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2月2日,中国农历新年刚过,一股强烈的寒流突然席卷欧洲大部分地区,多个国家降下百年难遇的大雪,因严寒而冻死的人数一直在增加。此外,日本和韩国也遭遇了近几年来最寒冷的冬季。日本北部持续数周暴雪引发雪崩并导致交通网络中断,韩国首尔则创下55年来的最低温度。中国国内也有42个地方出现了极端低温天气。
微博上一篇《北半球将进入小冰河期》的文章横空出世,不少人这才“如梦初醒”:原来最近的雪灾只是小打小闹,未来20至30年中北半球气温还将持续降低。
而英国《每日邮报》则称:今年的寒冬显示“小冰期已来临”。部分科学家根据他们对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温度自然周期的分析,推翻了一些已广为接受的气候变暖理论。这些理论宣称,到了2013年夏天,北极圈将完全无冰。然而,根据科罗拉多州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资料,自2007年以来,北极夏天的海冰增加了近106万平方公里,也就是26%,即便是大力倡议防止全球变暖的人士也未反驳这一点。
有种说法是:目前关于全球气候走势的理论就和研究它的学者人数一样多。大范围、长时间段的气候研究真可谓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我们也很难苛责气候学家们的各执一词。毕竟,没人生得比大熊猫或者银杏树的出现还早,也没人能把地球放在实验室里仔细观察解剖。
只是,“小冰河期已来临”听起来可不像“北国之春已来临”那么浪漫。虽然有动画电影《冰河世纪》的可爱宣传,《后天》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的笼罩在2012这个敏感词年的上空。小冰期究竟是怎么回事?它会给我们的生活来怎样的影响?我们真的将要迎来下一个小冰期吗?
何为小冰期?
如果能够拿月光宝盒“穿越”到距今200万年前的地球,我们所见到的景象与《冰河世纪》里面的画面相差无几。那时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上10至15摄氏度,全球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大陆被冰雪覆盖,欧洲的冰盖南缘可达北纬50度附近。也就是说,英国整个儿悲剧了,温哥华一年四季都能开冬奥会,德国最好的白葡萄酒庄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维多利亚女王酒庄再也喝不到“幸福的味道”。
不过当时的大陆上可不像《冰河世纪》里那么热闹,运气好的话理论上可以碰见一两头曼尼那样温柔的猛犸象,或者巨爪地懒,或者刃齿虎,运气再好一点说不定还能看见几头彪悍的熊猫。但最主要的画面,还是一望无际的冰川。
这样的大冰期在地球上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至少出现过3次大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其中,第四纪大冰期与我们现在的年代最近,也最著名。在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前,曾统治地球长达14000万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
小冰期虽然也冠以“冰期”之名,但是和“大冰期”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首先,它既不会直接导致物种的灭绝,也不会带来铺天盖地要命的冰雪。小冰期即便造访地球,也不会给人们带来如大冰期般的灭顶之灾。实际上,小冰期曾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出现过。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定义,“小冰期”一词指的就是1550年到1850年之间全球气温显著偏低的时期,以与之前的中世纪暖期作为比较。
这个时间段对应到中国就是明清时期。而单就中国来讲,像明清时期这样偏寒冷的“小冰期”出现过多次。据竺可桢的研究,在商朝末期和西周初期,中国就处在一个“小冰期”中,到了东周的时候开始转暖。普遍温暖的气候持续到整个秦和西汉王朝。东汉延续了西汉温暖有利的气候,在东汉末期才开始恶化,此后一直到南北朝结束,中国的气候都处在又一个相对较低的状态。隋、唐揭开了又一个温暖期的序幕,南宋末期直到整个元、明、清则是一个长期的寒冷时段。
1550年到1850年之间的小冰期究竟有多冷呢?说出来好像有点微不足道:比上个世纪偏低不到1摄氏度。然而,这种长期稳定的小幅度降温带来的结果还是相当明显的。尤其是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气候敏感的生态脆弱所表现出的环境效应十分突出。
历史上的小冰期
与全球范围内小冰期同步的明清小冰期给中国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据《琼台志》记载,正德元年冬,万州大雪。正德元年是1506年,万州是今天的万宁县,位于海南北部。广州等地也多次有平地积雪数寸乃至尺余的记载。可见即便是1摄氏度的变化也会给物候带来一定的变化。类似的变化还比如1654年和1676年的极度严寒摧毁了江西省的柑橘,1608年至1617年间袁小修的日记中也提到了大量植物的开花期比现在晚几个星期的事实。
寒冷的气候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局的稳定。在竺可桢的研究中,可以近似的归纳出一个规律:王朝的统一和安定往往伴随着温暖期,而寒冷则与王朝分裂相伴随。
明代中叶,北方少数民族频繁入侵,战乱较多,尤其与鞑靼之间杀得更是昏天黑地,其中就有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而1640年至1700年是明清小冰期中最冷的时期,这与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政权的时间也是一致的。1840年,随着小冰期中又一个相对寒冷时期的到来,在捻军发源地的安徽北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农民起义继而爆发。
小冰期对欧洲的影响也是这样。1315年至1360年因气候寒冷,欧洲的许多村庄和可耕地被大量废弃。英国历史学者认为,1455年至1485年的玫瑰战争中气候变化导致粮食匮乏,参展士兵遭受饥饿,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动乱的程度。
下一个小冰期?
