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建森林城市是提升铜陵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理性认识铜陵在自然禀赋、城市发展战略、资金、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正视创建中的差距,实现生态、经济、文化兼顾,是把铜陵建设成富有山水城林特色的滨江型森林城市的前提。
[关键词]生态;经济;文化;森林城市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2-0153-02
2012年铜陵市出台了《关于实施森林增长和绿化提升工程 推进生态山水铜都建设的意见》,规划用四年时间,到2016年全市新增森林面积10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省级森林城镇5个,建成省级森林村庄和市级绿化示范村100个以上,并进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创建森林城市一定要从长远可持续的高度,高点起步,高标准建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兼顾,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才能为铜陵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1 发挥生态效益,保障生态安全
铜陵森林覆盖率不高,2012年市区森林覆盖率达33.64%,2013年铜陵县森林覆盖率达32.3%,分别与国家森林城市标准相差1.36%、2.7%;绿化布局不尽合理,狮子山区、开发区公园绿地较少,部分地段服务半径远未达到标准要求;强调绿量的多,有针对的绿化防污、防噪以及森林文化创意打造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效益的发挥。
1.1 进一步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提高补偿标准
把生态公益林建设放在铜陵林业建设首位继续抓好,建立生态公益林面积稳定增长机制,将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森林、林地全部纳入生态公益林范畴,形成以江河湖库为重点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防护型公益林,城市城镇环境型公益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型和景观型公益林等。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扩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的受益面,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1.2 提高造林绿化质量,优化后备资源
按照分类保护、分区管理的原则,确定林地保护、利用等级,制定分区域的林地主导用途和利用方向,实施林地用途管制;对树种林龄林层结构单一、生态功能较低的重点林,通过抚育、间伐、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技术措施,改造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混交异龄林,增加物种多样性,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1.3 由重景观效应为主向重生态效益转型
城市森林建设绿化是基础,美化是补充,生态化则是根本。铜陵森林城市建设,应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主要目标,一方面要提倡自然经营。大力发展节约型绿化,推广香樟、泡桐等成本低、适应性强的特色乡土树种、及抗病虫害强的树种,乡土树种比例不低于80%;另一方面要考虑树种的抗污染效果。有关研究发现,树种、林种、结构等城市森林特征不同,其生态功能与效益不同,落叶树吸硫能力最强,常绿阔叶树次之,针叶树最弱,落叶树吸收氟化氢、氮化物等有毒气体的能力是常绿树的2~3倍,银杏和国槐滞尘能力强,树龄大于40年的老树产生的生态效益远高于树龄小于20年的树木,根据铜陵环境情况应适当增加落叶树等种植率,提高森林吸硫、滞尘能力。
2 发挥经济效益,实现兴林富民
2013年铜陵实现林业产值1.78亿元,在农林牧渔中产值最小,仅占全部农业产值的8.7%,林业产业化、林产品加工、林下种养殖等林业经济均不够发达;森林旅游较滞后,推出的旅游项目大都停留在观光层面和传统单一层次上,主要为“采摘农产品,品尝土菜,春天看花,秋天收果”,如何通过参与性、娱乐性把生态文化做到旅游者的生活体验当中去十分不够;农民涉林收入逐年增加,但占比不高。建设森林城市必须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经济林产业、森林休闲旅游、林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及花卉种苗为重点,构筑具有较强国内外竞争力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兴林富民。
2.1 大力培植特色林产基地
钟鸣、顺安、天门镇等山丘区宜以竹林、山核桃等为发展重点,建成经济林基地,以杉木、泡桐、枫香、檫木等为重点,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老洲、东联、西联、胥坝乡等洲圩区宜以意杨林为发展重点,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以顺安镇和钟鸣镇为核心,合理布局牡丹种植区域,将其发展成中国油用牡丹良种基地和安徽油用牡丹精深加工基地;铜陵市郊宜以园林绿化苗木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基地。
2.2 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
以铜陵安林木业、星火农业科技、鑫百晟等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林业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支持林业龙头企业开展林业自主创新研究,对林业重点新产品研发给予补助;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重组,培育具有特色的品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效应;继续培植一批市级林业龙头企业。
2.3 发展壮大森林旅游业
