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是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我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许多特点,本文就思维的开放特征、实践探索特征、学生主体特征、方法教育特征、能力培养特征几方面作一尝试分析,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问题探究;创新思维;创造性品质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在多年的课改实践摸索中,我发现中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呈现以下特征:
一、 思维开放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中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世界最美的坟墓》的课堂上,我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当问到学生读了课文有什么想法时,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①坟墓怎么会用“最美”去形容呢?这个“最美”它究竟是什么含义?②文章从哪几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坟墓的?③文中还写到了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是不是伟人的坟墓都是最美的?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④托尔斯泰的墓为什么是最美的坟墓?学生这些个性纷呈的想法体现了生命的活力和想象的多姿多采!这是思想火花的闪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感到学生是在用大脑思考问题,是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不是我们教师最愿意看到的吗?
二、 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探究性学习的灵魂。实施中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访查、调查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如:在要求学生做作文《一次××的实验》时,让学生课外先做“高空扔蛋”的实验,学生可以想各种方法将蛋“武装”起来,不让其碎掉,“武装”蛋的过程,就是学生实践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和写一写实验的过程及所获得的结论。不管成功与否,学生写作时总是过程清晰,感情流露也真实可信,这都归功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当然,探究教学中学生开拓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实验操作中,还可以有更多的形式展开,比如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公益活动、课本剧表演等等。例如学习完了《往事依依》这课后,我布置学生采访自己的长辈或老师,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的往事,并分析这些人物或辉煌或平庸的原因。使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意识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培养自己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形成探究实践能力。
三、 学生主体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中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例如在教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大醉’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醉是不一样的,欧阳修的醉是乐的外在表现,而苏轼的“大醉”其实是借酒消愁,并不是真的‘欢饮’”。有些教师肯定以为这问题与课堂教学目标毫无关系,有故意打岔之嫌疑不予理睬。但是我认为这样处理不仅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好问的心灵之门也有可能从此而关闭。其实,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正是他们极富探究兴趣的表现,决无搅乱课堂的恶意。这时,教师便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鼓励肯定他的独特见解,并且以这个问题作为课堂新的生长点。我立即抛出新的问题,问:一个人的内心的忧乐究竟取决于那些因素呢?有的说与生活环境有关,有的说与个人遭遇,有的说与性格特征有关,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究,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我们对作者写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了详细的了解:①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41岁,被贬为密州太守。②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屡遭排挤,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③当时与他的弟弟也有六七年不见,内心郁郁不欢。由此得出结论;作者其时的“欢”只是饭桌上应酬时瞬间的欢笑,其内心深处并不真正快乐。同时,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中也认识到苏轼豁达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因此,只有认识到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学生主体特征,才能更好地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提问,才能解疑释疑,既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探究了课文,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 方法教育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或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研究解答;或通过阅读进入作品特定的情境,使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或收集课文内外的多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由此可见,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从作品中探索真理,在生活中体会真理,从而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作点拨提示,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以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重点要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规律——关于语言的、文学的、人文的规律,认识它们的价值。在方法指导上,教师不是自己来讲解,而是善于发现学生中好的做法,适时推广,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说,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育,让学生体验和生成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五、 能力培养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开展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研究某个问题的方案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在完成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践探索能力;在研究某个语文知识与生产、生活、科技的联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综上所述,在语文学科中,我们要营造探究性学习的人文空间,凭借课文开展探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自由地挥洒自己的思想,在探索、发现、体验中积累学习方法,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宜兴市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问题探究;创新思维;创造性品质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在多年的课改实践摸索中,我发现中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呈现以下特征:
一、 思维开放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中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世界最美的坟墓》的课堂上,我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当问到学生读了课文有什么想法时,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①坟墓怎么会用“最美”去形容呢?这个“最美”它究竟是什么含义?②文章从哪几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坟墓的?③文中还写到了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是不是伟人的坟墓都是最美的?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④托尔斯泰的墓为什么是最美的坟墓?学生这些个性纷呈的想法体现了生命的活力和想象的多姿多采!这是思想火花的闪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感到学生是在用大脑思考问题,是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不是我们教师最愿意看到的吗?
二、 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探究性学习的灵魂。实施中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访查、调查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如:在要求学生做作文《一次××的实验》时,让学生课外先做“高空扔蛋”的实验,学生可以想各种方法将蛋“武装”起来,不让其碎掉,“武装”蛋的过程,就是学生实践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和写一写实验的过程及所获得的结论。不管成功与否,学生写作时总是过程清晰,感情流露也真实可信,这都归功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当然,探究教学中学生开拓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实验操作中,还可以有更多的形式展开,比如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公益活动、课本剧表演等等。例如学习完了《往事依依》这课后,我布置学生采访自己的长辈或老师,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的往事,并分析这些人物或辉煌或平庸的原因。使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意识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培养自己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形成探究实践能力。
三、 学生主体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中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例如在教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大醉’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醉是不一样的,欧阳修的醉是乐的外在表现,而苏轼的“大醉”其实是借酒消愁,并不是真的‘欢饮’”。有些教师肯定以为这问题与课堂教学目标毫无关系,有故意打岔之嫌疑不予理睬。但是我认为这样处理不仅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好问的心灵之门也有可能从此而关闭。其实,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正是他们极富探究兴趣的表现,决无搅乱课堂的恶意。这时,教师便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鼓励肯定他的独特见解,并且以这个问题作为课堂新的生长点。我立即抛出新的问题,问:一个人的内心的忧乐究竟取决于那些因素呢?有的说与生活环境有关,有的说与个人遭遇,有的说与性格特征有关,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究,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我们对作者写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了详细的了解:①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41岁,被贬为密州太守。②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屡遭排挤,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③当时与他的弟弟也有六七年不见,内心郁郁不欢。由此得出结论;作者其时的“欢”只是饭桌上应酬时瞬间的欢笑,其内心深处并不真正快乐。同时,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中也认识到苏轼豁达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因此,只有认识到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学生主体特征,才能更好地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提问,才能解疑释疑,既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探究了课文,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 方法教育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或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研究解答;或通过阅读进入作品特定的情境,使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或收集课文内外的多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由此可见,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从作品中探索真理,在生活中体会真理,从而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作点拨提示,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以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重点要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规律——关于语言的、文学的、人文的规律,认识它们的价值。在方法指导上,教师不是自己来讲解,而是善于发现学生中好的做法,适时推广,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说,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育,让学生体验和生成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五、 能力培养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开展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研究某个问题的方案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在完成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践探索能力;在研究某个语文知识与生产、生活、科技的联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综上所述,在语文学科中,我们要营造探究性学习的人文空间,凭借课文开展探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自由地挥洒自己的思想,在探索、发现、体验中积累学习方法,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宜兴市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