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造就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主要做法,探索实践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和基本培养模式。作者所在的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几年来,积极探索实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96%以上,企业对学生的总体满意率在90%以上。
一、实行工学结合的主要做法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或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按照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制订出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
2、打破传统强调知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力主导性的课程体系。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思想人文素质、通用技术培训、专项能力培训和顶岗实习4个模块组成。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
3、实施“4+2”的人才培养方案。“4”是指在前4学期,进行思想人文素质、通用技术培训和专项能力培训模块的教学;“2”是指在后2学期,主要完成4项内容,一是对专业核心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实施人才培养精品工程,推行专业精湛技能证书制度;二是实施“双证书”制度,进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至少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三是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订单班”式的专项能力培训;四是顶岗实习,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综合职业素质。
4、凝练了“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教”即教师讲解示范,“学”即学生学,“练”即学生操作练习,“做”即完成实际生产任务的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理实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实例,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实训教学中结合实际操作讲解理论知识,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5、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大技能训练课时量,专业课与技能训练采用“一体化”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将技能训练分为3个阶段即:通用技术训练、专项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训练,每个阶段都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前2个阶段教学在校内进行,后1个阶段结合生产实际,在校内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
(二)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工作
1、加强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建有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模具加工、数控加工、汽车检测等8个实验室,普通机械加工、钳工、电气控制、数控技术、车辆检测与修理6个专业实训中心,2个车辆修理实习车间和2个生产车间的校内实习工厂。车间和实习工厂具有中小型企业的加工生产能力。
对技术装备条件较好的1个实验室和5个实训室,按照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进行设备调整和重组,建成了5个实训室”;将原来数控实训室的1台加工中心、1套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计算机辅助技术实训室的120台计算机组合到一起,建成加工中心实训室。近几年每年平均投入约500万元对实习设备进行补充和更新,增大校内实习实训容量。还组织实习教师和维修专业学生对20多台机加工设备、汽车和工程机械进行维修,以保持、恢复设备的良好状态。
2、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本着互惠互利、有利于学生培养的原则,吸引机械生产企业,到学校建设兼顾学生实训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利用企业的设备和人力资源,面向社会组织生产,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使学生在校内即可进行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做到“学习中生产,生产中学习”,实现工学结合的校内化。同时建立和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努力进行内部挖潜,提高实习设备利用率。一方面,调整实习教学的组织形式。根据需要,对实习教学的班次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每天一班制改成两班倒,充分发挥教学设备的效能,保证学生技能训练的有效作业时间。
(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
在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努力改善实习条件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了一批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用工需求大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满足了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这些企业主要有:洛阳中信重机有限公司、郑州宇通车辆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局等40余个。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与校外企业签订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企业责任主要是,承担学生入厂后的一切生产、教育、培训活动,其中包括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挑选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指导和完成生产任务;提供学生饮食、住宿和劳动保护的基本条件,根据地域差别适当解决实习学生的生活补贴;负责在实习学生中选拔留厂就业人员等。
校方的责任主要是,选派带队实习指导教师来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教育和实习指导;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培养目标要求制定并实施生产实习计划;配合企业做好留厂就业的实习学生的选拔工作等。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采取了“校企共同负责、共同管理,专人具体实施”的分层管理办法。在每个校外实习基地都建立了由校企领导、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工人师傅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对顶岗生产性实习的学生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生产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负责给学生安排生产任务和技能训练课题等日常协调、管理工作;生产一线岗位的工人师傅和带队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和质量考核评价。
二、几点体会
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好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也为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创造了机会。
(一)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前提条件
打造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校企双方紧密衔接,毕业生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院校有更多地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做好专业建设工作。
(二)有利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专业教师通过带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不仅可以做到对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心中有数,还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并弥补不足,努力提高实践能力,解放思想,转换观念,积极投身专业的教科研活动。
(三)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
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安排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训练,腾出了学校的部分办学资源,相应的拓展了办学空间,有利于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的办学能力。
(四)有利于合作企业的长远发展
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为企业提供了现实劳动力,充实了企业的生产力量,缓解了当前企业技术工人紧缺的状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了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有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缩短适应期;有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是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
(五)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直接参加企业生产,不仅操作技能迅速提高,而且还增强了质量意识、工时观念和效益观念,从而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充分体现了实习基地的教育功能。并且大部分合作企业,既是实习基地又是就业基地。
(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集技能培养与助学帮困于一身的办学模式
实行工学结合,能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能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上得起学、接受职业教育、学得到本领,而且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成为企业的主力军。由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贫困生上不起学的难题,更是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一种新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葛道凯.关于“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基本思路的报告[J].中国职业教育文件汇编,2010,(10).
