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农民工钱袋子,助力脱贫的重要基石。作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农民工是受2020年疫情冲击影响最大的群体,也是城市公共卫生防疫服务覆盖最薄弱的群体,更是复工复产复市之后流动规模最大的群体。千方百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面复工,是疫情防控期间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体现。
咸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202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128.5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10.58万人,从事第一产业41.11万人,从事第二、三产业69.47万人,每年农村劳动力新外出转移就业近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84万人,省外转移就业36.31万人,占比54.32%。省内转移就业30.53万人,占比45.68%。
转移就业结构分析 年龄结构分布情况。咸宁市农村劳动力年龄普遍偏大,其中,农村劳动力年龄在16—24周岁的有19.4万人、25—34周岁的有35.1万人、35—44周岁的有27.9万人、45岁以上的有46.1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5.09%、27.32%、21.71%、35.88%;受文化教育程度情况。咸宁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1万人,中专文化程度4.9万人,高中文化程度21.6万人,初中文化程度73.3万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3.6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97%、3.81%、16.81%、57.04%、18.37%;农村从业人员从事产业分布情况。咸宁市农村从业人员110.58万人,随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力度的加大,每年新增农村从业人员2万人左右。农村从业人员从事第一产业42.52万人,从事第二、三产业68.06万人,分别占从业人员总量的38.45%、61.55%。
疫情影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
企业用工总量在下降 服务业是2020年受疫情冲击最直接的领域,尤其是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等行业所受冲击最大。随着当前疫情基本控制,很多服务业已经逐步恢复,但国外疫情的蔓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业的发展,不少农民工将因服务业受到的冲击而在家待业。
传统产业受益在下降 农业是农民工就业的基本行业和保障行业,疫情对农业带来的影响将直接反映在农民工就业上。从生产端来看,农业生产资料购置渠道受阻,农民不能及时买到所需的生产资料,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从流通端来看,疫情将影响农产品运输渠道的畅通性,尤其是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因储存条件的特殊性,流通端受阻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从进出口端来看,国外疫情的蔓延影响农产品进出口,相继有国家陆续采取了农产品尤其是粮食进口限制和出口限制的措施。
就业不稳定性在上升 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领域。由于国内外疫情带来的制造业收缩不利于建筑业的发展,不过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内需政策或将弥补建筑业的损失。制造业中,供应国内市场的制造企业随着国内疫情的控制逐步恢复,但又将受到海外疫情暴发带来的供应链冲击,外贸制造业企业将直接受到海外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当企业的订单可观时,会扩大对农民工的用工需求,甚至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数量或结构型“民工荒”,但当出口产业的需求萎缩时,生产经营难以维持,不可避免地带来农民工被迫返乡的情况,造成一定程度的“返乡潮”。
多措并举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就业服务“不停歇” 疫情期间,将传统的招聘会从线下招聘转为线上,依托省公共招聘网、“创业咸宁”微信公众号二维码、云上咸宁直播间,通过在线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实现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全覆盖,通过湖北公共招聘网举办上线招聘会,帮助求职者“码”上就业,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招聘模式。
定向输出“送岗位” 积极与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劳务协作,以点对点用工对接服务平台为契机,通过开展劳务协作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提供便利服务。积极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工业园区企业与乡(镇)农村劳动力劳务对接,以大型用工企业为重点,搭建定向输转和定向用工的合作平台,同时以举办大型专场劳务招聘会为牵引,以人力资源市场为平台,将两地岗位、求职人员信息实现共享,并组织用工企业赴对方举办的招聘会,实现两地劳动力资源优势互补。
扶贫车间“促增收” 坚持“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的总体原则,充分依托资源禀赋、能人带动和企业进村等差异化模式,每个车间设置工位30—50个,根据农村的时间特点,每个车间按两班制或三班制、人休机不休,人均每月净增收2200元以上,实现企业得利、农村劳动力收益“双丰收”,通过以奖代补、岗位补贴、场租补贴、贷款扶持的方式,积极鼓励乡镇周边企业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吸纳本地贫困劳动力进车间务工,为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创造条件。
兜底安置“助脱贫” 协助相关部门开发村级保洁员、生态护林员、河库管理员、“三留守”服务员、光伏管理员、扶贫信息员、专项交通安全员、交通协管员、治安维护员、管水员 “十员”扶贫专岗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全市增设6000个扶贫专岗兜底安置就业。合理使用就业资金通过公益性岗位定向用于安置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且“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
返乡创业“送资金” 充分发挥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示范项目和其他返乡创业实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按规定落实奖补资金、一次性创业补贴、场租水电费补贴等政策。组织返乡创业园对入驻的贫困劳动力创办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优先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支持返乡创业者兴办家庭农场、乡村旅游、农民合作社和产业基地等各类经济组织,积极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2020年,全市为181名返乡创业者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金额1381万。
相关对策建议
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质量 围绕咸宁市农村特色产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开展好咸宁市紧缺、就业前景好、培训周期短的专业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提高自主创业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种养殖技术、家政服务等方面的线上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自主择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加强劳务协作力度,帮助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 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人社厅、省人民政府扶贫办公室开发办公室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咸宁市与江苏省劳务协作对接工作,制订“务工需求清单”,签订劳务协议,及时提供“务工需求清单”,利用湖北公共招聘会、创业咸宁微信公众号等就业招聘平台,及时向农村劳动力推送劳务协作输入地岗位信息。引导有就业需求的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登记求职,对到岗时间、目的地比较集中农村劳动力,组织“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输送,帮助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
加强政策落实力度,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 认真贯彻落实《咸宁市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咸宁市香城创业计划(2018—2020年)》,及时修订完善本地创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咸宁创业创新工作的服务流程,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工作。加大对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展林权、大型农机具、厂房、生产大棚、渔船等符合条件的抵押品抵押贷款和农业保单、生产订单、仓单融资。
