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4
蓦然回首,走上讲台已有二十几年了,期间的许多时光化作一段段的45分钟,上了数千节课后,留下印象的大多数是各级各类公开课。我上过很多次公开课,有成功的喜悦欢欣,也有很多次留下了失落和遗憾。其实,上完课以后,自我评课的感觉是最准确的。执教公开课的体验就是“痛并快乐着”。这种“痛”是精神上的磨砺,是心灵上的拷问,是理想与实践之间的艰难跋涉。现略谈几点感受。
一、公开课之“最”
(一)印象最深的公开课。任教以来,执教的第一次公开课,是在包头局六中讲述的一节小学语文课。记得那时的比赛是这样的,领到课题后,回到学校同组的老师一起出谋划策,设计教案,理清了大致思路后,同事们回家后,我一遍遍地说给自己听,感觉不太好的地方,马上调整。躺在床上又将教学流程在头脑里过了一遍才放心睡去。第二天,走上讲台,首先用录音机播放了一首歌曲,然后按照设计的程序娓娓道来。特别让人惊喜的是初出茅庐、年龄最小的我竟获得比赛的二等奖。本次公开课的最大收获,我指导的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相当精彩,课堂设计的每一环节连贯,处理教材的能力较强,因此这节课记忆犹新。
(二)导入最难的公开课。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比赛也不断举行,2003年我上的课是思想品德课,主题《保护我们的家园》。五一期间,我全力以赴忙于备课,因为多媒体技术运用不熟练,我只能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了。我想新课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一定要重视。
原准备了一段录音,但想到学生静静听,气氛未免沉闷,于是又想到这课是法律常识课,何不采用“焦点访谈”主持人的开场白呢?那天在矿一中大多媒体教室上课,我运用这样的导入,马上将师生间距离拉近,而且使整个课堂不因讲述法律而显得太严肃。后面我又设计了一段小品《考试》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二,感悟公开课
(一)上没有遗憾的公开课
上过公开课的老师都知道预设过于细化,想法太多,反而扰乱了自己的思维。在上课时,也许是因为紧张,备课时的诸多想法一跃而上,占据了整个大脑,时而纷乱,时而空白。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不连贯,不流畅。为此,我产生了这样的疑虑:为何仔细认真地去备一堂课反而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倒是一堂普普通通的随堂课,却能让学生渐入佳境,兴味盎然?通过这几次公开课我悟出了:前者的失败是因为你太关注自己,而忽视了学生;后者的成功,是因为你关注到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课堂的生成。近来的几次公开课都觉有少许遗憾,像这次觉得准备已经够充分了,试讲了两次,应该不会留下什么遗憾,但开始上课了却发现音乐没有声音,让我乱了阵脚,后来才稍微稳定了一些,但还是觉得影响了我整节课的思路,又留下了点遗憾,我也在试问自己:什么时候上一节没有遗憾的课呢?
(二)好课是“磨”出来的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上课不喜欢先试讲,一试讲,就没新鲜感了,也就缺少了上课的激情。其实,一节好课是磨出来的。初次执教公开课时,一些老教师执手相告。等到自己去独立上课,甚至指导别人上公开课时,才真正体会到:公开课,怎一个这‘磨’字了得!“磨课”是把一节普通的常规课,打造成一节可供他人学习与借鉴的优质课的过程。一节“好课”要经历“磨课”、“顿悟”、“生成发展”等多个阶段。要经营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需要教师用情去浇灌内容,用心去唤醒学生,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感动自我,这是一个“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是一个走进学生,熔炼自我的“重生”过程。虽然“磨课”有时比较“磨人”,也比较费时,但“磨课”使一个个教学环节由不完善逐步走向完善,使教师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个中滋味,只有“磨课”的教师自己最清楚,“磨课”的过程正是教师教学生命成长的过程。
(三)课堂是师生共同展示的舞台
要在平日的教学里全面训练学生的素质,不能为上展示课需要而操练某些应急性的教学互动活动。一堂好课其实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默契合作的反映,不是老师的独角戏,也不是学生的一边倒。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师生之间要充分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有的互动都是一种平常教学行为的自然流露。课堂教学的水平是衡量一个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指标,所以要上好课,就必须首先要要求自己注意培养学生课堂交流、合作、表现等学习品质。不管有没有人听课,都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
这次公开课,我只顾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课堂教学,生怕哪个环节给疏漏了,没怎么走下讲台跟学生互动,觉得还不如平时做得好,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准备不足,是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没有平素的淋漓酣畅、潇洒自如,对课程的扩展也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想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这里,这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把每节课都当做是实战场,使课堂、学生更活跃一些,这样关键时候才可以真正展示出来。
