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于5月1日起实施,创投期待已久的创业板终于推出。这将拓宽创投机构的退出渠道,从而有助于创投资金的良性循环。创业板时代,外资创投有何调整?投资策略和方向有哪些变化?创业板会不会成为创投机构投资的“指挥棒”?带着这些问题,4月9日,《中国科技财富》记者专访了智基创投总裁陈友忠。
智基创投的发起人皆为前宏集团的资深员工,由集团的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担任顾问。专注于大中华地区投资,目前共管理超过4亿美元的资金。陈友忠一直活跃在中国创投界,经常参加各种投资论坛与讨论活动,并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被业界称为VC学者。
陈友忠认为,创业板的启动将改变目前外资创投“两头在外”的主流模式,会有更多基金所投项目在境内退出,这对于中国创投业发展是极大利好。创业板启动后,外资创投将会采取更本土化的策略。
境内投资升温
中国科技财富:中国创业板的建立进一步拓宽了VC/PE的退出渠道,中国的创投环境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你们将如何调整自己的策略?
陈友忠:对于外资基金来讲,过去募集资金和退出都在海外完成,实际上,这对中国创投产业的发展并不利。在美国的情况主要是基金投资人(LP)出美金,基金投资本国企业并在美国退出。中国更多的情况是,基金在海外募资,投中国项目在海外的控股公司,并在海外上市退出。不过,这只是一个过渡性安排,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模式是不错的,也支持了新浪、搜狐、百度、尚德等一批企业。但“两头在外”,使公司与创业者的资产脱离国家的监管,这不可能是一个长期的模式。
创业板的启动跟这个背景有关,过去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是由于国内没有办法退出;再者,在中国也很难募款,创投的法律环境也不太方便。创业板的推出,至少在退出上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善。
中国科技财富:前面您说到创业板推出的一个背景,可以说,创业板对于创投机构是实质性利好,那它会不会成为创投机构投资决策的指挥棒?策略又会有哪些变化?
陈友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讲。很简单,没有退就没有投。创业板要求,上市的企业一定是在中国注册的,不论是内资还是中外合资,都可以在创业板上市融资。这必将导致基金加大投资境内项目的比例,这就是“指挥棒”。
之前为什么外资基金很少投境内项目?投境内人民币项目跟投境外美金项目在退出环节有天壤之别。境外项目有多种选择,可以选择在纳斯达克、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韩国、日本、香港等交易所上市退出,最近台湾交易所也在做相关准备;也可以选择整体公司卖掉,除了国际行业巨头之外,收购者也可以是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例如分众传媒上市之后花了超过10亿美金,通过并购买下聚众传媒、框架媒介、好耶等公司,扩大既有主营业务,也拓展到线上及无线广告。分众传媒的收购,是一个注册在开曼的中国公司并购一些也是注册在开曼的中国公司。但从法律关系上看仍是海外并购,交易发生都是在注册地开曼。国内并购就没有这么活跃。
为了引导投资公司的行为,政府出台很多政策。创业板的出台,将会实实在在触动创投机构,要说策略的变化,那就是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资于境内项目并在境内完成退出。
本土化问题
中国科技财富:陈总被称为VC学者,请您谈谈对中国创投行业前瞻性的思考。
陈友忠:本土化很重要,也是方向,会有更多本土化的操作。本土化就意味着要跟着政策走。现行的政策鼓励更多的境内投资、境内退出。此外,公司的运作,诸如人员、投资方向等也会更加本土化。
2000年智基创投刚成立时,100%地投高技术。事实上,在中国高科技并不意味着就是赚钱的。若采取本土化策略,很多投资公司就需要做一些调整。目前,智基创投已经从100%投高科技到基金50%投TMT、25%投新能源、25%投传统行业。在传统行业里已经投了教育、水产、饮料及制造等与民生相关的项目。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传统领域的高成长行业在国外是少见的,但在中国这可能是最赚钱的项目之一,这就是中国国情。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地利”,还要考虑“天时”的因素。在最初两三年,智基创投投了10个和无线增值相关的项目,这个时间点应该是对的。但到了2006年之后,这个产业逐渐式微。再如太阳能行业,在前几年投就比较合适。现在就比较晚了。
中国科技财富:如何把握时间点?