咸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202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128.5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10.58万人,从事第一产业41.11万人,从事第二、三产业69.47万人,每年农村劳动力新外出转移就业近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84万人,省外转移就业36.31万人,占比54.32%。省内转移就业30.53万人,占比45.68%。
转移就业结构分析 年龄结构分布情况。咸宁市农村劳动力年龄普遍偏大,其中,农村劳动力年龄在16—24周岁的有19.4万人、25—34周岁的有35.1万人、35—44周岁的有27.9万人、45岁以上的有46.1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5.09%、27.32%、21.71%、35.88%;受文化教育程度情况。咸宁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1万人,中专文化程度4.9万人,高中文化程度21.6万人,初中文化程度73.3万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3.6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97%、3.81%、16.81%、57.04%、18.37%;农村从业人员从事产业分布情况。咸宁市农村从业人员110.58万人,随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力度的加大,每年新增农村从业人员2万人左右。农村从业人员从事第一产业42.52万人,从事第二、三产业68.06万人,分别占从业人员总量的38.45%、61.55%。
疫情影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
企业用工总量在下降 服务业是2020年受疫情冲击最直接的领域,尤其是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等行业所受冲击最大。随着当前疫情基本控制,很多服务业已经逐步恢复,但国外疫情的蔓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业的发展,不少农民工将因服务业受到的冲击而在家待业。
传统产业受益在下降 农业是农民工就业的基本行业和保障行业,疫情对农业带来的影响将直接反映在农民工就业上。从生产端来看,农业生产资料购置渠道受阻,农民不能及时买到所需的生产资料,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影响。从流通端来看,疫情将影响农产品运输渠道的畅通性,尤其是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因储存条件的特殊性,流通端受阻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从进出口端来看,国外疫情的蔓延影响农产品进出口,相继有国家陆续采取了农产品尤其是粮食进口限制和出口限制的措施。
就业不稳定性在上升 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领域。由于国内外疫情带来的制造业收缩不利于建筑业的发展,不过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内需政策或将弥补建筑业的损失。制造业中,供应国内市场的制造企业随着国内疫情的控制逐步恢复,但又将受到海外疫情暴发带来的供应链冲击,外贸制造业企业将直接受到海外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当企业的订单可观时,会扩大对农民工的用工需求,甚至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数量或结构型“民工荒”,但当出口产业的需求萎缩时,生产经营难以维持,不可避免地带来农民工被迫返乡的情况,造成一定程度的“返乡潮”。
多措并举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就业服务“不停歇” 疫情期间,将传统的招聘会从线下招聘转为线上,依托省公共招聘网、“创业咸宁”微信公众号二维码、云上咸宁直播间,通过在线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实现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全覆盖,通过湖北公共招聘网举办上线招聘会,帮助求职者“码”上就业,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招聘模式。
定向输出“送岗位” 积极与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劳务协作,以点对点用工对接服务平台为契机,通过开展劳务协作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提供便利服务。积极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工业园区企业与乡(镇)农村劳动力劳务对接,以大型用工企业为重点,搭建定向输转和定向用工的合作平台,同时以举办大型专场劳务招聘会为牵引,以人力资源市场为平台,将两地岗位、求职人员信息实现共享,并组织用工企业赴对方举办的招聘会,实现两地劳动力资源优势互补。
扶贫车间“促增收” 坚持“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的总体原则,充分依托资源禀赋、能人带动和企业进村等差异化模式,每个车间设置工位30—50个,根据农村的时间特点,每个车间按两班制或三班制、人休机不休,人均每月净增收2200元以上,实现企业得利、农村劳动力收益“双丰收”,通过以奖代补、岗位补贴、场租补贴、贷款扶持的方式,积极鼓励乡镇周边企业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吸纳本地贫困劳动力进车间务工,为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创造条件。
兜底安置“助脱贫” 协助相关部门开发村级保洁员、生态护林员、河库管理员、“三留守”服务员、光伏管理员、扶贫信息员、专项交通安全员、交通协管员、治安维护员、管水员 “十员”扶贫专岗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全市增设6000个扶贫专岗兜底安置就业。合理使用就业资金通过公益性岗位定向用于安置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且“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
返乡创业“送资金” 充分发挥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示范项目和其他返乡创业实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按规定落实奖补资金、一次性创业补贴、场租水电费补贴等政策。组织返乡创业园对入驻的贫困劳动力创办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优先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支持返乡创业者兴办家庭农场、乡村旅游、农民合作社和产业基地等各类经济组织,积极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2020年,全市为181名返乡创业者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金额1381万。
相关对策建议
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质量 围绕咸宁市农村特色产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开展好咸宁市紧缺、就业前景好、培训周期短的专业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提高自主创业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种养殖技术、家政服务等方面的线上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自主择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加强劳务协作力度,帮助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 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人社厅、省人民政府扶贫办公室开发办公室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咸宁市与江苏省劳务协作对接工作,制订“务工需求清单”,签订劳务协议,及时提供“务工需求清单”,利用湖北公共招聘会、创业咸宁微信公众号等就业招聘平台,及时向农村劳动力推送劳务协作输入地岗位信息。引导有就业需求的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登记求职,对到岗时间、目的地比较集中农村劳动力,组织“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输送,帮助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
加强政策落实力度,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 认真贯彻落实《咸宁市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咸宁市香城创业计划(2018—2020年)》,及时修订完善本地创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咸宁创业创新工作的服务流程,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工作。加大对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展林权、大型农机具、厂房、生产大棚、渔船等符合条件的抵押品抵押贷款和农业保单、生产订单、仓单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