(四)把每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
作为老师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触:上一次公开课真是不容易!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一节公开课要是不用上课件、多媒体,那是绝对上不了台面的。于是乎,上公开课的老师忙得天昏地暗,找资料,备教案,做课件,一节课的准备时间可能一两个星期甚至更长。
把每节课都上成“平民化的公开课”,我们不需要高高在上的东西,教案实实在在地写,上课也踏踏实实地上,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我们现有的教学资源,把每节课都当成有很多老师在后面坐着听你的课。我想,这样的课堂学习常规必定能够得到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将会朝良好方向发展,教师本身的一些习惯性缺点如口头禅、语速快慢问题、板书潦草等也会得到改正。这样三年五载下来,要是你做到了上“平民化的公开课”,你就绝不是“平民化的老师”了。
当然自己所设计的公开课并非都是成功的,有时去到陌生的学校上课,对学生情况不了解,也会出现“冷场”,有些活动课开展的也不尽如意,可课后反思一下,同样也有收获。
(1)公开课促我成长。有人说:“哪位老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的确如此。因为每一节公开课前精心设计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日益精进的过程。当教师不辞辛苦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
(2)公开课促我研究。首先,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说课、听课、评课三种基本方式,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其次每次课后都要反思,反思得与失,促进自己的教研水平的提升。因此有上公开课辛苦,但收获多多的体会。
(3)公开课要上得自然、精益求精,避免失真作秀,还要避免形式主义,那只有把功夫下到平时,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使教学艺术越来越好,上出特色、上出水平。
总之,公开课带给我的收获太多太多,我感谢公开课,使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课教师。
蓦然回首,走上讲台已有二十几年了,期间的许多时光化作一段段的45分钟,上了数千节课后,留下印象的大多数是各级各类公开课。我上过很多次公开课,有成功的喜悦欢欣,也有很多次留下了失落和遗憾。其实,上完课以后,自我评课的感觉是最准确的。执教公开课的体验就是“痛并快乐着”。这种“痛”是精神上的磨砺,是心灵上的拷问,是理想与实践之间的艰难跋涉。现略谈几点感受。
一、公开课之“最”
(一)印象最深的公开课。任教以来,执教的第一次公开课,是在包头局六中讲述的一节小学语文课。记得那时的比赛是这样的,领到课题后,回到学校同组的老师一起出谋划策,设计教案,理清了大致思路后,同事们回家后,我一遍遍地说给自己听,感觉不太好的地方,马上调整。躺在床上又将教学流程在头脑里过了一遍才放心睡去。第二天,走上讲台,首先用录音机播放了一首歌曲,然后按照设计的程序娓娓道来。特别让人惊喜的是初出茅庐、年龄最小的我竟获得比赛的二等奖。本次公开课的最大收获,我指导的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相当精彩,课堂设计的每一环节连贯,处理教材的能力较强,因此这节课记忆犹新。
(二)导入最难的公开课。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比赛也不断举行,2003年我上的课是思想品德课,主题《保护我们的家园》。五一期间,我全力以赴忙于备课,因为多媒体技术运用不熟练,我只能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了。我想新课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一定要重视。
原准备了一段录音,但想到学生静静听,气氛未免沉闷,于是又想到这课是法律常识课,何不采用“焦点访谈”主持人的开场白呢?那天在矿一中大多媒体教室上课,我运用这样的导入,马上将师生间距离拉近,而且使整个课堂不因讲述法律而显得太严肃。后面我又设计了一段小品《考试》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二,感悟公开课
(一)上没有遗憾的公开课
上过公开课的老师都知道预设过于细化,想法太多,反而扰乱了自己的思维。在上课时,也许是因为紧张,备课时的诸多想法一跃而上,占据了整个大脑,时而纷乱,时而空白。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不连贯,不流畅。为此,我产生了这样的疑虑:为何仔细认真地去备一堂课反而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倒是一堂普普通通的随堂课,却能让学生渐入佳境,兴味盎然?通过这几次公开课我悟出了:前者的失败是因为你太关注自己,而忽视了学生;后者的成功,是因为你关注到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课堂的生成。近来的几次公开课都觉有少许遗憾,像这次觉得准备已经够充分了,试讲了两次,应该不会留下什么遗憾,但开始上课了却发现音乐没有声音,让我乱了阵脚,后来才稍微稳定了一些,但还是觉得影响了我整节课的思路,又留下了点遗憾,我也在试问自己:什么时候上一节没有遗憾的课呢?