网友“小龙哈勃”在著名的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上带头把“小冰期来临”的谣言送进了谣言粉碎机。作为科班出身的天文、气象爱好者,小龙哈勃在文章中直斥传言:“非常不靠谱!”
按照定义,小冰期的重要特征是:长时间、全球范围内气温的显著下降。然而小龙哈勃目前所在的北美大陆却“热乎着呢”。也就是说,这个冬天让没怎么体验过寒冷的欧洲人感受到了凛冽的风雪,而对冬天习以为常的加拿大人却没有看到往常一样的雪景。作为“北半球”重要的组成部分,北美大陆并没有遭受寒流侵袭。
根据权威数据分析,2000至2011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51至198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上涨了0.5至2摄氏度。科罗拉多州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资料虽然显示2007年之后北极最小海冰面积有所增加,但比起1979至2000年的平均值仍然缩小了三分之一左右。可见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还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今年冬天的气候异常现象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报道,今年北半球的气候异常主要表现为气象颠倒,这种情况是北极震荡造成的。北极上空的大气压力会出现两种极端变化,直接影响着北半球出现暖冬或寒冬。如果北极气压高,北半球中纬度气压就低。反之亦然。
北半球的气候与北极震荡存在联系:当北极震荡处于正相位的时候,北美偏暖,欧洲偏冷;反过来则是北美偏冷,欧洲偏暖。今年冬天北极震荡指数超过+2,是1990年以来冬天的最高值,这的确可能是造成气候反常的主要原因。
微博上一篇《北半球将进入小冰河期》的文章横空出世,不少人这才“如梦初醒”:原来最近的雪灾只是小打小闹,未来20至30年中北半球气温还将持续降低。
而英国《每日邮报》则称:今年的寒冬显示“小冰期已来临”。部分科学家根据他们对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温度自然周期的分析,推翻了一些已广为接受的气候变暖理论。这些理论宣称,到了2013年夏天,北极圈将完全无冰。然而,根据科罗拉多州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资料,自2007年以来,北极夏天的海冰增加了近106万平方公里,也就是26%,即便是大力倡议防止全球变暖的人士也未反驳这一点。
有种说法是:目前关于全球气候走势的理论就和研究它的学者人数一样多。大范围、长时间段的气候研究真可谓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我们也很难苛责气候学家们的各执一词。毕竟,没人生得比大熊猫或者银杏树的出现还早,也没人能把地球放在实验室里仔细观察解剖。
只是,“小冰河期已来临”听起来可不像“北国之春已来临”那么浪漫。虽然有动画电影《冰河世纪》的可爱宣传,《后天》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的笼罩在2012这个敏感词年的上空。小冰期究竟是怎么回事?它会给我们的生活来怎样的影响?我们真的将要迎来下一个小冰期吗?
何为小冰期?