在森林植被良好、景观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的开发。如开发建设天门镇天目湖渔业休闲带、西联乡梦里水乡休闲带、老洲乡与胥坝乡洲岛风情观光休闲带、凤凰山景区山区休闲带、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带等精品旅游线路,满足城乡居民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需求;加快“森林人家”旅游品牌建设,引导林农、景区周边农民充分利用森林、湿地生态资源,发展“森林人家”旅游品牌,“森林人家”实行授牌经营,着重开发休闲健康类旅游产品,如养生康体、生态疗养、运动体验类旅游产品,拓展野外生存体验与科考探险类旅游产品,将“森林人家”旅游培养成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同时满足城乡居民观光、休闲、文化、体验、健身和养生等多样化需求;加强森林旅游景区与文化、宣传、招商、会展等相关部门的宣传联动机制,扩大铜陵森林、湿地旅游宣传推介力度。
3 发挥文化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协调
重点是开展以改善人居环境和丰富文化内涵为内容的林业、湿地文化建设,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1 加强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铜陵实际在市区、市郊、乡镇选取有代表性的林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增设一批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生态林业博物馆、标本馆、科技馆、生态科普长廊、及生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如依托滨江岸线建设滨江生态文化走廊,依托东湖、西湖湿地公园、凤凰山牡丹园建设自然科普、湿地文化、牡丹文化教育园区等,为城乡居民了解森林、认知生态、探索自然提供场所和条件。
3.2 扩大生态科普宣传
组织生态科普宣讲,广泛开展送环保知识、生态科普知识“进社区进乡进村进学校”活动,在公共场所或单位举办生态科普展览、广场咨询活动等,每年举办市级生态科普活动5次以上。
3.3 注重地域文化特色彰显
将森林、湿地建设与生态文化展现相结合,在绿地系统建设中要特别注意融入“铜文化”、“泡桐文化”、“牡丹之乡”等极具铜陵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使人们在观光游憩的过程中饱览胜景,品味文化,增强生态意识。
总之,森林是城市不可或缺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只有具备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使森林和城市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称得上是发达的、文明的、现代化的城市。铜陵森林城市建设是面向整个城市地域在宏观尺度上进行的,必须做到生态、经济、文化三大效益并重,这样的森林城市才能惠泽百姓。
参考文献:
[1]金志勇.丽水市创建森林城市的实践与探索[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2]肖建武,康文星,尹少华.营造城市森林以促进“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J].生态经济,2008(2).
[3] 魏后凯,袁晓勐.中国城市走绿色繁荣之路的战略路径[J].中国市场,2012(50).
[4] 朱晓林,管永梅,董煌.鞍山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3(40).
[5]肖良材,朱全秀.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建设——以江西生态城市建设为例[J].中国市场,2010(36).
[关键词]生态;经济;文化;森林城市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2-0153-02
2012年铜陵市出台了《关于实施森林增长和绿化提升工程 推进生态山水铜都建设的意见》,规划用四年时间,到2016年全市新增森林面积10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省级森林城镇5个,建成省级森林村庄和市级绿化示范村100个以上,并进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创建森林城市一定要从长远可持续的高度,高点起步,高标准建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兼顾,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才能为铜陵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1 发挥生态效益,保障生态安全
铜陵森林覆盖率不高,2012年市区森林覆盖率达33.64%,2013年铜陵县森林覆盖率达32.3%,分别与国家森林城市标准相差1.36%、2.7%;绿化布局不尽合理,狮子山区、开发区公园绿地较少,部分地段服务半径远未达到标准要求;强调绿量的多,有针对的绿化防污、防噪以及森林文化创意打造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效益的发挥。
1.1 进一步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提高补偿标准
把生态公益林建设放在铜陵林业建设首位继续抓好,建立生态公益林面积稳定增长机制,将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森林、林地全部纳入生态公益林范畴,形成以江河湖库为重点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防护型公益林,城市城镇环境型公益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型和景观型公益林等。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扩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的受益面,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1.2 提高造林绿化质量,优化后备资源
按照分类保护、分区管理的原则,确定林地保护、利用等级,制定分区域的林地主导用途和利用方向,实施林地用途管制;对树种林龄林层结构单一、生态功能较低的重点林,通过抚育、间伐、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技术措施,改造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混交异龄林,增加物种多样性,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1.3 由重景观效应为主向重生态效益转型
