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培育探究

来源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o_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农业、农民长足稳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乡村地位和价值的高度重视,乡村要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中学生乡村情怀的培育。当前乡村教育资源匮乏,乡村价值得不到体现、乡村情怀淡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大背景下,加强对乡村教育资源的供给、强化乡村价值的认同感、厚植中学生乡村情怀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中学生  乡村情怀  乡村教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1)02-0039-04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1.02.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指在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首先,产业振兴就是把农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最大范围内消除农村贫困;其次是人才振兴,即让愿意主动留在乡村、建设农村的人留得安心,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另外还有文化振兴,要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等。[1]乡村振兴战略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业振兴、农村发展、农民幸福的高度重视和整体布局。农业要振兴、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对乡村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儿童及孤寡老人留守在偏远农村。在这一普遍现状背后,是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随着农村老龄化的逐步加深而日趋弱化,乡村价值得不到体现,乡土文化教育欠缺使得乡村情怀日益淡化。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乡村价值认同感的提升以及对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的培育。
  一、乡村情怀的内涵阐释
  情怀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拥有某种特定的感情或者心境。乡村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则为情怀明确了范围。乡村情怀,是指对于乡村地域内客观存在事物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并由此产生的认同感、自豪感与责任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向上的强烈情感。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曾如此描绘田园生活场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应邀赴田园好友家中做客的场景,表达了对真挚友情的由衷赞美和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憧憬。语言虽简短,情谊却绵长,诗句中饱含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和至纯的乡土风味。还有魏晋时期陶渊明所作的《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狗吠中夹杂着鸡鸣声,远近高低,寂寥无人声响,反衬出对乡间安谧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不断开山铺路,架桥盖楼,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现代农村新面貌。农民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纷纷进入城市务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农村教育仍比较落后,农业得不到长足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培育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使农村中学生接受乡土文化教育,对自己的家乡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厚植乡村情怀,引导他们重返家乡、服务乡村、振兴乡村,进而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缺失的现状分析
  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之下,党和國家对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愈加重视。在这样的大发展环境之下,我们的农村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遇上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城乡教育资源严重不对等,教育设施设备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城乡都相距甚远。对农村价值的不了解使得一些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逐渐缺失,可见,乡村振兴离不开对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的培育。
  (一)城乡教育资源不对等,乡村教育亟待振兴
  1.教育设施设备的不完善。与城市地区的学校相比,乡村教育工作所需要的空间、环境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设备,如教育基建、学校设备和社会教育设施这些硬件方面的配备相差甚远。城市地区的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现代化多功能的教育设备进行日常教学,教育场所更是十分完善。而农村地区,从最基本的桌椅板凳到教学设备都无法与城市地区相比较。
  2.师资力量的悬殊。越是发达的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越是强大,而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很难吸引并留住教育人才。乡村教师的收入待遇、职称晋升、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问题凸显,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情况十分严峻,乡村教师流失严重的现象屡见不鲜。
  3.课程开发与设置欠缺。在课程的开发与改革上,鲜有对于农村本土文化、乡村风土人情、乡村传统文化的开发与研究。大部分人更热衷于研究当前最前沿最发达的新兴科技,更为追捧当下最热点的话题,对于深入挖掘乡村本土文化的科研和课改研究相对较少。在乡土文化日渐流失的今天要想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乡村教育而言举步维艰。