如果能够拿月光宝盒“穿越”到距今200万年前的地球,我们所见到的景象与《冰河世纪》里面的画面相差无几。那时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上10至15摄氏度,全球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大陆被冰雪覆盖,欧洲的冰盖南缘可达北纬50度附近。也就是说,英国整个儿悲剧了,温哥华一年四季都能开冬奥会,德国最好的白葡萄酒庄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维多利亚女王酒庄再也喝不到“幸福的味道”。
不过当时的大陆上可不像《冰河世纪》里那么热闹,运气好的话理论上可以碰见一两头曼尼那样温柔的猛犸象,或者巨爪地懒,或者刃齿虎,运气再好一点说不定还能看见几头彪悍的熊猫。但最主要的画面,还是一望无际的冰川。
这样的大冰期在地球上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至少出现过3次大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其中,第四纪大冰期与我们现在的年代最近,也最著名。在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前,曾统治地球长达14000万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
小冰期虽然也冠以“冰期”之名,但是和“大冰期”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首先,它既不会直接导致物种的灭绝,也不会带来铺天盖地要命的冰雪。小冰期即便造访地球,也不会给人们带来如大冰期般的灭顶之灾。实际上,小冰期曾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出现过。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定义,“小冰期”一词指的就是1550年到1850年之间全球气温显著偏低的时期,以与之前的中世纪暖期作为比较。
这个时间段对应到中国就是明清时期。而单就中国来讲,像明清时期这样偏寒冷的“小冰期”出现过多次。据竺可桢的研究,在商朝末期和西周初期,中国就处在一个“小冰期”中,到了东周的时候开始转暖。普遍温暖的气候持续到整个秦和西汉王朝。东汉延续了西汉温暖有利的气候,在东汉末期才开始恶化,此后一直到南北朝结束,中国的气候都处在又一个相对较低的状态。隋、唐揭开了又一个温暖期的序幕,南宋末期直到整个元、明、清则是一个长期的寒冷时段。
1550年到1850年之间的小冰期究竟有多冷呢?说出来好像有点微不足道:比上个世纪偏低不到1摄氏度。然而,这种长期稳定的小幅度降温带来的结果还是相当明显的。尤其是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气候敏感的生态脆弱所表现出的环境效应十分突出。
历史上的小冰期
与全球范围内小冰期同步的明清小冰期给中国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据《琼台志》记载,正德元年冬,万州大雪。正德元年是1506年,万州是今天的万宁县,位于海南北部。广州等地也多次有平地积雪数寸乃至尺余的记载。可见即便是1摄氏度的变化也会给物候带来一定的变化。类似的变化还比如1654年和1676年的极度严寒摧毁了江西省的柑橘,1608年至1617年间袁小修的日记中也提到了大量植物的开花期比现在晚几个星期的事实。
寒冷的气候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局的稳定。在竺可桢的研究中,可以近似的归纳出一个规律:王朝的统一和安定往往伴随着温暖期,而寒冷则与王朝分裂相伴随。
明代中叶,北方少数民族频繁入侵,战乱较多,尤其与鞑靼之间杀得更是昏天黑地,其中就有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而1640年至1700年是明清小冰期中最冷的时期,这与清军南下入关、建立政权的时间也是一致的。1840年,随着小冰期中又一个相对寒冷时期的到来,在捻军发源地的安徽北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农民起义继而爆发。
小冰期对欧洲的影响也是这样。1315年至1360年因气候寒冷,欧洲的许多村庄和可耕地被大量废弃。英国历史学者认为,1455年至1485年的玫瑰战争中气候变化导致粮食匮乏,参展士兵遭受饥饿,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动乱的程度。
下一个小冰期?
网友“小龙哈勃”在著名的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上带头把“小冰期来临”的谣言送进了谣言粉碎机。作为科班出身的天文、气象爱好者,小龙哈勃在文章中直斥传言:“非常不靠谱!”
按照定义,小冰期的重要特征是:长时间、全球范围内气温的显著下降。然而小龙哈勃目前所在的北美大陆却“热乎着呢”。也就是说,这个冬天让没怎么体验过寒冷的欧洲人感受到了凛冽的风雪,而对冬天习以为常的加拿大人却没有看到往常一样的雪景。作为“北半球”重要的组成部分,北美大陆并没有遭受寒流侵袭。
根据权威数据分析,2000至2011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51至198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上涨了0.5至2摄氏度。科罗拉多州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资料虽然显示2007年之后北极最小海冰面积有所增加,但比起1979至2000年的平均值仍然缩小了三分之一左右。可见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还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今年冬天的气候异常现象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报道,今年北半球的气候异常主要表现为气象颠倒,这种情况是北极震荡造成的。北极上空的大气压力会出现两种极端变化,直接影响着北半球出现暖冬或寒冬。如果北极气压高,北半球中纬度气压就低。反之亦然。
北半球的气候与北极震荡存在联系:当北极震荡处于正相位的时候,北美偏暖,欧洲偏冷;反过来则是北美偏冷,欧洲偏暖。今年冬天北极震荡指数超过+2,是1990年以来冬天的最高值,这的确可能是造成气候反常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