陈友忠:没有人可以未卜先知。每个投资公司都有自己的判断与解读,对行业的发展、对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顾客的喜好程度、对政府政策的理解,乃至对国际局势的分析,投对了的就是英雄,投错了的只能吸取教训。
中国科技财富:我们知道智基创投有宏集团背景,您作为科技行业资深人士,您怎么看中国科技行业的发展?
陈友忠:就目前来看,中国很难出世界级的原生技术。从投资和创业的角度来说,具体可行的是技术应用,把一些在美国、日本被证明的技术拿到中国来,中国化、本土化。中国有这么巨大的一个市场基础,给技术应用留下了广阔空间。而要做原始创新,在短期内是比较困难的。
技术不应局限于硬棒棒的技术或科技产品。思维应放宽,理念创新、业务模式创新、渠道创新,业务模式尤其是科技应用创业者着重考虑的。
实际上,原始创新是全球竞争,本土应用才是本土的竞争,这两者有本质区别。在美国可以“以技术培养市场”,但中国还是更多的“以市场发展技术”。从实际来看,国内的原始技术创新还是比较慢,要投资人好几年不食人间烟火,这恐怕不行。资金会不会导入进来,这背后有一个资金最佳应用模式,有无利润。
中国科技财富:智基创投在无线增值领域投了一些公司,如掌上灵通及讯天等,在中国进行科技投资有哪些经验?听说,你们有一个“产业链投资原则”?
陈友忠:我们过去确实投了十来家无线增值的技术及服务公司,这些是本土的。投资掌上灵通时,有日本DoCoMo模式在前,加上当时中国移动有“移动梦网”收入分成的模式。技术应用的本土环境存在,业务模式可行,中国的手机用户一直在成长,所以像掌上灵通这些SP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还有像展迅,是做手机芯片,是针对TD-SCDMA中国标准,所以我们也投了。
投资这些公司有很多成功,也有的不尽如人意。事后发现,做消费者服务的公司比较成功,做技术的就不太好。这是很奇怪的中国特色。我们分析认为,主要在于技术开发的竞争是全球性的。比如说,开发一个计费系统要卖给中国移动,中国移动却可以从国外购买到更好的系统,只要在国内有一个系统集成商帮它做服务就行。
“产业链”是个好的提法,如果只投孤零零的一家公司,这应该避免。“产业链”原则上的好处就是可以深入地了解一个产业。一个创投公司很难说很多产业都了解、都投,希望在一个产业链投几家,当然不能是竞争对手,30%的业务重叠、70%不同这类企业可以投。这样,被投企业可以互补、成为伙伴关系或上下游关系。这对于被投企业、基金公司都有好处。
创业板不要跟中小板一样
中国科技财富:目前市场流行一种说法,很多做中后期投资的都转向做早期了。智基创投早中后期的比例如何?投资速度有无放缓?
陈友忠:现在不能说做早期的就多了,只能讲投晚期的情况不太乐观。这次危机对做晚期投资的基金影响比较深刻和及时。这都是对过去行为的检讨。按市场这种说法,都赶着去做早期,这种潮流还得打问号。
影响一个基金管理人(GP)的投资行为有两个因素:一是有无子弹,现在募集资金很难;二是到目前为止,所投的项目是否正常。在过去过热的环境下,公司是否遵守纪律?在很热的时候,能不能想到会冷下来?从智基创投来讲,我们投了很多项目,目前这些被投企业都没有出大问题。去年6月成立了第4期基金,才投了3个项目,资金也还有。今年计划投6个项目,当然数额会比较小。
对于投资企业的早中后期的划分,这是一个组合观念,可以分散风险。智基创投大致比例是25%早期、50%扩张期、25%后期。这么组合出于两个考虑,进入不太熟悉的领域会考虑投后期,不会去投资早期。投Pre-IPO项目,期待一两年后上市退出。这些项目风险一般不会太高,也可以积累行业经验。另一方面,这些低风险项目对基金的财务回报有个保底。在基金公司启动下一轮融资时,会给LP一个好印象。但基金的高回报,还是要靠早期项目的“全垒打”。
中国科技财富:创业板推出了,你认为中国的创投环境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同时,您对中国新创科技企业有什么建议?
