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词汇文化内涵与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内涵的理解,有助于小学生英语词汇的掌握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重点分析小学英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并深入探讨将词汇文化内涵融于小学词汇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 途径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超越文化而存在,语言受文化的影响,但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因为文化的传播必须借助于语言。而民族文化最明显地表现在其语言的词汇平面上,因为一定的民族文化现象必须由词来表示,因此,语言中的词汇同样与文化密切相关。如果学习者对词汇的文化内涵没有了解或者了解甚少的话。将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掌握词汇。
一、词汇文化的内涵教学的必要性
(一)真正掌握词汇的需求
小学词汇教学一般注重音、形、义三个方面,但“义”仅侧重字面意思,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义”教授相对较少。绝大部分英语词汇与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有关,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没有真正掌握词汇文化内涵,就无法对词汇意义进行正确的判断,无法正确合理地运用词汇,从而影响语言交际。因此,只有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有所掌握,从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去探讨词汇的文化内涵,才可以更好地学习英语词汇。
(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需求
现在英语词汇教学主要还是以反复拼读,死记硬背为主,而小学生对于枯燥的单词记忆效率较低。因而对英语单词逐渐生厌,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将词汇的文化内涵融于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不仅可以使课堂生动有趣,激发小学生对学习英语单词的兴趣,而且也加深学生对单词的理解,这自然就使单词的记忆变得简单,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
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如果不了解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就会在言语上犯严重的错误;有时候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候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邓炎昌,刘润清1989:179-180)。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要将词汇的中西方文化内涵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两国文化不同的地方,在学习单词的基础上,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
二、小学英语词汇文化内涵分析
小学英语中的词汇虽然不多,但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即从颜色词汇、动物词汇、数字词汇、节日词汇、称呼语词汇、饮食词汇等方面分别举例分析小学英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
(一)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
汉英民族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基本上是相同的,都采用七分法,即赤、橙、黄、绿、青、蓝、紫。但英汉语基本颜色词在语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green”在汉语中绿色表示新鲜,有活力,充满生命力的意思,但在英语中绿色还可以表示“嫉妒、眼红”之意。英汉中的蓝色,都可以用来指晴朗的天空,辽阔的海洋。但汉语中蓝色的引申意义较少,而英语中蓝色引申义较多。在英语中,蓝色常用来指人“情绪低落、心情不悦、忧愁苦闷”,如“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意思是指经过愉快的周末星期一又要上班上学了,心情很郁闷。这些词汇英汉方面都有彼此不能理解的涵义。这是由于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在视觉和心理上所产生的联想不同而引起的。
(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中,动物词汇数量丰富,且使用频率较高,其内涵与汉语动物词汇虽有不少相同之处。由于民族、历史、文化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dog”在英汉两个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也大不相同。在多数情况下中国人认为狗的形象是卑鄙龌龊,汉语中带“狗”字的成语几乎都是贬义的,“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都是形容人品极不好的方面。在西方传统文化里,狗总是受到善待的,狗是人类的朋友,“lucky dog”就是形容幸运的人、幸运儿。“cat”所包含的意思也是大相径庭。在中国文化里,猫被认为是很可爱的动物,而在西方传说中猫是魔鬼的化身。英国人说“She is a cat”,中国人会理解为这个女人很温顺,但是英国人的原意是“她是个恶毒的女人”。动物词汇作为庞大词汇系统的一部分深刻体现了英汉各自特色的文化面貌和特征。
(三)数字词汇的文化内涵
