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曹七巧和顾曼璐的悲剧具有相似性。她们以青春年华为代价换取了一个绑住自己一生的金钱婚姻。她们不但在婚姻中因不平等地位遭受歧视、羞辱,而且在自己亲人中也常常不能获得同情和理解。长期的压抑生活终于让二人人性扭曲,摧毁他人幸福的同时彻底毁灭了自己的一生。二人的悲剧反映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非自主性,而曹七巧和顾曼璐因缺乏对自己悲剧根源的清醒认识,最终也沦为男权社会的帮凶,为男权文化推波助澜。
关键词:张爱玲;曹七巧;顾曼璐;女性悲剧;男权文化。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曹七巧、顾曼璐同为张爱玲著名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张爱玲笔下,描写了两位女性可怜又可悲的一生。曹七巧、顾曼璐一方面为传统婚姻、金钱社会的牺牲品;另一方面,二人又因为对自身的悲剧根源缺乏认识,她们的反抗转为一种对社会、对亲人的毁灭和报复,让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悲剧在他人身上继续延续。金钱婚姻对女性酿成的悲剧在张爱玲笔下反复出现,曹七巧、顾曼璐是这类悲剧女性形象中的代表,可以看出张爱玲对封建伦理、传统婚姻以及金钱社会的批判。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两个女性想象进行比较分析:一是概述二人苦涩的金钱婚姻;二是分析二人由于金钱婚姻引起的亲人疏离、人性畸形;三是揭示造成这类女性悲剧的根源。
一、金钱婚姻:锁住的青春年华
曹七巧、顾曼璐二人因为家庭贫寒,需要以婚姻为交换方式换取家庭的某种利益,直接导致的是婚姻自主权的被剥夺,青春、爱情均在这金钱婚姻中葬送。这种交换的婚姻因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注定了女性婚姻生活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她们婚姻生活的悲剧。
(一)悲剧婚姻的根源:家庭困窘的逼迫
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哥嫂出于豪门姜家的丰厚财礼和作为大户人家的虚荣心,把七巧嫁给了姜家患骨痨长期瘫痪在床将死的二少爷。自此,曹七巧的人生便被套上了"金锁",锁住了她一生的年华,对美好婚姻的憧憬就这样被"一堆腻滞的死去的肉体"所代替。顾曼璐因为家境贫寒,她又是顾家长女,她靠做舞女养活一家人,供弟妹上学。如果说舞女生涯是顾曼璐悲剧的开始,婚姻就是顾曼璐的第二次悲剧。同样地,曼璐的婚姻也并不是自主婚姻。张爱玲在曼璐结婚之前,细致描写了一段母女间的对话。因母亲催促她结婚,曼璐道:"他们都大了,用不着我了,就嫌我丢脸了是不是?所以又想我嫁人!这时候叫我嫁人,叫我嫁给谁呢?"[1]P18一句话道出曼璐结婚的真实心理,这次婚姻多少带着一些无奈。
(二) 婚后的悲凉生活:金钱婚姻中的不平等地位
曹七巧的出身,使她难免叔伯、妯娌之间的鄙夷,连下人都瞧不起她。曹七巧在姜家没有尊严,没有地位,从未体味到人生的乐趣,从未偿到人间的一点温情,在内心的欲望受到长期压抑情况下,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孤独与空虚。在姜家,曹七巧所做的诸多努力都是希望可以巩固她在姜家的地位。起初,为了提升她在姜家的地位,她主动使自己怀孕,希望以子嗣提升并巩固她在姜家的地位。否则丈夫死后,她将如何在传统大家庭中立稳脚跟?毕竟她是姜老太太一时心软,才将她扶的,倘若膝下无子,恐怕会危及她在姜家的身份与地位。曹七巧以十年的青春,熬死了丈夫,熬死了婆婆,在分家大典上不惜撒泼耍横,分得一大笔遗产。这黄金是用青春的欢乐作为惨重的抵押品的,并且在她今后的生活中也无法摆脱这个枷锁。
顾曼璐草率结婚,婚后双方金钱方面的不平等随之引发的是地位的不等。而祝鸿才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之后,更心生厌弃之心,整日在外寻欢作乐。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曼璐先是将原先辞退的女佣阿宝重新找了回来,因为觉得"身边有阿宝这样一个人也好,或者可以拉得住祝鸿才。"[1]P85这个计划落空后,又寄希望于祝鸿才前妻的女儿招弟,觉得"只要把她笼络好了,这孩子也可以成为一个感情的桥梁,祝鸿才虽然薄情,父女之情总有的。"[1]P90