陈友忠:创业板推出,大家都寄于厚望。但最后到底会怎么样还得看实际效果。中小板一路下来,上市的企业数也不是很多,也还没成为创业者和投资基金退出的板块。
创业板还有很多挑战,怎么才能让真正好的公司在创业板上市?怎么判断成长项目?在监管上如何避免炒作?如何规避公司财务造假等。
毕竟退出只是投资环节中的一环,此外融资环境尚有待改善。国内的LP不成熟,还需要时间培养。一只投资基金的设立,在审批及未来投资项目的上市等方面都比较麻烦。对外资基金来讲,资金的进出还不是很方便等,这些地方都有待完善。
在新创科技企业的问题上,我总结几点,以供参考。
第一,不要关起门来做全球顶尖的技术。一方面不能放弃长期的理想,但也要有短期的东西。创业者需要学会在现实和理想中妥协,想要研发出一个世界级的技术,理想很好,但如果几十个人的团队,只靠投资人的钱生存,几年内没有回报,这也不现实。团队需要一个练兵的过程,可以做点小工程,做些集成,不能只谈五年后的理想。在不放弃理想的前提下,要有一些短期、现实的做法。
第二,要学会控制发展节奏,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一个创业者要面对团队,如何把管理团队带起来?年内达到什么目标?这些内部挑战可以控制,而外部的挑战往往是不可控的。大概到什么时间点会赚不到钱,但还要把该做的事做好。当前情况,企业应该保守,降低成本,节约开支。原来设计一年完成的目标,现在是不是可以把时间放得长一点。
第三,创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投资者进来,参与公司运作。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带给公司的服务是不同的。若是创业者还没有到一定的阶段就不要急于找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有几个特性,例如:投资金额不会太少,有一个制度化选择的过程,专业的尽职调查等,是一个机构性的运作。对于创业者来说,要认清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阶段需要引入不同的投资者。此外,各个基金都有自己的特色,创业者事前要有所了解。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资本运作,因此对资本运作知识的了解也是很重要的,团队核心成员应该学习这些,或者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也可以借用财务顾问公司。
智基创投的发起人皆为前宏集团的资深员工,由集团的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担任顾问。专注于大中华地区投资,目前共管理超过4亿美元的资金。陈友忠一直活跃在中国创投界,经常参加各种投资论坛与讨论活动,并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被业界称为VC学者。
陈友忠认为,创业板的启动将改变目前外资创投“两头在外”的主流模式,会有更多基金所投项目在境内退出,这对于中国创投业发展是极大利好。创业板启动后,外资创投将会采取更本土化的策略。
境内投资升温
中国科技财富:中国创业板的建立进一步拓宽了VC/PE的退出渠道,中国的创投环境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你们将如何调整自己的策略?
陈友忠:对于外资基金来讲,过去募集资金和退出都在海外完成,实际上,这对中国创投产业的发展并不利。在美国的情况主要是基金投资人(LP)出美金,基金投资本国企业并在美国退出。中国更多的情况是,基金在海外募资,投中国项目在海外的控股公司,并在海外上市退出。不过,这只是一个过渡性安排,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模式是不错的,也支持了新浪、搜狐、百度、尚德等一批企业。但“两头在外”,使公司与创业者的资产脱离国家的监管,这不可能是一个长期的模式。
创业板的启动跟这个背景有关,过去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是由于国内没有办法退出;再者,在中国也很难募款,创投的法律环境也不太方便。创业板的推出,至少在退出上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善。
中国科技财富:前面您说到创业板推出的一个背景,可以说,创业板对于创投机构是实质性利好,那它会不会成为创投机构投资决策的指挥棒?策略又会有哪些变化?