各民族对数字的喜好与忌讳不同,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由数字组成的词语在两种文化里表现出不同的内涵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以求和谐为美,万物在和谐状态中产生,中国文化便视偶数为美,如:好事成双、六六大顺、十全十美。西方人强调世界对立的冲突,以不和谐为美,便视奇数(13除外)为大吉。如:美国有“111”牌香烟;英国有“555”牌香烟。“13”不吉利的说法源自《圣经》,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而犹太人出卖了耶稣,耶稣于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犹太人,即叛徒,通常被视为第13人。这样,“13”在西方文化里成了禁忌。以至于在西方人看来,不能13人同桌吃饭,请客、开会不能只有13人,举行重大活动避开13号那天,高层建筑、旅馆客房等隐去13号的编号,医院更不设第13号病房和病床。
(四)节日方面词汇的文化内涵
一星期七天的不同名称起源于古代罗马神话,后来被德国人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习俗进行了改造,把其中代表周二至周五的四个神换成了相应的德国人的神。最后这些名称流传到英国。才成为今天的形式,并有了新的含义。英语的星期五是“Friday”,英美人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而耶稣受难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意指“愁眉苦脸”;“Black Friday”。意指“灾难的一天”。而星期日“Sunday”,会使人想到耶稣复活、做礼拜、过节,常常有神圣、欢乐等含义。这样,人们就把最漂亮的衣服说成是“Sunday”或“Sunday best”。
英语国家因为其宗教信仰等原因有着与中国完全不同的节日,而且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特殊的来历,如圣诞节、愚人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等这些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都可以向学生讲述它们的来历。
(五)称呼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对于别人的称呼,已婚女子称“Mrs”,未婚女子用“Miss”,对于男人都是用“Mr”,小学生在不了解一些称谓方面的知识时,会喊老师为“Teacher Zhang”,但是这种称呼是完全不对的,只是纯粹地按照中文的字面意思把它翻译过来,在英语中是没有这种说法,所以老师要告诉学生,称呼老师应该用“Miss Zhang”、“Mrs Zhang”或者“Mr Zhang”。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cousin”一词包括了汉语中的“堂兄(弟),表兄(弟),堂姐(妹),表姐(妹)”。
(六)饮食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中一日三餐的词汇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日常饮食中的主食是“rice”,“noodie”,而英语国家的主食是“bread”。中国人吃饭时用的工具是筷子而西方国家用的是“knife”, “fork”,中国人是用右手拿筷子吃饭,西方国家是习惯左手拿“knife”,右手拿“fork”。不仅饮食文化不同,而且饮食词汇中的寓意也有所不同。如:水果词汇有其特殊寓意,苹果在英语里心肝的意义还可以指棒球。香蕉还可表示鹰钩鼻子和出色的喜剧演员。如“There is a big banana in his face”(他有一个很大的鹰钩鼻子),“a first banana”(一名顶级的喜剧演员)。
三、词汇文化内涵融于小学词汇教学的途径
(一)课内教授
1.随机教授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必刻意地花大量时间给学生讲解关于词汇文化内涵的知识,而是在教授词汇时随机穿插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去了解。如在讲到西红柿时,教师可借机介绍一下。在西方,西红柿还可指漂亮迷人的女士。
2.故事法
英语有些词汇的来源有一段背景故事,或是来源于成语典故或是传说,或是宗教信仰,或是文学名著。电影故事等。这类词汇通过生动的讲故事法,必能使学生在津津有味的文化背景故事情节中深刻领会并掌握他们。
3.情境法
英语国家有很多中国没有的节日,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小活动。例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老师可以把教室布置得有圣诞节的气氛,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关于西方感恩节、复活节的影片,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
4.对比法
英汉词汇内涵有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使学生深刻理解单词的内涵。例如,在学习“white”这个单词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白色在中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汇,但是西方国家认为白色非常的神圣,所以西方国家在结婚时都是穿白色的婚纱。表示新娘纯洁美好。但是在中国特别是以前对于结婚穿白色婚纱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在中国只有丧事才会穿白色的衣服,穿白色是不吉利的表现。
(二)课外教授
词汇文化的学习光靠课堂、教师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文化导入,感受文化差异,最终从思维形态深处建立起跨文化意识。因此,词语文化的学习必须基于对广义文化的学习之上。具体方法有:欣赏英美经典影片、音乐,如一些美国卡通片等等;鼓励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各类文章、报刊、图书时,留心积累英美社会知识,民俗风情;设计恰当的英语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会的基础上,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等有一个广泛的了解,如:可以有计划的定期举行外国文化节的活动,每一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如:澳大利亚嘉年华、英国文化节等等。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涉外语言实践,结合听、说、读、写等技能去学习和了解英美文化知识。才能真正了解深厚的英美词汇文化。
四、结论