  (二)乡村价值弱化,“三农”问题亟待解决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使得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地区的常住人口不断下降,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或者留下孤寡老人和儿童的现象。农村原本的乡村秩序被破坏,乡土文化被高速发展的网络文化所冲击,进而逐步被边缘化。“乡土教育的长期缺失最终会导致乡村文化的衰落,使农村青少年面临精神荒漠化的困境。”[2]乡村文化的逐渐淡化使得农村中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缺乏了解,对于乡村的生产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知之甚少,归根到底是乡村价值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农民、农村、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价值未受到社会完全重视。因此,对乡村价值的认同感逐渐弱化,对乡村的热爱与眷恋之情日益淡薄,使得重返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无从谈起。   中国农业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长江黄河一带也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开展其他一切生产的前提条件。我国自古便有“民以食为天”的文化根基,粮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也承担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粮食安全问题也成为我们在世界上保持长期稳定并持续发展的安全根基之所在。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含了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副业,这些产业不仅为全体国民提供了食品供给,还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愿景下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提升乡村价值认同,让城乡居民记得住乡愁,看得到农业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重要环节。
  (三)农村中学生离乡意愿强烈,乡村情怀亟待培育
  要培育农村中学生的乡村情怀,就要使其接受具有本土特色的乡土文化、乡村历史与传统的传承与教育。乡村情怀的培育正是让农村中学生在长期的生长、学习以及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并逐渐形成强烈的热爱之情。而今,绝大多数的农村中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乡土历史文化不了解,对自己乡村的发展历史不感兴趣,对自己乡村的风土人情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缺乏认识。生活在物质极大丰盈的新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望在不经意间淹没了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绝大部分农村中学生上学的目标和愿望便是离开农村,摆脱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在继续求学以及未来就业的选择上都尽可能地逃离小城市,去往更大更发达的城市,他们希望可以留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可以追求物质上更大的满足。因此,极少有农村中学生愿意主动放弃城市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回乡投身家乡的建设。因此,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教育教学,亦或文化宣传等方面都急需增强乡土文化教育、乡村历史教育、乡村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传承方面的教育。让土生土长的农村中学生们了解自己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就要不断提升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浓厚的具有本土特色情感的乡村情怀。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培育的路径选择
  培育农村中学生的乡村情怀需要不断优化乡村教育资源,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的通识教育,培养一批具有乡村情怀的优秀师资力量来传承乡村的优良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知识。同时,我们需要加强乡村价值认同教育,使农村中学生深入了解乡村在生产、经济、生态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增强其对农村的价值认同。从而厚植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引导农村中学生返回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振兴和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加强乡村中学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1.针对教育设施设备欠缺问题。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均应适当加强对教育教学空间、环境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设备,如教育基建、学校设备和社会教育设施等硬件的配备。加大经费投入,目前虽无法迅速达到发达地区的先进设备的标准,但可以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设施差距。
  2.国家和政府可以通过师范类院校对农村的优秀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培育教师的乡土情怀,重建农村教师文化。”[3]大力鼓励与引导热爱当地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乡村教师重返自己的家乡,让他们将本土的乡村文化、风土人情、乡村历史知识传承下去,为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的培育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
  3.加强课程开发与设置。组织相关研究人员深入发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当地乡村文化特色的课程内容。根据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增设通识课程,能使农村中学生对于本土特色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认同与热爱,为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培育提供根基和源头。
  (二)强化农村中学生乡村价值观念的认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在尊重传统的乡村文化和环境之下,形成更为强烈的乡村价值认同感。乡村文化是人们在乡村生存空间中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体系的总称。[4]乡村情怀培育的过程,也是农村中学生对乡村业已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学习,有利于其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强化乡村价值认同,需要他们更加科学地去认识乡村的价值所在。
  首先,在对农村中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要让他们了解到乡村生产价值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所在。作为国家的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各项产业的发展为第二三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前提。离开农业生产,就离开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其次,乡村农业带来的经济价值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日益凸显。随着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衍生出的休闲旅游业正以蓬勃的发展态势欣欣向荣,势不可挡。它也成为乡村第一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价值体现。