[2]鲁昕.构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对接对话机制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J].中国职业教育与有色金属行业对话活动,2010,(10).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和基本培养模式。作者所在的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几年来,积极探索实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96%以上,企业对学生的总体满意率在90%以上。
一、实行工学结合的主要做法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或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按照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制订出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
2、打破传统强调知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力主导性的课程体系。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思想人文素质、通用技术培训、专项能力培训和顶岗实习4个模块组成。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
3、实施“4+2”的人才培养方案。“4”是指在前4学期,进行思想人文素质、通用技术培训和专项能力培训模块的教学;“2”是指在后2学期,主要完成4项内容,一是对专业核心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实施人才培养精品工程,推行专业精湛技能证书制度;二是实施“双证书”制度,进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至少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三是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订单班”式的专项能力培训;四是顶岗实习,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综合职业素质。
4、凝练了“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教”即教师讲解示范,“学”即学生学,“练”即学生操作练习,“做”即完成实际生产任务的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理实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实例,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实训教学中结合实际操作讲解理论知识,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5、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大技能训练课时量,专业课与技能训练采用“一体化”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将技能训练分为3个阶段即:通用技术训练、专项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训练,每个阶段都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前2个阶段教学在校内进行,后1个阶段结合生产实际,在校内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
(二)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工作
1、加强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建有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模具加工、数控加工、汽车检测等8个实验室,普通机械加工、钳工、电气控制、数控技术、车辆检测与修理6个专业实训中心,2个车辆修理实习车间和2个生产车间的校内实习工厂。车间和实习工厂具有中小型企业的加工生产能力。
对技术装备条件较好的1个实验室和5个实训室,按照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进行设备调整和重组,建成了5个实训室”;将原来数控实训室的1台加工中心、1套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计算机辅助技术实训室的120台计算机组合到一起,建成加工中心实训室。近几年每年平均投入约500万元对实习设备进行补充和更新,增大校内实习实训容量。还组织实习教师和维修专业学生对20多台机加工设备、汽车和工程机械进行维修,以保持、恢复设备的良好状态。
2、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本着互惠互利、有利于学生培养的原则,吸引机械生产企业,到学校建设兼顾学生实训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利用企业的设备和人力资源,面向社会组织生产,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使学生在校内即可进行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做到“学习中生产,生产中学习”,实现工学结合的校内化。同时建立和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努力进行内部挖潜,提高实习设备利用率。一方面,调整实习教学的组织形式。根据需要,对实习教学的班次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每天一班制改成两班倒,充分发挥教学设备的效能,保证学生技能训练的有效作业时间。
(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
在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努力改善实习条件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了一批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用工需求大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满足了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这些企业主要有:洛阳中信重机有限公司、郑州宇通车辆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局等40余个。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与校外企业签订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企业责任主要是,承担学生入厂后的一切生产、教育、培训活动,其中包括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挑选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指导和完成生产任务;提供学生饮食、住宿和劳动保护的基本条件,根据地域差别适当解决实习学生的生活补贴;负责在实习学生中选拔留厂就业人员等。
校方的责任主要是,选派带队实习指导教师来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教育和实习指导;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培养目标要求制定并实施生产实习计划;配合企业做好留厂就业的实习学生的选拔工作等。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采取了“校企共同负责、共同管理,专人具体实施”的分层管理办法。在每个校外实习基地都建立了由校企领导、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工人师傅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对顶岗生产性实习的学生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生产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负责给学生安排生产任务和技能训练课题等日常协调、管理工作;生产一线岗位的工人师傅和带队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和质量考核评价。
二、几点体会
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好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也为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创造了机会。
(一)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前提条件
打造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校企双方紧密衔接,毕业生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院校有更多地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做好专业建设工作。
(二)有利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专业教师通过带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不仅可以做到对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心中有数,还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并弥补不足,努力提高实践能力,解放思想,转换观念,积极投身专业的教科研活动。
(三)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
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安排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训练,腾出了学校的部分办学资源,相应的拓展了办学空间,有利于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的办学能力。
(四)有利于合作企业的长远发展
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为企业提供了现实劳动力,充实了企业的生产力量,缓解了当前企业技术工人紧缺的状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了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有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缩短适应期;有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是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
(五)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直接参加企业生产,不仅操作技能迅速提高,而且还增强了质量意识、工时观念和效益观念,从而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充分体现了实习基地的教育功能。并且大部分合作企业,既是实习基地又是就业基地。
(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集技能培养与助学帮困于一身的办学模式
实行工学结合,能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能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上得起学、接受职业教育、学得到本领,而且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成为企业的主力军。由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贫困生上不起学的难题,更是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一种新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葛道凯.关于“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基本思路的报告[J].中国职业教育文件汇编,2010,(10).
[2]鲁昕.构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对接对话机制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J].中国职业教育与有色金属行业对话活动,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