小学英语老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词汇文化修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不再仅仅停留在词汇字面意思的讲解上,还要注意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形成音、形、字面意义以及词汇的文化内涵四者相结合的词汇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词汇,并能正确运用词汇进行交际。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世纪人才。
[关键词]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 途径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超越文化而存在,语言受文化的影响,但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因为文化的传播必须借助于语言。而民族文化最明显地表现在其语言的词汇平面上,因为一定的民族文化现象必须由词来表示,因此,语言中的词汇同样与文化密切相关。如果学习者对词汇的文化内涵没有了解或者了解甚少的话。将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掌握词汇。
一、词汇文化的内涵教学的必要性
(一)真正掌握词汇的需求
小学词汇教学一般注重音、形、义三个方面,但“义”仅侧重字面意思,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义”教授相对较少。绝大部分英语词汇与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有关,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没有真正掌握词汇文化内涵,就无法对词汇意义进行正确的判断,无法正确合理地运用词汇,从而影响语言交际。因此,只有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有所掌握,从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去探讨词汇的文化内涵,才可以更好地学习英语词汇。
(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需求
现在英语词汇教学主要还是以反复拼读,死记硬背为主,而小学生对于枯燥的单词记忆效率较低。因而对英语单词逐渐生厌,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将词汇的文化内涵融于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不仅可以使课堂生动有趣,激发小学生对学习英语单词的兴趣,而且也加深学生对单词的理解,这自然就使单词的记忆变得简单,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
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如果不了解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就会在言语上犯严重的错误;有时候把好言当恶语,引起谈话者的一方或双方不快;有时候把嘲讽当称赞,被人暗笑”(邓炎昌,刘润清1989:179-180)。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要将词汇的中西方文化内涵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两国文化不同的地方,在学习单词的基础上,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
二、小学英语词汇文化内涵分析
小学英语中的词汇虽然不多,但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即从颜色词汇、动物词汇、数字词汇、节日词汇、称呼语词汇、饮食词汇等方面分别举例分析小学英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
(一)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
汉英民族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基本上是相同的,都采用七分法,即赤、橙、黄、绿、青、蓝、紫。但英汉语基本颜色词在语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green”在汉语中绿色表示新鲜,有活力,充满生命力的意思,但在英语中绿色还可以表示“嫉妒、眼红”之意。英汉中的蓝色,都可以用来指晴朗的天空,辽阔的海洋。但汉语中蓝色的引申意义较少,而英语中蓝色引申义较多。在英语中,蓝色常用来指人“情绪低落、心情不悦、忧愁苦闷”,如“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意思是指经过愉快的周末星期一又要上班上学了,心情很郁闷。这些词汇英汉方面都有彼此不能理解的涵义。这是由于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在视觉和心理上所产生的联想不同而引起的。
(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中,动物词汇数量丰富,且使用频率较高,其内涵与汉语动物词汇虽有不少相同之处。由于民族、历史、文化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dog”在英汉两个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也大不相同。在多数情况下中国人认为狗的形象是卑鄙龌龊,汉语中带“狗”字的成语几乎都是贬义的,“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都是形容人品极不好的方面。在西方传统文化里,狗总是受到善待的,狗是人类的朋友,“lucky dog”就是形容幸运的人、幸运儿。“cat”所包含的意思也是大相径庭。在中国文化里,猫被认为是很可爱的动物,而在西方传说中猫是魔鬼的化身。英国人说“She is a cat”,中国人会理解为这个女人很温顺,但是英国人的原意是“她是个恶毒的女人”。动物词汇作为庞大词汇系统的一部分深刻体现了英汉各自特色的文化面貌和特征。
(三)数字词汇的文化内涵
各民族对数字的喜好与忌讳不同,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由数字组成的词语在两种文化里表现出不同的内涵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以求和谐为美,万物在和谐状态中产生,中国文化便视偶数为美,如:好事成双、六六大顺、十全十美。西方人强调世界对立的冲突,以不和谐为美,便视奇数(13除外)为大吉。如:美国有“111”牌香烟;英国有“555”牌香烟。“13”不吉利的说法源自《圣经》,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而犹太人出卖了耶稣,耶稣于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犹太人,即叛徒,通常被视为第13人。这样,“13”在西方文化里成了禁忌。以至于在西方人看来,不能13人同桌吃饭,请客、开会不能只有13人,举行重大活动避开13号那天,高层建筑、旅馆客房等隐去13号的编号,医院更不设第13号病房和病床。