陈友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讲。很简单,没有退就没有投。创业板要求,上市的企业一定是在中国注册的,不论是内资还是中外合资,都可以在创业板上市融资。这必将导致基金加大投资境内项目的比例,这就是“指挥棒”。
之前为什么外资基金很少投境内项目?投境内人民币项目跟投境外美金项目在退出环节有天壤之别。境外项目有多种选择,可以选择在纳斯达克、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韩国、日本、香港等交易所上市退出,最近台湾交易所也在做相关准备;也可以选择整体公司卖掉,除了国际行业巨头之外,收购者也可以是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例如分众传媒上市之后花了超过10亿美金,通过并购买下聚众传媒、框架媒介、好耶等公司,扩大既有主营业务,也拓展到线上及无线广告。分众传媒的收购,是一个注册在开曼的中国公司并购一些也是注册在开曼的中国公司。但从法律关系上看仍是海外并购,交易发生都是在注册地开曼。国内并购就没有这么活跃。
为了引导投资公司的行为,政府出台很多政策。创业板的出台,将会实实在在触动创投机构,要说策略的变化,那就是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资于境内项目并在境内完成退出。
本土化问题
中国科技财富:陈总被称为VC学者,请您谈谈对中国创投行业前瞻性的思考。
陈友忠:本土化很重要,也是方向,会有更多本土化的操作。本土化就意味着要跟着政策走。现行的政策鼓励更多的境内投资、境内退出。此外,公司的运作,诸如人员、投资方向等也会更加本土化。
2000年智基创投刚成立时,100%地投高技术。事实上,在中国高科技并不意味着就是赚钱的。若采取本土化策略,很多投资公司就需要做一些调整。目前,智基创投已经从100%投高科技到基金50%投TMT、25%投新能源、25%投传统行业。在传统行业里已经投了教育、水产、饮料及制造等与民生相关的项目。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传统领域的高成长行业在国外是少见的,但在中国这可能是最赚钱的项目之一,这就是中国国情。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地利”,还要考虑“天时”的因素。在最初两三年,智基创投投了10个和无线增值相关的项目,这个时间点应该是对的。但到了2006年之后,这个产业逐渐式微。再如太阳能行业,在前几年投就比较合适。现在就比较晚了。
中国科技财富:如何把握时间点?
陈友忠:没有人可以未卜先知。每个投资公司都有自己的判断与解读,对行业的发展、对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顾客的喜好程度、对政府政策的理解,乃至对国际局势的分析,投对了的就是英雄,投错了的只能吸取教训。
中国科技财富:我们知道智基创投有宏集团背景,您作为科技行业资深人士,您怎么看中国科技行业的发展?
陈友忠:就目前来看,中国很难出世界级的原生技术。从投资和创业的角度来说,具体可行的是技术应用,把一些在美国、日本被证明的技术拿到中国来,中国化、本土化。中国有这么巨大的一个市场基础,给技术应用留下了广阔空间。而要做原始创新,在短期内是比较困难的。
技术不应局限于硬棒棒的技术或科技产品。思维应放宽,理念创新、业务模式创新、渠道创新,业务模式尤其是科技应用创业者着重考虑的。
实际上,原始创新是全球竞争,本土应用才是本土的竞争,这两者有本质区别。在美国可以“以技术培养市场”,但中国还是更多的“以市场发展技术”。从实际来看,国内的原始技术创新还是比较慢,要投资人好几年不食人间烟火,这恐怕不行。资金会不会导入进来,这背后有一个资金最佳应用模式,有无利润。
中国科技财富:智基创投在无线增值领域投了一些公司,如掌上灵通及讯天等,在中国进行科技投资有哪些经验?听说,你们有一个“产业链投资原则”?
陈友忠:我们过去确实投了十来家无线增值的技术及服务公司,这些是本土的。投资掌上灵通时,有日本DoCoMo模式在前,加上当时中国移动有“移动梦网”收入分成的模式。技术应用的本土环境存在,业务模式可行,中国的手机用户一直在成长,所以像掌上灵通这些SP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还有像展迅,是做手机芯片,是针对TD-SCDMA中国标准,所以我们也投了。
投资这些公司有很多成功,也有的不尽如人意。事后发现,做消费者服务的公司比较成功,做技术的就不太好。这是很奇怪的中国特色。我们分析认为,主要在于技术开发的竞争是全球性的。比如说,开发一个计费系统要卖给中国移动,中国移动却可以从国外购买到更好的系统,只要在国内有一个系统集成商帮它做服务就行。
“产业链”是个好的提法,如果只投孤零零的一家公司,这应该避免。“产业链”原则上的好处就是可以深入地了解一个产业。一个创投公司很难说很多产业都了解、都投,希望在一个产业链投几家,当然不能是竞争对手,30%的业务重叠、70%不同这类企业可以投。这样,被投企业可以互补、成为伙伴关系或上下游关系。这对于被投企业、基金公司都有好处。
创业板不要跟中小板一样
中国科技财富:目前市场流行一种说法,很多做中后期投资的都转向做早期了。智基创投早中后期的比例如何?投资速度有无放缓?