  再次,乡村生态价值深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乡村自然而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有价值的生态资源。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离不开对美好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和身心愉悦的追求。因此,乡村生态价值的影响极其深远。
  最后是乡村文化价值。我国的乡村文化不仅表现在绿水青山之间,田园风光之上,还表现在流传千年的农耕习俗文明、时令时节文明、尊老爱幼文明、邻里和睦友爱文明等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中,这些都成为乡村的丰厚价值。在对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培育的过程中,加强其对乡村价值的认同教育有利于培养更加了解乡村价值、热爱乡村文化、对农村怀有深厚情感的青年人。
  (三)厚植农村中学生乐于奉献家乡的情怀
  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建立的初期阶段,他们对于自身的认知尚不成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学生还要受到来自各方文化的冲击,一方面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在加快,另一方面,其容易受到错误认知的诱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因此,厚植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首先应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我们应引导农村中学生学成后返乡就业创业,为自己的家乡贡献一份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国家为乡村地区引进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和创业机遇,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强引导,不断增强农村中学生返乡就业和创业的意愿。再次,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无论是教师群体还是党员干部都应在厚植中学生乡村情怀的过程中树立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情怀是以达到心灵上的满足作为自身行为标准的一种内在品质,它具有輕名利而重奉献的特质,因此情怀的培育是一种高尚情感的培养。“情是指崇高的感情,怀是指广阔的胸怀,‘情怀’则应该是一种激情,一种热爱,一种对含有某种感情事物的执着和投入。”[5]因此,对农村中学生的情怀培育,就要使其对农村环境和文化产生强烈的情感,进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热爱养育自己的家乡,乐于为家乡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时代在不断发展,农村教育也在不断进步。在乡村振兴战略时代的大背景下,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离不开人才的培育,人才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农村教育,农村中学生群体作为农村发展的未来,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巨大历史责任和使命。农村中学生乡村情怀的培育不仅有利于其了解农村、认同农村、热爱农村、奉献农村,而且有利于实现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和农业强盛的全面振兴发展计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5):4-16.
  [2]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J].书屋,2006(10):45-49.
  [3]陈俊珂.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的文化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69-174.
  [4]范建华,秦会朵.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J].思想战线,2019(04):86-96.
  [5]魏宏聚.教育家核心价值:超越世俗的教育情怀[J].中国教育学刊,2013(01):8-10.
  责任编辑:黄玉娇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市场紧随其步伐在缓缓改革,各大企业规模以及结构也随着市场变化在进行改革,同时企业的数量无论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都在逐渐增加。针对这样的现象,在各大高校中,学习工商管理的学生逐渐增多。如何在各大高校中,有效地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此类专业的技术性人才,一定要从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与创新。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核心素养的教学概念逐渐引入各高校的教学,其中关于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摘要]新时代的民族教育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以系统论的视角审视新时代党的民族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新时代民族教育具有鲜明的系统性,涵盖了民族教育的格局背景、文化内涵、落实主体和实践路径等诸多单元要素,并具有整体性、层次性、价值性的理论特质。随着新时代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入推进,应将系统整体思维运用到民族教育调研实践中,明确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教育理念落地生根需要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厚植各族
摘要:线上教学在弥补线下教学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家长、学生、第三方教育平台”的协同育人发展,通过调研线上教学平台效果状况,总结线上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协同育人视角提出线上教学完善建议,为线上教学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协同育人;线上教学,教学效果,实证探究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174-002一、高校线上教学平台教学效果调研为深入探究高校线上
[摘要]南宁市拥有诸多独具特色的古镇古村落,但因为保护力度不够,古镇古村落中有大量古建筑被严重破坏,正在不断消亡。这些古镇古村落有着得天独厚的岭南风土人情和桂南壮乡文化特点,拥有丰厚的建筑美学价值、人文精神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亟待我们去保护和发掘。深入研究这些古镇古村落,可以更好地理解古镇古村落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有形和无形的财富,更好地为南宁市的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古镇 古村落 文化 建筑
[摘要]习近平关于科学技术重要论述是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时代化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与社会发展充分融合,坚持以人为中心,回答科技何人用、何以用、用以何,才能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类幸福的作用。习近平在科学技术本质论、价值论、伦理论、动力论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实践上对如何加快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历经了从“小康之家”到总体小康水平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迈进的基本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收官,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