(四)节日方面词汇的文化内涵
一星期七天的不同名称起源于古代罗马神话,后来被德国人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习俗进行了改造,把其中代表周二至周五的四个神换成了相应的德国人的神。最后这些名称流传到英国。才成为今天的形式,并有了新的含义。英语的星期五是“Friday”,英美人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而耶稣受难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意指“愁眉苦脸”;“Black Friday”。意指“灾难的一天”。而星期日“Sunday”,会使人想到耶稣复活、做礼拜、过节,常常有神圣、欢乐等含义。这样,人们就把最漂亮的衣服说成是“Sunday”或“Sunday best”。
英语国家因为其宗教信仰等原因有着与中国完全不同的节日,而且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特殊的来历,如圣诞节、愚人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等这些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都可以向学生讲述它们的来历。
(五)称呼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对于别人的称呼,已婚女子称“Mrs”,未婚女子用“Miss”,对于男人都是用“Mr”,小学生在不了解一些称谓方面的知识时,会喊老师为“Teacher Zhang”,但是这种称呼是完全不对的,只是纯粹地按照中文的字面意思把它翻译过来,在英语中是没有这种说法,所以老师要告诉学生,称呼老师应该用“Miss Zhang”、“Mrs Zhang”或者“Mr Zhang”。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cousin”一词包括了汉语中的“堂兄(弟),表兄(弟),堂姐(妹),表姐(妹)”。
(六)饮食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中一日三餐的词汇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日常饮食中的主食是“rice”,“noodie”,而英语国家的主食是“bread”。中国人吃饭时用的工具是筷子而西方国家用的是“knife”, “fork”,中国人是用右手拿筷子吃饭,西方国家是习惯左手拿“knife”,右手拿“fork”。不仅饮食文化不同,而且饮食词汇中的寓意也有所不同。如:水果词汇有其特殊寓意,苹果在英语里心肝的意义还可以指棒球。香蕉还可表示鹰钩鼻子和出色的喜剧演员。如“There is a big banana in his face”(他有一个很大的鹰钩鼻子),“a first banana”(一名顶级的喜剧演员)。
三、词汇文化内涵融于小学词汇教学的途径
(一)课内教授
1.随机教授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必刻意地花大量时间给学生讲解关于词汇文化内涵的知识,而是在教授词汇时随机穿插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去了解。如在讲到西红柿时,教师可借机介绍一下。在西方,西红柿还可指漂亮迷人的女士。
2.故事法
英语有些词汇的来源有一段背景故事,或是来源于成语典故或是传说,或是宗教信仰,或是文学名著。电影故事等。这类词汇通过生动的讲故事法,必能使学生在津津有味的文化背景故事情节中深刻领会并掌握他们。
3.情境法
英语国家有很多中国没有的节日,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小活动。例如,在教“Christmas Day”时,老师可以把教室布置得有圣诞节的气氛,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关于西方感恩节、复活节的影片,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
4.对比法
英汉词汇内涵有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使学生深刻理解单词的内涵。例如,在学习“white”这个单词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白色在中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汇,但是西方国家认为白色非常的神圣,所以西方国家在结婚时都是穿白色的婚纱。表示新娘纯洁美好。但是在中国特别是以前对于结婚穿白色婚纱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在中国只有丧事才会穿白色的衣服,穿白色是不吉利的表现。
(二)课外教授
词汇文化的学习光靠课堂、教师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文化导入,感受文化差异,最终从思维形态深处建立起跨文化意识。因此,词语文化的学习必须基于对广义文化的学习之上。具体方法有:欣赏英美经典影片、音乐,如一些美国卡通片等等;鼓励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各类文章、报刊、图书时,留心积累英美社会知识,民俗风情;设计恰当的英语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会的基础上,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等有一个广泛的了解,如:可以有计划的定期举行外国文化节的活动,每一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如:澳大利亚嘉年华、英国文化节等等。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涉外语言实践,结合听、说、读、写等技能去学习和了解英美文化知识。才能真正了解深厚的英美词汇文化。
四、结论
小学英语老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词汇文化修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不再仅仅停留在词汇字面意思的讲解上,还要注意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形成音、形、字面意义以及词汇的文化内涵四者相结合的词汇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词汇,并能正确运用词汇进行交际。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