陈友忠:现在不能说做早期的就多了,只能讲投晚期的情况不太乐观。这次危机对做晚期投资的基金影响比较深刻和及时。这都是对过去行为的检讨。按市场这种说法,都赶着去做早期,这种潮流还得打问号。
影响一个基金管理人(GP)的投资行为有两个因素:一是有无子弹,现在募集资金很难;二是到目前为止,所投的项目是否正常。在过去过热的环境下,公司是否遵守纪律?在很热的时候,能不能想到会冷下来?从智基创投来讲,我们投了很多项目,目前这些被投企业都没有出大问题。去年6月成立了第4期基金,才投了3个项目,资金也还有。今年计划投6个项目,当然数额会比较小。
对于投资企业的早中后期的划分,这是一个组合观念,可以分散风险。智基创投大致比例是25%早期、50%扩张期、25%后期。这么组合出于两个考虑,进入不太熟悉的领域会考虑投后期,不会去投资早期。投Pre-IPO项目,期待一两年后上市退出。这些项目风险一般不会太高,也可以积累行业经验。另一方面,这些低风险项目对基金的财务回报有个保底。在基金公司启动下一轮融资时,会给LP一个好印象。但基金的高回报,还是要靠早期项目的“全垒打”。
中国科技财富:创业板推出了,你认为中国的创投环境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同时,您对中国新创科技企业有什么建议?
陈友忠:创业板推出,大家都寄于厚望。但最后到底会怎么样还得看实际效果。中小板一路下来,上市的企业数也不是很多,也还没成为创业者和投资基金退出的板块。
创业板还有很多挑战,怎么才能让真正好的公司在创业板上市?怎么判断成长项目?在监管上如何避免炒作?如何规避公司财务造假等。
毕竟退出只是投资环节中的一环,此外融资环境尚有待改善。国内的LP不成熟,还需要时间培养。一只投资基金的设立,在审批及未来投资项目的上市等方面都比较麻烦。对外资基金来讲,资金的进出还不是很方便等,这些地方都有待完善。
在新创科技企业的问题上,我总结几点,以供参考。
第一,不要关起门来做全球顶尖的技术。一方面不能放弃长期的理想,但也要有短期的东西。创业者需要学会在现实和理想中妥协,想要研发出一个世界级的技术,理想很好,但如果几十个人的团队,只靠投资人的钱生存,几年内没有回报,这也不现实。团队需要一个练兵的过程,可以做点小工程,做些集成,不能只谈五年后的理想。在不放弃理想的前提下,要有一些短期、现实的做法。
第二,要学会控制发展节奏,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一个创业者要面对团队,如何把管理团队带起来?年内达到什么目标?这些内部挑战可以控制,而外部的挑战往往是不可控的。大概到什么时间点会赚不到钱,但还要把该做的事做好。当前情况,企业应该保守,降低成本,节约开支。原来设计一年完成的目标,现在是不是可以把时间放得长一点。
第三,创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投资者进来,参与公司运作。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带给公司的服务是不同的。若是创业者还没有到一定的阶段就不要急于找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有几个特性,例如:投资金额不会太少,有一个制度化选择的过程,专业的尽职调查等,是一个机构性的运作。对于创业者来说,要认清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阶段需要引入不同的投资者。此外,各个基金都有自己的特色,创业者事前要有所了解。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资本运作,因此对资本运作知识的了解也是很重要的,团队核心成员应该学习这些,或者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也可以借用财务顾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