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操作性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将我们教师推到了理念与实践冲突交替的前端。
【关键词】教育价值观;教材整合;导学案;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变革正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推开,在这场变革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操作性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将我们教师推到了理念与实践冲突交替的前端。下面是我对课程与几对关系的研究:
1.课程与教育价值观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首先是理念的变革,课程改革触动了教育的根本,开创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考察和反思现代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些都促成了我们对教育本身进行了全新的思考。这些新的教育思想的根本和本质是什么,只有抓住这个根本,厘清纷繁复杂的思想,才能将这些理念与现实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就是要突显学生的主体精神,激发生命活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和独创的品质。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2)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突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在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就必须要树立课堂教学的对话意识。
(3)树立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理念。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其本质是教师与学生这对交互性主体的生存方式的交汇,而要达成师生的共同发展就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4)树立课程资源意识。
确立课程资源的整合意识,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课程理念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作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通过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的平台。
2.课程与教材的关系:
(1)课程的指导大纲叫课程标准,课程就是按照课程标准选取编写的。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韵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
3.课程与教材整合的关系:
在课改理念指导下,大家对“课程”、“教材”等基本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普遍认识到: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课程的唯一依据,不可能承载课程的全部内容;所以要求教师教学中要有对课程资源进行选择、组织、加工、拓展、开发、利用的意识,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整合原则:
(1)教材整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实现“有效教学”为目标。
(2)教材整合要在课标指导下,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检验教师是否能够通过研读课标,在把握学科的基础上来看待教材。
(3)教材整合以课改理念为指引,突出新教材优势。
4.课程与导学案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导学案的编写指南,导学案是课标的具体化,导学案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围绕育人目标而设计导学案,都应该站在课程的高度将筛选出来的核心和重点知识设计成题目,每个题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挂钩,让学生调动所有的情感、意志、智慧去积极地思考、对话、建构、生成。
5.课程与课堂的关系:
《课程的逻辑》中指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新课程改革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帜”,“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实施”、“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也可以这样理解,课堂是课程的活生生的表现形式,教师的课堂设计水平体现了自身的课程理解水平。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明确目标的伟大智力活动,第一特征就是人性张扬,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课堂的第一目标就是育人,让学生去活动体验、去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去生成智慧、感悟成长。
【参考文献】
[1]《课程的逻辑》.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实验初中)
【关键词】教育价值观;教材整合;导学案;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变革正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推开,在这场变革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操作性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将我们教师推到了理念与实践冲突交替的前端。下面是我对课程与几对关系的研究:
1.课程与教育价值观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首先是理念的变革,课程改革触动了教育的根本,开创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考察和反思现代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些都促成了我们对教育本身进行了全新的思考。这些新的教育思想的根本和本质是什么,只有抓住这个根本,厘清纷繁复杂的思想,才能将这些理念与现实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就是要突显学生的主体精神,激发生命活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和独创的品质。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2)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突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在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就必须要树立课堂教学的对话意识。
(3)树立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理念。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其本质是教师与学生这对交互性主体的生存方式的交汇,而要达成师生的共同发展就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4)树立课程资源意识。
确立课程资源的整合意识,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课程理念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作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通过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的平台。
2.课程与教材的关系:
(1)课程的指导大纲叫课程标准,课程就是按照课程标准选取编写的。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韵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
3.课程与教材整合的关系:
在课改理念指导下,大家对“课程”、“教材”等基本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普遍认识到: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课程的唯一依据,不可能承载课程的全部内容;所以要求教师教学中要有对课程资源进行选择、组织、加工、拓展、开发、利用的意识,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整合原则:
(1)教材整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实现“有效教学”为目标。
(2)教材整合要在课标指导下,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检验教师是否能够通过研读课标,在把握学科的基础上来看待教材。
(3)教材整合以课改理念为指引,突出新教材优势。
4.课程与导学案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导学案的编写指南,导学案是课标的具体化,导学案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围绕育人目标而设计导学案,都应该站在课程的高度将筛选出来的核心和重点知识设计成题目,每个题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挂钩,让学生调动所有的情感、意志、智慧去积极地思考、对话、建构、生成。
5.课程与课堂的关系:
《课程的逻辑》中指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新课程改革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帜”,“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实施”、“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也可以这样理解,课堂是课程的活生生的表现形式,教师的课堂设计水平体现了自身的课程理解水平。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明确目标的伟大智力活动,第一特征就是人性张扬,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课堂的第一目标就是育人,让学生去活动体验、去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去生成智慧、感悟成长。
【参考文献】
[1]《课程的逻辑》.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