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体验式教学实践探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bornfd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验,即通过感官来感知,“是主体对所经历事件或生活的一种体认与感悟,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结晶”。如果我们把体验融入到品德课堂教学中去,把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那么课堂教学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笔者所执教的《不说话的朋友》的教学片段来具体阐述。
  关键词 体验 品德 教学片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0.058
  Experience Teaching Practice of "Morality and Society" Course
  ——Case study of “Silent Friends”
  SHEN Chunxia
  (Nanjing Xudaojie Primary School,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Experience, that is, perceiving through the senses, “ it is a perception and perception of a subject, an event, or a life. It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If we integrate the experience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change the boring knowledge teaching into the natural and lively life experience, the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ill inevitably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the "Silent friends" teaching fragments to elaborate.
  Keywords experience; Moral character; Teaching fragment
  1 案例題旨
  《不说话的“朋友”》是《品德与社会》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他人”中的第三课。课标明确规定:让学生体验公共设施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好处。把“爱护公物,人人有责”深入每个学生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自觉爱护公共设施。本课的教学主题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意识,自觉爱护公共设施,正是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
  2 案例背景
  所谓不说话的“朋友”,就是指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公用设施,如垃圾桶、信箱、健身器材等等,他们在为我们提供便利与服务的同时却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小学生对公用设施的来源、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的关系认识是不到位的,没有思考过破坏公用设施会给自己、他人带来不便,缺乏一定的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灵真正有所触动,行为有所改变呢?这就是我们开展这次活动的最终目的。杜甫也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那么,怎样才能不露痕迹地让学生知道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用设施呢?
  3 案例实录
  3.1 由长椅想到的
  师: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我们的朋友——小区里一把椅子却在那儿伤心地哭了(动画:情感体验哭泣)这把椅子为什么哭了?
  生1:因为它疼,你们看:他的脸上、背上、脚上都是伤,不哭才怪呢!
  师:你真会感受,我们有一点点弄伤了,就觉得很疼,还会哇哇大哭呢,何况这把椅子上有那么多处伤。
  生2:是有人用小刀在他身上乱刻乱画,还坐在他身上乱摇乱晃。
  师:真能干,你还知道他是怎么样受伤的。
  生3:老师,我用个词归纳一下,是遍体鳞伤,难怪他哭得这么伤心。
  师: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公用设施遍体鳞伤,课前,我们做了一回小小调查员,分组对我们周围的公用设施进行了调查,写了调查报告,有的组还用照相机拍下来了,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学生一组一组把调查到的资料读给大家听,还拿出了一张张公用设施受到破坏的照片,学生看后大为震撼。
  3.2 假如没有了他们
  师:大家踊跃发言,替这些受伤害的“朋友”们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他们默默地奉献着一切,换来的却是伤害,它们怎么能不伤心,不生气呢?这不,前两天我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谁来读一读?
  “亲爱的人类:
  你们每天享受着我们为你们提供的各种便利和服务,非但不感谢我们,还肆意妄为地破坏我们,所以我们决定罢工。
  全体公用设施”
  我们一起讨论:假如它们真的罢工了,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
  (出示:假如学校里的桌椅罢工了—— 夜晚的路灯、垃圾桶、马路上的盲道、河堤……)
  生:假如学校里的桌椅罢工了,那我们上课只能站着上了,书包、书、铅笔盒都没地方放了,也不能写字了。
  师:假如我们现在就没有课桌椅,请同学们站起来写一写自己的姓名。(同学们在没有课桌椅的帮助下写自己的姓名,怨声载道。)
  师:你们感受如何,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原来写一个名字很快的,可今天写起来非常慢,而且写得不漂亮。
  生2:我也是这样,今天是只写一个名字就这么麻烦,那要写那么多作业可怎么办呀?   生3:看来,我们的学习是离不开课桌椅的。
  师:说得很对,看来平常不太被我们重视的课桌椅,原来有这么大的作用。
  生:假如夜晚的路灯罢工了,那晚上的小区将是黑漆漆一片,上夜班回来的叔叔阿姨都看不清回家的路了。
  师:杨老师住的小区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由于小区里的几盏路灯不亮了,杨老师的妈妈晚上回家看不清路,摔了一跤,手严重骨折。现在杨老师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家里,还要送女儿上学,忙得不可开交。你们小区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事呢?