(三) 纯真爱情的葬送
曹七巧和顾曼璐二人的悲剧,不仅仅是不幸的婚姻生活,同时还有纯真爱情的葬送。曹七巧早早嫁入姜家,在婚姻生后中品尝不到一点爱情,而她唯一一个可以产生爱情念头的人,便是姜季泽。但姜家是大户人家,若不是二儿子得了软骨病,瘫痪在床,曹七巧本是不可能嫁过来的,最多不过是做姨奶奶。这种情况下,纵使有爱情也不能见光,只能埋于心底。顾曼璐原本和张豫瑾订了儿时之亲,后来因为作了舞女,婚事也就作罢。但年少时的美好爱情还是给曼璐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甚至期待张豫瑾也能如她一样,对往事充满留恋,直到张豫瑾坦言那段记忆已经变得可笑,曾经的爱情已经埋葬在回忆的废墟之中,连回忆也无法触碰了。
二、悲剧的蔓延:疏离的亲人关系
亲人的不理解甚至是嫌弃加剧了她么生活中的孤独和苦闷。曹七巧和顾曼桢都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但她们的这种悲剧却不被家人理解,反而遭到了亲人嫌弃。长期压抑的婚姻生活、缺乏亲人的理解和关爱,让两人心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将自己的不幸继续在亲人身上延续,亲手摧毁了他人的幸福生活。
(一)亲人的嫌弃:压抑的生活不被亲人理解
曹七巧的一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年轻时,哥嫂因为钱的缘故把她嫁给了残废的丈夫,来到婆家后她又受尽了上下人等的冷落与白眼。但在她哥嫂眼中,依然反复惦记着的是她在姜家的出头之日,而面对曹七巧的发泄般的斥责,只让他们觉得她比没出嫁的时候更疯疯傻傻。然后在哥嫂临走时,曹七巧又给哥嫂送了大把的东西,可见,虽然不被亲人所理解,亲情在曹七巧心中还是重要位置。
因为顾曼璐的舞女身份,曼桢虽对姐姐充满同情,但也一度羞于带朋友回家。而母亲催促她结婚,也被她认为是家人嫌她丢脸,想让她早点嫁出去。作品中曼璐几次看似满不在乎地回嘴,实则是对于未来生活失去信心,对亲人隐约流露的嫌弃之情的虑感与恐惧感。
(二)扭曲的人性:魔爪伸向亲人,将不幸延伸
婚姻生活的不幸,让曹七巧和顾曼璐的精神生活极度空虚与绝望,她们厌恶着别人的幸福,希望可以死死抓住一些实实在在的物质,她们因此不惜把魔爪伸向自己最亲近的人,毁灭了别人的幸福,却无法挽救了依然是她们自己的悲剧人生。
曹七巧用黄金枷锁锁住了自己的一生,同时也锁住了她的儿女的幸福。自己的情欲得不到满足,儿女的婚姻幸福在她看来便成了对她的无情嘲讽。为了满足自己的病态心理,她不惜让儿女成为自己的殉葬品。她轻描淡写地向三十岁女儿的最佳求婚者暗示女儿吸食鸦片的情节,让读者触目惊心。"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那剃刀片,不仅割伤了女儿长安,也生生地割裂了母女亲情。
而顾曼璐因豫瑾的冷淡迁怒于曼桢,觉得自己曾经憧憬的一切完全被曼桢所替代。另一方面,她又急于拴住对她日渐冷落的祝鸿才的心。因此,不惜做了祝鸿才的帮凶,用极其蛮横的手段囚禁曼桢,将曼桢的幸福硬生生毁灭,一手酿造了曼桢半生的苦难生活。
这两位女性都是从"向往美好生活"变成了"嫉妒、破坏美好生活"从一个"受虐者"变成了一个"施虐者"。她们的人性被父权社会逐渐扭曲,但依然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悲剧的根源,反而将斗争变成了一种扭曲的报复,上演了一幕幕绵绵不绝、苍凉无限的悲剧故事。
三、父权社会中对女性意识的戕杀与扭曲
女性婚姻自主权的受限、因生育问题遭到嫌弃,归根到底都是男权社会中女性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悲剧,是生活不能自主的悲剧。曹七巧与顾曼璐二人一方面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生活苦闷;另一方面,她们却又找不到改变生活现状的方式,只能适应男权社会的生存法则以改变自身境况。由于对自身的悲剧缺乏明确清醒的认识,她们成了父权社会的帮凶,用她们已经扭曲的心灵,让自己的悲剧在更多女性身上延续。
(一)男权社会:引发女性婚姻悲剧的根源
曹七巧和顾曼璐的婚姻悲剧揭示了在强大的父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非自主性,女性在某种程度上被"环境"所奴役,将原本纯真善良的人性扭曲成丑陋的"动物性"。
