚刚入门,要想真正读懂诗歌会做诗歌题,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还要学会三找,即找意象、找情感性词语、找手法。
一找意象。诗歌的意象是诗歌最小的语言组成单位。诗歌都是由一个个的意象构成意境,从而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以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要牢牢抓住诗歌中的有代表性的意象(在此之前要求我们的学生要熟练地掌握诗歌意象的一些基本内涵)。比如《雨霖铃》(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其中“寒蝉”“长亭”“骤雨”“清秋节”“杨柳岸”“残月”等等,所有的这一切意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送别时与友人恋恋不舍、凄凄惨惨的话别的感伤意境,把握了这些,这首词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找情感性词语。在诗歌中有许多词语已经带有了明显的主观情感色彩,找到这些,对我们理解这首诗歌主旨思想也很有帮助。如李清照的《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寂寞”“愁”“惜春”“无情绪”“望断”等词语就带有明显的女词人主观情感,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了一个爱情执著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通过寻找诗歌中的情感性词语往往能让我们更直接地去接触诗人的内心世界,也降低了我们阅读诗歌的难度。
三找手法。作为教师,我们除了教授学生理解诗歌之外,还要教授学生会做诗歌题,而诗歌的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中的必考内容,所以在这里我也把它作为阅读做题的一个必要环节,告诉学生每次阅读的时候除了关注主旨内容,也要适度地关注诗歌里常用的一些手法,这对我们的训练做题很有帮助,养成习惯后,对诗歌中出现的手法技巧题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例如《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鹰的赞美之情。《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后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花比作人,写诗人唯恐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明亮的燈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从而间接抒发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凡此等等,在阅读时只要稍加注意,往往都可以找出来。
就近几年高三语文教学的经验来看,教授学生掌握了“三看三找”这一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后,确实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提升诗歌的理解能力,还有做题时的得分能力。当然诗歌教学永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鼓励学生多读多理解诗歌,掌握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我们的学生坚持阅读,再加上适当的方法,狭隘一点说,在高考中一定能够觅得先机,从大的方面来讲,对于我们的学生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理解和传承方面也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中学)
在几年的高三语文教学中感到,这一部分内容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分值10分。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更具有针对性,我认为完全能够让学生拿到高分。当然诗歌阅读理解本身是需要学生平时注重阅读积累,要学会了解诗歌的一些基本情况。因此,在高考最前沿的高中阶段,我们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要摸准高考脉搏,真正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结合几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一个方法,那就是“三看三找”原则。一首诗歌放在面前,首先告诉学生要学会利用诗歌提供的有效信息解决掉许多隐藏的内容。这就要我们先学会“三看”,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
诗歌的标题在平时的阅读中往往容易被我们的学生忽视,其实其中包含了很多深层的内容。例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它告诉了我们诗歌的题材,通过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起来,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会看标题,看懂标题对我们读懂一首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情感很有帮助。
其实读任何文章,我们都要懂得知人论世,阅读诗歌同样如此。虽然江苏省实施高考改革以来,对于文学常识的考查已不作为重点,但是对于一些重点诗人词人,我们还是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了解的,因为这些对于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也有很大的作用。例如诗圣杜甫,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起起伏伏,经历了安史之乱,唐代由盛转衰,他忧国忧民忧己,晚年生活穷困潦倒,寄人篱下等,了解了这些,我们也许就能窥见其诗歌情感的一角,对他所写的《兵车行》《登高》《前出塞》《后出塞》“三吏”“三别”等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看”只是粗略地了解诗歌,刚刚入门,要想真正读懂诗歌会做诗歌题,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还要学会三找,即找意象、找情感性词语、找手法。
一找意象。诗歌的意象是诗歌最小的语言组成单位。诗歌都是由一个个的意象构成意境,从而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以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要牢牢抓住诗歌中的有代表性的意象(在此之前要求我们的学生要熟练地掌握诗歌意象的一些基本内涵)。比如《雨霖铃》(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其中“寒蝉”“长亭”“骤雨”“清秋节”“杨柳岸”“残月”等等,所有的这一切意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送别时与友人恋恋不舍、凄凄惨惨的话别的感伤意境,把握了这些,这首词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找情感性词语。在诗歌中有许多词语已经带有了明显的主观情感色彩,找到这些,对我们理解这首诗歌主旨思想也很有帮助。如李清照的《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寂寞”“愁”“惜春”“无情绪”“望断”等词语就带有明显的女词人主观情感,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了一个爱情执著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通过寻找诗歌中的情感性词语往往能让我们更直接地去接触诗人的内心世界,也降低了我们阅读诗歌的难度。
三找手法。作为教师,我们除了教授学生理解诗歌之外,还要教授学生会做诗歌题,而诗歌的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中的必考内容,所以在这里我也把它作为阅读做题的一个必要环节,告诉学生每次阅读的时候除了关注主旨内容,也要适度地关注诗歌里常用的一些手法,这对我们的训练做题很有帮助,养成习惯后,对诗歌中出现的手法技巧题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例如《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鹰的赞美之情。《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后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花比作人,写诗人唯恐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明亮的燈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从而间接抒发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凡此等等,在阅读时只要稍加注意,往往都可以找出来。
就近几年高三语文教学的经验来看,教授学生掌握了“三看三找”这一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后,确实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提升诗歌的理解能力,还有做题时的得分能力。当然诗歌教学永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鼓励学生多读多理解诗歌,掌握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我们的学生坚持阅读,再加上适当的方法,狭隘一点说,在高考中一定能够觅得先机,从大的方面来讲,对于我们的学生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理解和传承方面也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