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感到“臃肿”的语文课堂急需要“瘦身”。我们要追求一种简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轻装上阵,努力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
课堂教学目标引导着教与学的方向,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关系着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教学目标的简明,就是教师和学生都很清楚这一节课要学会哪些知识,习得哪些技能,可以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师要教学生不懂的,讲学生不会的,练学生最需要练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果一节课目标太多,什么都想抓,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抓住。
我认为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两个因素,其一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年段目标;其二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段目标的达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地长期训练,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简明、适当。简明是指在有限的一堂课时间内,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适当是指教学目标要因课而异,因学生而异,把握好“度”。景美情深的课文以赏读积累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以熟读、复述、内化语言为主;写法上有特点的课文以领悟写法,读写结合为主等。
例如,一位老师执教《大江保卫战》(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设计了非常简明、适当的教学目标,使整堂课的教学扎实而高效。《大江保卫战》一文情节感人,语言朴实,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课文。因此,老师把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赏读课文,品味语言的朴素,感悟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全然不顾的英雄气概。在引导学生赏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提出了具体的读书要求:自由读课文,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对这些语句进行细细品味,做上批注,注意从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汇报交流的环节中,老师抓住“全然不顾”这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在头脑中再现那震撼人心的抗洪场面、那高大无畏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深入理解,在朗读中升华感悟。这样的教学目标既简明,又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读中激趣、启思、燃情,在读中品味、积累、应用,扎扎实实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要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因为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些时候,有的教师面对教学内容,总是认为这里需要讲透,那里需要体会到位,于是,条分缕析、喋喋不休,常常是面面俱到而又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面面不到。因此,教师备课时,需要对整组教材和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读,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体会、感悟、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教师只有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例如,我执教的《最大的麦穗》(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在认真地钻研了教材之后,我决定以苏格拉底的三段话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哲学大师的智慧,去感悟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我以“你从苏格拉底的三段话中读懂了什么”为主线展开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层层深入地体会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话中蕴涵的深刻人生哲理。我还选择了最能表现弟子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第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细读感悟,再现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时的场面。通过这些重点句段的反复品读,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的深入对话,让学生感悟到了弟子们最终两手空空是因为他们总是犹豫不决,不能及时把握住当前的机会,总把希望寄托于今后,存在着好高骛远的心理;让学生感悟到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抓住的才是机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与其寻寻觅觅,一无所获,不如抓住身边的机遇才是实实在在的;让学生感悟到人的追求与理想应该是远大的,但应该踏踏实实地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我的教学从这三段话入手,既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做到了简约而适度,直奔主题,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要简化
教学过程简化,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
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曾经感言:“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而我们过去的教学过程繁琐复杂,教师设置重重障碍,零敲碎打地进行提问,学生疲于应对,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受到强烈冲击,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被挤占了,积累运用的实践更是被边缘化,这应该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过程简约化。
例如,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我觉得他的教学过程就体现了“简约化”。
1.默写四组词语,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并借助默写的词语复述故事。
2.完整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讨论: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同学表演,其他导演。
薛老师的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晰,以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为主线,把复述、朗读、感悟、想象、表演巧妙整合,使学生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收到了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要简便
早在1919年,陶行知就在《新教育》杂志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是最需要的还是“贵在得法”,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把“以读为本”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通过“读”,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体察课文蕴藏的丰富情感;体悟课文蕴含的哲理等。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长相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先是引领学生读通诗词,读出韵味,接着是引导学生围绕“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这个主问题,读懂词意,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并与假如他在故园中的情境进行对比,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最后通过学生的质疑、解疑来实现与词人的心灵对话,明白作者虽爱家,但更爱国,提升了主题。王崧舟老师以“读”贯穿全课教学,环环扣紧,层层递进,将课文的学习一步一步推向高潮,这真是简便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最佳效果!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简约”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语文教学走向高效的前提。我们要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过程,简便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做到真实、朴实、扎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促发展”的教学境界。