父权制社会中,"女人的处境是,她这个像大家一样既自由又自主的人,仍然发现自己生活在男人强迫她接受他者地位的世界当中"。[2]P309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里,女性的生存状态无不受到男权文化的制约。作为一个从未停止过对女性命运思考的作家张爱玲,她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女人所处的环境,所受压力,有旧家族内的冷漠眼光,有命运的拨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3]P101曹七巧和顾曼璐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以青春年华为代价换取了一幅沉重的婚姻枷锁,终日忍受着因不平等地位所带来的鄙夷和羞辱,二人的婚姻悲剧揭示出了父权社会的残酷本质。
(二) 悲剧蔓延:女性成为父权社会的代言人
曹七巧和顾曼璐二人既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也是父权社会的"说客"和帮凶。在父权社会的伤害下,她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人性,并且产生了一种变态的人生观。于是,悲剧没有结束,仍在延续。因为自己的婚姻不幸,所以进行了反抗,但二人已经扭曲的心灵只能以毁灭别人幸福的方式来进行反抗。
曹七巧和顾曼璐因婚姻认识到了金钱世界的残酷, 强烈的"生存本能"在"生存哲学"的鼓动下, 以一个孤独无助的"抗争者"身份默认了那扼杀人性的" 生存逻辑"。在现有秩序的胁迫下,被复制成了现存秩序的"同路人"以一个受害人和害人者的双重身份举起扼杀人性的"屠刀"肆意地发泄着生命的本能,"捍卫"自己的同时扭曲了原本善良纯真的本性, 成了父权社会的"代言人"、"说客"。[4]P11最终让自己的悲剧在更多女性身上不断复制、重演。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全集(上)[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2月。
[2](法)西蒙?誗德?誗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 钱理群: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元程:《半生缘》中顾曼璐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文教资料.2008年7月号上旬刊。
关键词:张爱玲;曹七巧;顾曼璐;女性悲剧;男权文化。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曹七巧、顾曼璐同为张爱玲著名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张爱玲笔下,描写了两位女性可怜又可悲的一生。曹七巧、顾曼璐一方面为传统婚姻、金钱社会的牺牲品;另一方面,二人又因为对自身的悲剧根源缺乏认识,她们的反抗转为一种对社会、对亲人的毁灭和报复,让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悲剧在他人身上继续延续。金钱婚姻对女性酿成的悲剧在张爱玲笔下反复出现,曹七巧、顾曼璐是这类悲剧女性形象中的代表,可以看出张爱玲对封建伦理、传统婚姻以及金钱社会的批判。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两个女性想象进行比较分析:一是概述二人苦涩的金钱婚姻;二是分析二人由于金钱婚姻引起的亲人疏离、人性畸形;三是揭示造成这类女性悲剧的根源。
一、金钱婚姻:锁住的青春年华
曹七巧、顾曼璐二人因为家庭贫寒,需要以婚姻为交换方式换取家庭的某种利益,直接导致的是婚姻自主权的被剥夺,青春、爱情均在这金钱婚姻中葬送。这种交换的婚姻因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注定了女性婚姻生活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她们婚姻生活的悲剧。
(一)悲剧婚姻的根源:家庭困窘的逼迫
