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召开的“两会”上火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竹水杯,另一個是红苹果。在多数人看来它们再普通不过了,但背后有一段相似而不凡的故事。
先说竹水杯,它成了贵州省赤水村村民脱贫攻坚的工具。“90后”人大代表杨昌芹介绍说,杯子外面有一个竹编套,取材于当地的慈竹,经过20多道手工加工制作而成,编织这样一件产品能收益百元。以前拿锄头的农民如今有了手艺,村里八成人住上了小洋楼,六成人开上了小汽车。老百姓都说,“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
再说红苹果,它在云南省昭通市近80年的种植历史中撑起了一个当红产业。昭通苹果种植从最初的158株果苗到现在的40万亩、产值30亿元,带动了30万群众增收。如今,昭通种苹果、群众做电商,全国都能品尝到甜、脆、红、蜜的果品。郭大进代表举着苹果兴奋地说,“红苹果变成了金苹果”。
的确,脱贫攻坚需要搭建一个“致富媒介”,只有通过源源不断地造血,才能治穷病、拔穷根。事实上,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区位特色、资源禀赋,每个地方的致贫原因也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脱贫之路不能从一个模子里刻画出来。有特色的脱贫才能激活当地资源,也才能让致富的动力十足。
笔者不禁想起一位人大代表讲的“电视扶贫”的故事。一档电视节目邀请一些知名企业家和演员到偏远贫困地区,选取当地优质农产品进行研发和包装,将其打造成商业化产品。例如,一个贫困县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手工面,在被推广后,“一个下午卖出了整整20吨”。可见,借助产品、产业实现脱贫,从来不缺少推介包装的手段,那些有特色、标识性强的资源,很容易通过帮扶方式的再造而被认可。时至今日,脱贫攻坚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若想跨过一道道坎,就应该在“特”上下功夫、在“准”上做文章、在“精”上求突破。
(摘自《人民日报》 3.13 )
先说竹水杯,它成了贵州省赤水村村民脱贫攻坚的工具。“90后”人大代表杨昌芹介绍说,杯子外面有一个竹编套,取材于当地的慈竹,经过20多道手工加工制作而成,编织这样一件产品能收益百元。以前拿锄头的农民如今有了手艺,村里八成人住上了小洋楼,六成人开上了小汽车。老百姓都说,“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
再说红苹果,它在云南省昭通市近80年的种植历史中撑起了一个当红产业。昭通苹果种植从最初的158株果苗到现在的40万亩、产值30亿元,带动了30万群众增收。如今,昭通种苹果、群众做电商,全国都能品尝到甜、脆、红、蜜的果品。郭大进代表举着苹果兴奋地说,“红苹果变成了金苹果”。
的确,脱贫攻坚需要搭建一个“致富媒介”,只有通过源源不断地造血,才能治穷病、拔穷根。事实上,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区位特色、资源禀赋,每个地方的致贫原因也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脱贫之路不能从一个模子里刻画出来。有特色的脱贫才能激活当地资源,也才能让致富的动力十足。
笔者不禁想起一位人大代表讲的“电视扶贫”的故事。一档电视节目邀请一些知名企业家和演员到偏远贫困地区,选取当地优质农产品进行研发和包装,将其打造成商业化产品。例如,一个贫困县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手工面,在被推广后,“一个下午卖出了整整20吨”。可见,借助产品、产业实现脱贫,从来不缺少推介包装的手段,那些有特色、标识性强的资源,很容易通过帮扶方式的再造而被认可。时至今日,脱贫攻坚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若想跨过一道道坎,就应该在“特”上下功夫、在“准”上做文章、在“精”上求突破。
(摘自《人民日报》 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