(二)好课是“磨”出来的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上课不喜欢先试讲,一试讲,就没新鲜感了,也就缺少了上课的激情。其实,一节好课是磨出来的。初次执教公开课时,一些老教师执手相告。等到自己去独立上课,甚至指导别人上公开课时,才真正体会到:公开课,怎一个这‘磨’字了得!“磨课”是把一节普通的常规课,打造成一节可供他人学习与借鉴的优质课的过程。一节“好课”要经历“磨课”、“顿悟”、“生成发展”等多个阶段。要经营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需要教师用情去浇灌内容,用心去唤醒学生,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感动自我,这是一个“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是一个走进学生,熔炼自我的“重生”过程。虽然“磨课”有时比较“磨人”,也比较费时,但“磨课”使一个个教学环节由不完善逐步走向完善,使教师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个中滋味,只有“磨课”的教师自己最清楚,“磨课”的过程正是教师教学生命成长的过程。
(三)课堂是师生共同展示的舞台
要在平日的教学里全面训练学生的素质,不能为上展示课需要而操练某些应急性的教学互动活动。一堂好课其实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默契合作的反映,不是老师的独角戏,也不是学生的一边倒。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师生之间要充分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有的互动都是一种平常教学行为的自然流露。课堂教学的水平是衡量一个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指标,所以要上好课,就必须首先要要求自己注意培养学生课堂交流、合作、表现等学习品质。不管有没有人听课,都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
这次公开课,我只顾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课堂教学,生怕哪个环节给疏漏了,没怎么走下讲台跟学生互动,觉得还不如平时做得好,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准备不足,是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没有平素的淋漓酣畅、潇洒自如,对课程的扩展也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想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这里,这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把每节课都当做是实战场,使课堂、学生更活跃一些,这样关键时候才可以真正展示出来。
(四)把每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
作为老师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触:上一次公开课真是不容易!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一节公开课要是不用上课件、多媒体,那是绝对上不了台面的。于是乎,上公开课的老师忙得天昏地暗,找资料,备教案,做课件,一节课的准备时间可能一两个星期甚至更长。
把每节课都上成“平民化的公开课”,我们不需要高高在上的东西,教案实实在在地写,上课也踏踏实实地上,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我们现有的教学资源,把每节课都当成有很多老师在后面坐着听你的课。我想,这样的课堂学习常规必定能够得到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将会朝良好方向发展,教师本身的一些习惯性缺点如口头禅、语速快慢问题、板书潦草等也会得到改正。这样三年五载下来,要是你做到了上“平民化的公开课”,你就绝不是“平民化的老师”了。
当然自己所设计的公开课并非都是成功的,有时去到陌生的学校上课,对学生情况不了解,也会出现“冷场”,有些活动课开展的也不尽如意,可课后反思一下,同样也有收获。
(1)公开课促我成长。有人说:“哪位老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的确如此。因为每一节公开课前精心设计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日益精进的过程。当教师不辞辛苦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
(2)公开课促我研究。首先,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说课、听课、评课三种基本方式,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其次每次课后都要反思,反思得与失,促进自己的教研水平的提升。因此有上公开课辛苦,但收获多多的体会。
(3)公开课要上得自然、精益求精,避免失真作秀,还要避免形式主义,那只有把功夫下到平时,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使教学艺术越来越好,上出特色、上出水平。
总之,公开课带给我的收获太多太多,我感谢公开课,使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