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哥嫂出于豪门姜家的丰厚财礼和作为大户人家的虚荣心,把七巧嫁给了姜家患骨痨长期瘫痪在床将死的二少爷。自此,曹七巧的人生便被套上了"金锁",锁住了她一生的年华,对美好婚姻的憧憬就这样被"一堆腻滞的死去的肉体"所代替。顾曼璐因为家境贫寒,她又是顾家长女,她靠做舞女养活一家人,供弟妹上学。如果说舞女生涯是顾曼璐悲剧的开始,婚姻就是顾曼璐的第二次悲剧。同样地,曼璐的婚姻也并不是自主婚姻。张爱玲在曼璐结婚之前,细致描写了一段母女间的对话。因母亲催促她结婚,曼璐道:"他们都大了,用不着我了,就嫌我丢脸了是不是?所以又想我嫁人!这时候叫我嫁人,叫我嫁给谁呢?"[1]P18一句话道出曼璐结婚的真实心理,这次婚姻多少带着一些无奈。
(二) 婚后的悲凉生活:金钱婚姻中的不平等地位
曹七巧的出身,使她难免叔伯、妯娌之间的鄙夷,连下人都瞧不起她。曹七巧在姜家没有尊严,没有地位,从未体味到人生的乐趣,从未偿到人间的一点温情,在内心的欲望受到长期压抑情况下,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孤独与空虚。在姜家,曹七巧所做的诸多努力都是希望可以巩固她在姜家的地位。起初,为了提升她在姜家的地位,她主动使自己怀孕,希望以子嗣提升并巩固她在姜家的地位。否则丈夫死后,她将如何在传统大家庭中立稳脚跟?毕竟她是姜老太太一时心软,才将她扶的,倘若膝下无子,恐怕会危及她在姜家的身份与地位。曹七巧以十年的青春,熬死了丈夫,熬死了婆婆,在分家大典上不惜撒泼耍横,分得一大笔遗产。这黄金是用青春的欢乐作为惨重的抵押品的,并且在她今后的生活中也无法摆脱这个枷锁。
顾曼璐草率结婚,婚后双方金钱方面的不平等随之引发的是地位的不等。而祝鸿才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之后,更心生厌弃之心,整日在外寻欢作乐。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曼璐先是将原先辞退的女佣阿宝重新找了回来,因为觉得"身边有阿宝这样一个人也好,或者可以拉得住祝鸿才。"[1]P85这个计划落空后,又寄希望于祝鸿才前妻的女儿招弟,觉得"只要把她笼络好了,这孩子也可以成为一个感情的桥梁,祝鸿才虽然薄情,父女之情总有的。"[1]P90
(三) 纯真爱情的葬送
曹七巧和顾曼璐二人的悲剧,不仅仅是不幸的婚姻生活,同时还有纯真爱情的葬送。曹七巧早早嫁入姜家,在婚姻生后中品尝不到一点爱情,而她唯一一个可以产生爱情念头的人,便是姜季泽。但姜家是大户人家,若不是二儿子得了软骨病,瘫痪在床,曹七巧本是不可能嫁过来的,最多不过是做姨奶奶。这种情况下,纵使有爱情也不能见光,只能埋于心底。顾曼璐原本和张豫瑾订了儿时之亲,后来因为作了舞女,婚事也就作罢。但年少时的美好爱情还是给曼璐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甚至期待张豫瑾也能如她一样,对往事充满留恋,直到张豫瑾坦言那段记忆已经变得可笑,曾经的爱情已经埋葬在回忆的废墟之中,连回忆也无法触碰了。
二、悲剧的蔓延:疏离的亲人关系
亲人的不理解甚至是嫌弃加剧了她么生活中的孤独和苦闷。曹七巧和顾曼桢都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但她们的这种悲剧却不被家人理解,反而遭到了亲人嫌弃。长期压抑的婚姻生活、缺乏亲人的理解和关爱,让两人心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将自己的不幸继续在亲人身上延续,亲手摧毁了他人的幸福生活。
(一)亲人的嫌弃:压抑的生活不被亲人理解
曹七巧的一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年轻时,哥嫂因为钱的缘故把她嫁给了残废的丈夫,来到婆家后她又受尽了上下人等的冷落与白眼。但在她哥嫂眼中,依然反复惦记着的是她在姜家的出头之日,而面对曹七巧的发泄般的斥责,只让他们觉得她比没出嫁的时候更疯疯傻傻。然后在哥嫂临走时,曹七巧又给哥嫂送了大把的东西,可见,虽然不被亲人所理解,亲情在曹七巧心中还是重要位置。
因为顾曼璐的舞女身份,曼桢虽对姐姐充满同情,但也一度羞于带朋友回家。而母亲催促她结婚,也被她认为是家人嫌她丢脸,想让她早点嫁出去。作品中曼璐几次看似满不在乎地回嘴,实则是对于未来生活失去信心,对亲人隐约流露的嫌弃之情的虑感与恐惧感。
(二)扭曲的人性:魔爪伸向亲人,将不幸延伸
婚姻生活的不幸,让曹七巧和顾曼璐的精神生活极度空虚与绝望,她们厌恶着别人的幸福,希望可以死死抓住一些实实在在的物质,她们因此不惜把魔爪伸向自己最亲近的人,毁灭了别人的幸福,却无法挽救了依然是她们自己的悲剧人生。
曹七巧用黄金枷锁锁住了自己的一生,同时也锁住了她的儿女的幸福。自己的情欲得不到满足,儿女的婚姻幸福在她看来便成了对她的无情嘲讽。为了满足自己的病态心理,她不惜让儿女成为自己的殉葬品。她轻描淡写地向三十岁女儿的最佳求婚者暗示女儿吸食鸦片的情节,让读者触目惊心。"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那剃刀片,不仅割伤了女儿长安,也生生地割裂了母女亲情。
