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讨不同方法诱导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MDSCs)定向分化为胰岛素生成细胞(IPCs)的效果,为1型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方法通过二次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MDSCs,利用不同的诱导方法使MDSCs定向分化为IPCs,并通过双硫腙染色对MDSCs-IPCs形态进行鉴定;用免疫组化检测MDSCs标记基因Desmin、α-Sarcomeric Actinin、MyoD1、Myf5和PAX7的表达情况,鉴定分离得到MDSCs;采用Q-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MDSCs-IPCs中C-peptide和Insulin的表达;通过胰岛素释放实验检测MDSCs-IPCs的生物学功能。
结果MDSCs在接种4 h后开始贴壁,部分细胞伸出小的突起,48 h后绝大多数细胞贴壁呈梭形、胞浆丰富、折光度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的梭形形状更为明显且生长迅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细胞均表达Desmin、α-Sarcomeric Actinin、MyoD1、Myf5和PAX7。共培养诱导法、二步诱导法和五步诱导法均可不同程度将MDSCs诱导形成双硫腙染色阳性的IPCs。Q-PCR结果显示,五步诱导法诱导形成MDSCs-IPCs中C-peptide和Insulin蛋白表达量(β细胞的0.79、0.70倍)显著高于共培养法(β细胞的0.59、0.46倍)、二步诱导法(β细胞的0.27、0.14倍)形成MDSCs-IPCs(P<0.01)。胰岛素释放实验显示,5.6 mmol/L和16.7 nmlol/L葡萄糖刺激培养2 h后,β细胞分泌胰岛素量分别是(20.3±4.2)mU/L和60.5± 9.3)mU/L,五步诱导法诱导形成MDSCs-IPCs分泌胰岛素量分别是(16.1±3.7)mU/L和(40.9±7.3)mU/L,明显高于共培养法[(10.9±2.7)mU/L和(30.2 ± 6.7)mU/L]、二步诱导法[(6.2±2.1)mU/L和(12.9 ± 3.3)mU/L],与β细胞更接近。
结论MDSCs易于分离培养、增殖能力强,五步诱导法更适合作为体外诱导IPCs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