城市森林建设绿化是基础,美化是补充,生态化则是根本。铜陵森林城市建设,应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主要目标,一方面要提倡自然经营。大力发展节约型绿化,推广香樟、泡桐等成本低、适应性强的特色乡土树种、及抗病虫害强的树种,乡土树种比例不低于80%;另一方面要考虑树种的抗污染效果。有关研究发现,树种、林种、结构等城市森林特征不同,其生态功能与效益不同,落叶树吸硫能力最强,常绿阔叶树次之,针叶树最弱,落叶树吸收氟化氢、氮化物等有毒气体的能力是常绿树的2~3倍,银杏和国槐滞尘能力强,树龄大于40年的老树产生的生态效益远高于树龄小于20年的树木,根据铜陵环境情况应适当增加落叶树等种植率,提高森林吸硫、滞尘能力。
2 发挥经济效益,实现兴林富民
2013年铜陵实现林业产值1.78亿元,在农林牧渔中产值最小,仅占全部农业产值的8.7%,林业产业化、林产品加工、林下种养殖等林业经济均不够发达;森林旅游较滞后,推出的旅游项目大都停留在观光层面和传统单一层次上,主要为“采摘农产品,品尝土菜,春天看花,秋天收果”,如何通过参与性、娱乐性把生态文化做到旅游者的生活体验当中去十分不够;农民涉林收入逐年增加,但占比不高。建设森林城市必须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经济林产业、森林休闲旅游、林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及花卉种苗为重点,构筑具有较强国内外竞争力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兴林富民。
2.1 大力培植特色林产基地
钟鸣、顺安、天门镇等山丘区宜以竹林、山核桃等为发展重点,建成经济林基地,以杉木、泡桐、枫香、檫木等为重点,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老洲、东联、西联、胥坝乡等洲圩区宜以意杨林为发展重点,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以顺安镇和钟鸣镇为核心,合理布局牡丹种植区域,将其发展成中国油用牡丹良种基地和安徽油用牡丹精深加工基地;铜陵市郊宜以园林绿化苗木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基地。
2.2 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
以铜陵安林木业、星火农业科技、鑫百晟等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林业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支持林业龙头企业开展林业自主创新研究,对林业重点新产品研发给予补助;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重组,培育具有特色的品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效应;继续培植一批市级林业龙头企业。
2.3 发展壮大森林旅游业
在森林植被良好、景观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的开发。如开发建设天门镇天目湖渔业休闲带、西联乡梦里水乡休闲带、老洲乡与胥坝乡洲岛风情观光休闲带、凤凰山景区山区休闲带、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带等精品旅游线路,满足城乡居民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需求;加快“森林人家”旅游品牌建设,引导林农、景区周边农民充分利用森林、湿地生态资源,发展“森林人家”旅游品牌,“森林人家”实行授牌经营,着重开发休闲健康类旅游产品,如养生康体、生态疗养、运动体验类旅游产品,拓展野外生存体验与科考探险类旅游产品,将“森林人家”旅游培养成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同时满足城乡居民观光、休闲、文化、体验、健身和养生等多样化需求;加强森林旅游景区与文化、宣传、招商、会展等相关部门的宣传联动机制,扩大铜陵森林、湿地旅游宣传推介力度。
3 发挥文化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协调
重点是开展以改善人居环境和丰富文化内涵为内容的林业、湿地文化建设,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1 加强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铜陵实际在市区、市郊、乡镇选取有代表性的林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增设一批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生态林业博物馆、标本馆、科技馆、生态科普长廊、及生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如依托滨江岸线建设滨江生态文化走廊,依托东湖、西湖湿地公园、凤凰山牡丹园建设自然科普、湿地文化、牡丹文化教育园区等,为城乡居民了解森林、认知生态、探索自然提供场所和条件。
3.2 扩大生态科普宣传
组织生态科普宣讲,广泛开展送环保知识、生态科普知识“进社区进乡进村进学校”活动,在公共场所或单位举办生态科普展览、广场咨询活动等,每年举办市级生态科普活动5次以上。
3.3 注重地域文化特色彰显
将森林、湿地建设与生态文化展现相结合,在绿地系统建设中要特别注意融入“铜文化”、“泡桐文化”、“牡丹之乡”等极具铜陵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使人们在观光游憩的过程中饱览胜景,品味文化,增强生态意识。
总之,森林是城市不可或缺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只有具备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使森林和城市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称得上是发达的、文明的、现代化的城市。铜陵森林城市建设是面向整个城市地域在宏观尺度上进行的,必须做到生态、经济、文化三大效益并重,这样的森林城市才能惠泽百姓。
参考文献:
[1]金志勇.丽水市创建森林城市的实践与探索[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2]肖建武,康文星,尹少华.营造城市森林以促进“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J].生态经济,2008(2).
[3] 魏后凯,袁晓勐.中国城市走绿色繁荣之路的战略路径[J].中国市场,2012(50).
[4] 朱晓林,管永梅,董煌.鞍山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3(40).
[5]肖良材,朱全秀.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建设——以江西生态城市建设为例[J].中国市场,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