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凭借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通过教学及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和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语文是基础学科,是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下面笔者仅就几个主要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还望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个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在各门学科中,中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础。
二、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前提。因为如果没有认识的飞跃,是不可能产生教改行动的。而要在认识上产生飞跃,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要搞清楚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1,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根本,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地发展;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的,强调智育第一。
2,从培养对象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成绩好的学生,差生则受歧视,被当成包袱。
3,从教育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让学生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等良好素质;而应试教育只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不考的就不教不学,掌握的知识极其有限,就像陶行知先生所批评的那样,学校只是“备考的储备所”。
4,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强制性的学习,因为它涉及学不学关系到你是穿草鞋还是穿皮鞋的问题。
5,从教育方法看,素质教育强调师生合作、愉快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
6,从学生的负担看,素质教育主张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应试教育则使学生不堪重负:巍巍书山,望而却步;茫茫题海,见之生畏。
7,从教育效果看,素质教育能使大面积的学生合格,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习富有成效,整体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应试教育则置大面积学生于不顾,且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所谓优生有很多也是“跛足人才”,与培养21世纪人才的要义相悖。
只有搞清了这些区别,我们才能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下个世纪所需的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其次要具有五种能力,即自己动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素质教育最终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创造型人才。因为创造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生气勃勃的创造性劳动将是未来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所以,“规范加创造”正是当代人才培养的规格。
三、强化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还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维定势,使基础教育仍陷于难以自拔的误区。
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为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重金、手中权力择校而设。學校在升学率指挥棒的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他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不尽、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即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却存在着欠缺。为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很重要。
四、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弘扬主体精神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只有发挥了主体作用,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我们在确立教学模式时,务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做到像叶圣陶所说的:“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终生受益。”语文教师应毫不犹豫地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挥他们永无休止的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个性品质优秀的教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就要突破固有的程式,树立自己的教学个性,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个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在各门学科中,中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础。
二、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前提。因为如果没有认识的飞跃,是不可能产生教改行动的。而要在认识上产生飞跃,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要搞清楚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1,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根本,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地发展;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的,强调智育第一。
2,从培养对象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成绩好的学生,差生则受歧视,被当成包袱。
3,从教育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让学生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等良好素质;而应试教育只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不考的就不教不学,掌握的知识极其有限,就像陶行知先生所批评的那样,学校只是“备考的储备所”。
4,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强制性的学习,因为它涉及学不学关系到你是穿草鞋还是穿皮鞋的问题。
5,从教育方法看,素质教育强调师生合作、愉快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
6,从学生的负担看,素质教育主张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应试教育则使学生不堪重负:巍巍书山,望而却步;茫茫题海,见之生畏。
7,从教育效果看,素质教育能使大面积的学生合格,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习富有成效,整体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应试教育则置大面积学生于不顾,且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所谓优生有很多也是“跛足人才”,与培养21世纪人才的要义相悖。
只有搞清了这些区别,我们才能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下个世纪所需的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其次要具有五种能力,即自己动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素质教育最终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创造型人才。因为创造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生气勃勃的创造性劳动将是未来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所以,“规范加创造”正是当代人才培养的规格。
三、强化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还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维定势,使基础教育仍陷于难以自拔的误区。
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为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重金、手中权力择校而设。學校在升学率指挥棒的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他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不尽、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即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却存在着欠缺。为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很重要。
四、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弘扬主体精神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只有发挥了主体作用,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我们在确立教学模式时,务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做到像叶圣陶所说的:“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终生受益。”语文教师应毫不犹豫地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挥他们永无休止的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个性品质优秀的教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就要突破固有的程式,树立自己的教学个性,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