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当下我们身在一个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让世界结网,带来了两方面的效果:一是加速了资源配置,大大提升了各个产业的交易效率和生产效率;二是让商业世界“牵一发动全身”,每个企业都越来越容易受到外界冲击,一个并不起眼的事件很容易放大为“大灾难”“黑天鹅”和“灰犀牛”层出不穷。
现实是,我们尽管在享受结网的红利,也承受了结网的风险。各位不妨回顾一下近几年来的各类黑天鹅或灰犀牛事件,从某些行业的政策性抽贷到最严格环保政策,从中美贸易战到现在的新冠疫情……每一个的量级都不低,哪一个都可能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前几次事件可能冲击的是局部,在冲击中死掉的企业毕竟是少数,大量企业尚未意识到自己如此脆弱。而这次的新冠疫情,则是用“一刀切”的残酷方式,给企业敲响了一个大大警钟——我们都可能是命运之手的“弃子”。
面对这个“超级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究竟应该将脆弱的企业引向何方呢?换句话说,如何才能让企业“反脆弱”呢?
疫情带来的几个深刻教训
武汉封城的前两天,我还在三亚参加一个客户企业的年会,大家还在谈笑风生,畅想来年大干一场。而转眼之间,全国就如临大敌,所有企业家都在做“最坏的打算”。企业家们的紧张是有道理的,他们已经在看不见的硝烟中嗅到了企业死亡的几种可能。
一是“被吓死”。
疫情袭来,人人都想自保,这个可以理解,但作为组织里的成员,你的行为很有可能带来连锁反应,你就有一份责任。有的企业,员工还没乱,高管首先就乱了,既不能与公司同甘共苦,例如:主动降薪,也不能带队冒死冲锋,例如:带队上一线。
你们想想,这个时期高管的这些动作会带来什么影响?他们可是企业信心的基石呀!
二是“被憋死”。
有的企业有产能,有市场,但却不敢开张或不能开张。道理很简单,你能把产品做出来,但客户得买呀,如果解决不了安全问题,交易就不可能发生,甚至政府也会强行要求你关门。
有的企业到了这个时候才来临时抱佛脚,开始把业务搬到线上,连抖音、快手、小红书的流量特征都分不出来,这种上线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是“被饿死”。
大量企业的现金流储备不足,而疫情导致没有收入,只有支出,企业就可能只有2-3个月的寿命,这是最现实的问题。好多企业不得不重新设计现金流,砍成本、砍费用、争取银行贷款、争取融资、争取政府补贴、合理避税、裁员、降薪、放无薪假、工资延迟支付……
所有的办法都想了一遍,往往也只是杯水车薪。成本、费用能砍下来早砍了;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是那么容易落地的吗?投资人又真的会雪中送炭吗?有些政策还引发了员工的对抗情绪,这也可以理解,员工身背房贷车贷,在大部分员工眼中,老板家底厚,都应该兜底。如此一来,现金流的紧张就很难解决。
乐观的企业家们不会想到这一天,直到疫情袭来他们也只会埋怨时运不济,政府不救。但我提出另一种可能——也许,组织设计的天然bug才是企业覆灭的根本原因。
这几种“脆弱”,会致企业于死地
其实,上述几种死法背后,都是企业自身的“脆弱”。这些“脆弱”其实一直存在,只不过,我们一直将其视为合理,一直也没有一场疫情来让我们清醒罢了。
首先,组织架构过于刚性。
当下,大量企业采用的组织模式都是科层制(Hierarchy),或者称金字塔组织。这类组织模式有明确的横向分工和纵向授权,各类职能各司其职,权力集中在顶层……说句比较血淋淋的话,这类组织里,大量员工表面上是听领导的,实际上是在用形式上的KPI交差,打的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其次,激励机制不够灵活。
这是让我最觉得荒谬的地方,不少企业已经发展得比较大了,有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营收规模,但它们的薪酬还是发不清楚。有的企业连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都分不开,有的企业绩效工资和奖金是混在一起的……老板却完全不在意,他们的眼中没有薪酬分单元的概念。他们也从来不愿意与HR们讨论薪酬单元,在他们的眼中,这都是技术细节,不值得他们关注。
再平庸的、没有产出的员工,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向老板索要所谓“全额工资”。想来,这不是人力资源体系的基本功不够,自己给自己挖的坑吗?这背后的原罪又属于谁呢?
再次,价值理念背道而驰。
价值理念就是使命、愿景、价值观,是组织的一种底层逻辑。一个基业长青的组织,必然有特别鲜明和有感染力的价值理念,这会让组织成员们的奋斗充满意义感,让他们即使在物质比较贫瘠或前途不太明朗的时候,依然充满希望、坚定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的价值理念应该是可以“反脆弱”的,但是,我们的大多企业真的具备这种文化优势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99%的老板都喜欢考核价值观,但有意思的是,他们在塑造企业文化时,却特别freestyle,把一些高大上的词汇堆砌在一起,加上自己一些个人风格化的表达。最终的结果,就是价值理念这个词被“贱化”了,变成了一种狭隘的“忠诚”标准,整个组织变成了团伙,失去了灵魂。
事实上,在一个组织里,使命、愿景、价值观是老板发起、高层响应、全员认同的契约。大量的企业口号喊得震天响,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就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脆弱”。
最后,战略内核随波逐流。
在我的定义中,“战略内核”有两个部分:一是明确企业的核心客群(核心流量),二是明确企业的核心能力,这是组织的另一种底层逻辑。事实上,只要是基于核心客群的深度需求,提供基于核心能力的解決方案,任何的对手都很难进入你的赛道,企业总有自己的“利基市场”。 明确战略内核的意义在于,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必须把资源投入到战略内核的建立和维护上,甚至做持续的“饱和攻击”,才有持续的发展。如果战略内核不清晰,企业就会在非战略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导致“撒胡椒面”一样的布局。这在平时都已经是浪费,在疫情期间,资源紧缺就更是如此了。
没有明确战略内核的企业还特别容易被“带节奏”。疫情一来,一点风吹草动也能让企业过度反应,技术动作全部变形,慌张之下四面出击,最后只能两手空空。其实,这种没有定力的慌乱是最危险的,可能导致上述几个方面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有可能是组织最大的“脆弱”。
什么样的组织才能“反脆弱”?