而顾曼璐因豫瑾的冷淡迁怒于曼桢,觉得自己曾经憧憬的一切完全被曼桢所替代。另一方面,她又急于拴住对她日渐冷落的祝鸿才的心。因此,不惜做了祝鸿才的帮凶,用极其蛮横的手段囚禁曼桢,将曼桢的幸福硬生生毁灭,一手酿造了曼桢半生的苦难生活。
这两位女性都是从"向往美好生活"变成了"嫉妒、破坏美好生活"从一个"受虐者"变成了一个"施虐者"。她们的人性被父权社会逐渐扭曲,但依然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悲剧的根源,反而将斗争变成了一种扭曲的报复,上演了一幕幕绵绵不绝、苍凉无限的悲剧故事。
三、父权社会中对女性意识的戕杀与扭曲
女性婚姻自主权的受限、因生育问题遭到嫌弃,归根到底都是男权社会中女性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悲剧,是生活不能自主的悲剧。曹七巧与顾曼璐二人一方面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生活苦闷;另一方面,她们却又找不到改变生活现状的方式,只能适应男权社会的生存法则以改变自身境况。由于对自身的悲剧缺乏明确清醒的认识,她们成了父权社会的帮凶,用她们已经扭曲的心灵,让自己的悲剧在更多女性身上延续。
(一)男权社会:引发女性婚姻悲剧的根源
曹七巧和顾曼璐的婚姻悲剧揭示了在强大的父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非自主性,女性在某种程度上被"环境"所奴役,将原本纯真善良的人性扭曲成丑陋的"动物性"。
父权制社会中,"女人的处境是,她这个像大家一样既自由又自主的人,仍然发现自己生活在男人强迫她接受他者地位的世界当中"。[2]P309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里,女性的生存状态无不受到男权文化的制约。作为一个从未停止过对女性命运思考的作家张爱玲,她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女人所处的环境,所受压力,有旧家族内的冷漠眼光,有命运的拨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3]P101曹七巧和顾曼璐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以青春年华为代价换取了一幅沉重的婚姻枷锁,终日忍受着因不平等地位所带来的鄙夷和羞辱,二人的婚姻悲剧揭示出了父权社会的残酷本质。
(二) 悲剧蔓延:女性成为父权社会的代言人
曹七巧和顾曼璐二人既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也是父权社会的"说客"和帮凶。在父权社会的伤害下,她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人性,并且产生了一种变态的人生观。于是,悲剧没有结束,仍在延续。因为自己的婚姻不幸,所以进行了反抗,但二人已经扭曲的心灵只能以毁灭别人幸福的方式来进行反抗。
曹七巧和顾曼璐因婚姻认识到了金钱世界的残酷, 强烈的"生存本能"在"生存哲学"的鼓动下, 以一个孤独无助的"抗争者"身份默认了那扼杀人性的" 生存逻辑"。在现有秩序的胁迫下,被复制成了现存秩序的"同路人"以一个受害人和害人者的双重身份举起扼杀人性的"屠刀"肆意地发泄着生命的本能,"捍卫"自己的同时扭曲了原本善良纯真的本性, 成了父权社会的"代言人"、"说客"。[4]P11最终让自己的悲剧在更多女性身上不断复制、重演。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全集(上)[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2月。
[2](法)西蒙?誗德?誗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 钱理群: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元程:《半生缘》中顾曼璐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文教资料.2008年7月号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