  (生举例路灯不亮给大家带来的麻烦)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不说话的“朋友”)
  4 案例分析
  体验,让学生从自己的内心需要出发,从生活中得到经验,活跃自己的各种感官,凭借自己的直觉身临其境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切身体会。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同时还可以和他人分享与交流,促成灵活成功的运用。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意思就是一切知识都需要通过感官来获取,学习过程中涉及的感官越多,获得的知识就越多,印象就越深刻。
  品德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事例,但学生获得的是理性认识。但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不能只依靠靠书上简单的案例来解决生活中复杂多变的问题。所以还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经验。使学生更加贴近生活,排除枯燥无味的说教,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4.1 创设情境,唤起体验
  品德教学应当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致,逐渐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所以在教学之时我们要营造一种教学意境,诱发学生知觉表象的觉醒,使学生充满兴致地去体验。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激发,可以采用精心设计的导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讲一个绘声绘色的小故事;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放一段悦耳美妙的音乐;为了激发学生的图景思维,可以创设唯美的或感人的画面等。课件上可设计一个无奈叹息的椅子,把学生们引入此情境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倾心听到“朋友”的内心声音。教学中,教师的亲身經历也能激起学生无限的暇想,这样的情境下产生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
  4.2 调查实践,做中体验
  为了加强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一些社会经历是具有特别意义的教学资源。但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学生们简单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经历,我们教学的意义是要把学生真正引导到生活中,灵活运用生活经历来教导学生。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现实生活,呈现生活经历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现实生活加以深刻反思,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体会生活的经验和智慧,以达到更有效的学习,使个体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作为基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课前,笔者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收集公用设施被破坏的现象,写了一份调查报告,还拍下了一张张真实的照片。学生在调查活动中,了解了自己身边的公用设施也受到了破坏,使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当学生在课堂上呈现一份份报告,一张张照片时,道德认识有所提高。
  4.3 让学生自主体验、感悟
  新课标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够自主、能动地规划自己的发展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体现。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发现他们之前没有注意过的生活现象,不过这种发现并不完全是完整意义上的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此时,教育者要因势利导,“如果我们周围的公用设施罢工了,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时,活动的教育意义也才真正体现出来。
  4.4 实践体验,延伸感悟
  积极开展实践,能丰富体验,延伸感悟。通过上述的交流讨论后,学生都会说:公用设施罢工,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麻烦。但因为很多学生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事,所以这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就更不用说形成自觉行为了。所以,笔者就利用现场资源——学生的课桌椅,通过让学生在没有课桌椅的帮助下写自己的姓名,让他们感觉到很困难,在困难中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我们的学习是离不开课桌椅的,我们应该爱护它们。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要把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和情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而形成道德信念,使学生从内心产生自觉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体验是内化的前提,可以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品德课中,只有引起学生的自主体验,才能促进品德的真正内化。
  体验是对感受、认知和经验的升华。它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亲身经历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可使人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最真实的内心感受,深刻的体验能伴随人的一生,使人刻骨铭心。它来源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
其他文献
摘 要 发挥文化传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如何让学生认同并接受传统文化,是推进“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的关键。  关键词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中华文化 文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
期刊
摘 要 生产实习是高校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本文以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实习基地为例,分析了当前生产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实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机械专业 生产实习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2.026  
期刊
摘 要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已经近十年了,全国中小学校纷纷响应这一号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本研究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我国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基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丁兰实验学校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并提出了拟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够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丁兰实验
期刊
摘 要 自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全面普及及不断发展以来,越来越多的的学生以及社会不再仅仅满足于受教育,而是将目光和要求集中于课堂效果更好,课堂效率更高,课堂吸收更强的高层次教育水平。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人们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本文通过对温州商学院现存评教体系指标的分析与思考,结合学生需求,对其提出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学质量 评价 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现有的几种阅读推广模式的优缺点,从而以4个特点为基础阐述了某馆正在实证研究的服务模式创新,并举例加予简要说明,以期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图书馆 阅读推广 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2.08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
期刊
摘 要 高校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影响其整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在对凯里学院2017级新生人际交往适应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文化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建设学校多元文化课程、统筹学校场域内城乡文化的发展、重视学校文化护理的理念、加强有效的跨文化训练、鼓励新生主动参与交往等。  关键词 高校新生 人际交往 文化适应困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
期刊
摘 要 与围绕语言点和语法知识进行讲解的传统教学法相比,语篇教学法更注重让学生从全局上去理解和把握文章,更注重意义的构建。因此,本文将以True Height一文为例来探讨语篇教学法在高职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旨在启发更多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此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篇教学 高职 英语精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
期刊
摘 要 文章通过对社区教育与开放教育内涵的分析及相关文件的解读,指出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社区教育的师资团队存在不够稳定、结构单一、力量单薄且缺少专门的培训等缺陷,文章以台州社区大学为例,通过对电大开放教育各项优势的分析,提出电大参与社区教育对解决社区教育师资团队问题的可行性。  关键词 社区教育 开放教育 师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
期刊
摘 要 众所周知,在学习日语的人群中,年轻人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例,不仅是教科书内容,不断发展着的日语青年用语也备受关注。青年用语归根到底其实是受这个社会,狭隘地说更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而成长起来的一种语言表现。因此,通过对于青年用语的认知,应该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今的日本社会状况。本论文通过对日本青年作家青山七惠的名作——《一个人的好天气》中出现的青年用语,特别是人称代词、终助词和感叹词的调查
期刊
摘 要 通过访谈了解到琼台师范学院慕课建设中存在设备和人员不足,学校相关领导对慕课建设不够重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等问题,提出增加投入,组建教学和网络维护队伍,学校加强相关领导在慕课建设方面的监督,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等建议。  关键词 琼台师范学院 慕课建设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1.013  Pro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