作者单位
昆明市高新一小
◇责任编辑:徐桥◇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
课堂教学目标引导着教与学的方向,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关系着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教学目标的简明,就是教师和学生都很清楚这一节课要学会哪些知识,习得哪些技能,可以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师要教学生不懂的,讲学生不会的,练学生最需要练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果一节课目标太多,什么都想抓,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抓住。
我认为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两个因素,其一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年段目标;其二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段目标的达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地长期训练,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简明、适当。简明是指在有限的一堂课时间内,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适当是指教学目标要因课而异,因学生而异,把握好“度”。景美情深的课文以赏读积累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以熟读、复述、内化语言为主;写法上有特点的课文以领悟写法,读写结合为主等。
例如,一位老师执教《大江保卫战》(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设计了非常简明、适当的教学目标,使整堂课的教学扎实而高效。《大江保卫战》一文情节感人,语言朴实,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课文。因此,老师把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赏读课文,品味语言的朴素,感悟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全然不顾的英雄气概。在引导学生赏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提出了具体的读书要求:自由读课文,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对这些语句进行细细品味,做上批注,注意从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汇报交流的环节中,老师抓住“全然不顾”这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在头脑中再现那震撼人心的抗洪场面、那高大无畏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深入理解,在朗读中升华感悟。这样的教学目标既简明,又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读中激趣、启思、燃情,在读中品味、积累、应用,扎扎实实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要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因为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些时候,有的教师面对教学内容,总是认为这里需要讲透,那里需要体会到位,于是,条分缕析、喋喋不休,常常是面面俱到而又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面面不到。因此,教师备课时,需要对整组教材和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读,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体会、感悟、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教师只有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例如,我执教的《最大的麦穗》(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在认真地钻研了教材之后,我决定以苏格拉底的三段话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哲学大师的智慧,去感悟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我以“你从苏格拉底的三段话中读懂了什么”为主线展开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层层深入地体会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话中蕴涵的深刻人生哲理。我还选择了最能表现弟子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第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细读感悟,再现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时的场面。通过这些重点句段的反复品读,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的深入对话,让学生感悟到了弟子们最终两手空空是因为他们总是犹豫不决,不能及时把握住当前的机会,总把希望寄托于今后,存在着好高骛远的心理;让学生感悟到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抓住的才是机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与其寻寻觅觅,一无所获,不如抓住身边的机遇才是实实在在的;让学生感悟到人的追求与理想应该是远大的,但应该踏踏实实地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我的教学从这三段话入手,既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做到了简约而适度,直奔主题,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要简化
教学过程简化,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
从理解到内化,最后学会表达运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曾经感言:“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而我们过去的教学过程繁琐复杂,教师设置重重障碍,零敲碎打地进行提问,学生疲于应对,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受到强烈冲击,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被挤占了,积累运用的实践更是被边缘化,这应该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过程简约化。
例如,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我觉得他的教学过程就体现了“简约化”。
1.默写四组词语,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并借助默写的词语复述故事。
2.完整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讨论: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同学表演,其他导演。
薛老师的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晰,以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为主线,把复述、朗读、感悟、想象、表演巧妙整合,使学生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收到了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要简便
早在1919年,陶行知就在《新教育》杂志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是最需要的还是“贵在得法”,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把“以读为本”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通过“读”,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体察课文蕴藏的丰富情感;体悟课文蕴含的哲理等。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长相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先是引领学生读通诗词,读出韵味,接着是引导学生围绕“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这个主问题,读懂词意,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并与假如他在故园中的情境进行对比,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最后通过学生的质疑、解疑来实现与词人的心灵对话,明白作者虽爱家,但更爱国,提升了主题。王崧舟老师以“读”贯穿全课教学,环环扣紧,层层递进,将课文的学习一步一步推向高潮,这真是简便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最佳效果!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简约”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语文教学走向高效的前提。我们要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过程,简便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做到真实、朴实、扎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促发展”的教学境界。
作者单位
昆明市高新一小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