当下的疫情已经极大程度挑战了企业的几种脆弱,我们不妨将新冠疫情作为一种最严苛的试金石,尝试构想一种这样极端条件下依然能够存在的组织模式。
这样的组织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组织结构要足够精简。
赤壁之战中,曹操因为北方士兵不习惯水战,为了稳定战船,将其全部用铁索固定在了一起。但这却招致了东吴的火攻,最后伤亡惨重。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真正能够对抗风险的结构,一定是能分能合的。
能分,代表遭遇风险的时候能尽快散开,各自寻找出路;能合,代表在有了目标之后能够迅速协同,形成合力。当疫情袭来,企业拖着笨重的组织躯体,不仅没有灵活性,还要为庞大的无效单元买单,更要应付那些打着小算盘的藩王,最后的结果自然就是全军覆没。
不得不说,要实现上述的效果,企业必须坚决地走向“三化”——在线化、网络化、智能化。说白了,就是要企业上“云”,把自己变成一个“云组织”。
所谓“在线化”,是要让企业能够活在线上。这不仅仅是要让业务上线,而是要让管理上线。事实上,业务不能对接线上,很大程度是因为组织管理无法对接线上。如果组织管理是线下的,即使对接了线上业务,也是两层皮,缺乏效率。
所谓“网络化”,是要通过线上的广阔空间,连接更多的合作者,形成一张庞大的共生网络,企业要做到“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一定要记住,更多的合作者,才有更大的红利空间。
所谓“智能化”,就是当这张共生网络一旦在线上跑起来以后,就会有大量的数据交互和沉淀,而基于数据和算力,就可以用算法来挖掘红利空间。考虑数据的堆积、算力的进化、算法的迭代可以发现更多的机会,这种正反馈循环会让组织甚至生态越来越茁壮。
二是激励机制要分层有序。
企业应该做好两件事:
一方面是尽量划小经营单元,这非常有难度,绝不是阿米巴那种强行核算每个部门经营收益的方式,因为那会导致核算不公平。
现实中,前台的部门需要核算经营损益;业务中台部门需要核算经营效能;后台部门只能模拟出贡献。而企业经营的整体结果,要以精确的方式还原到上述前中后台每个部分的贡献中去,这本身就需要精巧的设计。
另一方面是在经营单元的范畴内灵活地运用分红(Partners-
hip)、外包(outsourcing)、固薪(employ)三种关系来设计对于员工的混合激励机制。这种混合激励机制的好处在于,不仅通过固薪保障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依附关系,同时又通过外包明确了交付关系,进一步还通过分红放大了他们收益的可能,让他们真正变成事业的主人。
一旦做到了上面这两点,员工们就不再会仅仅盯着自己的KPI去完成任务,而是会紧紧盯着自己的用户,关注创造的经营价值。企业就不是养着一群拿固薪的员工,而是聚集了一群拿分红的合伙人。一旦发生此类事件,企业的刚性支付可以降到最少,黑天鹅事件形成的风险就可以被极大程度对冲掉。不仅是人工成本,这群人也会在成本费用上主动紧衣缩食,最大可能保障企业的生存,这样的组织才能不“脆弱”。
三是价值理念要棱角分明。
一方面,是文化塑造的方式要犀利。企业文化里,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晰明确,要不断强化。老板基于美好的愿望让企业文化提倡“十项全能”是常有的现象,但在持续的发展中,企业必须越来越清楚自己要什么。
另一方面,是文化塑造的方向要正确。有的老板喜欢塑造家文化,这很好理解,这样可以让管理最简单化。潜台词是,你别想多了,你不用带脑子,跟着大哥有饭吃,大哥不会亏待你,说文雅一点,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白首相依。但这样的问题是,你作为老板做了一个不可撤销的承诺——你要为员工无限兜底。管几十人、几百人可以这样说,管几千人、几万人就不能这么说了。
企业要反脆弱,最理想的文化底层绝对不是那种封闭威权的家文化,而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的“平台+创客”文化。
四是将资金布局在自己的战略内核上。
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价值理念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但为企业的发展设置基调的还是战略内核。如果企业的战略内核能够在黑天鹅事件中安然无恙,那么,无论当时的损失有多大,事件之后也能迅速恢复,甚至越来越强。
一方面是核心客群。企业首先要问问自己,疫情这类事件会不会让自己的客户不再需要你?
另一方面是核心能力。即使不能开展业务,但核心能力会不会退化?所谓核心能力,一定是相对竞争对手来说独树一帜的,而且还要能够持续进化,甚至即使有疫情这樣的极端条件,也能持续进化。所以,这依然需要在线上建设能力。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