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方言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i1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发源于乡村,与方言关系密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保护方言入手。烟台各地方言是烟台乡村文化生态的核心要素,是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土壤,还是烟台语言文学类非遗的原始载体。烟台乡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文化生态正在消解、人才断层化、个性淡化等问题。将保护方言与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相融合,改善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提升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坚持创新,构建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
   关键词: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方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乡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和发展的原始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在乡村。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興、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保护方言,涵养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头活水,是以文化振兴促进烟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
   一.烟台方言与烟台乡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1.烟台各地方言是烟台乡村文化生态的核心要素。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将繁荣乡村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列为乡村振兴的基本任务。各地区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是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文化生活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中国各个地区的方言都蕴藏着当地人独特的文化智慧,烟台各地方言正是烟台祖祖辈辈文化生活的活化石,它记录着一代代烟台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烟台各地方言是烟台乡村文化生态的核心要素。
   2.烟台各地方言是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土壤。
   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烟台地区土生土长的文化形态,它成长于烟台方言浸润着的日常生活中。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动因和载体,是思维成果的贮存所。烟台各地方言就是烟台人的思维方式。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烟台人的思维成果,它贮存在烟台各地方言中。烟台各地方言是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土壤。以烟台各地方言为依托的烟台文化繁荣昌盛,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永续传承。
   3.烟台各地方言是烟台语言文学类非遗的原始载体。
   语言文学类非遗主要包括民间故事、地方戏曲、民歌等。非遗名录的第一项就是民间文学,指的就是民间故事、传说。烟台各地民间故事、传说是世世代代口耳相传、集体创作的成果,以地地道道的方言讲述着当地的民俗风情、人文历史。用方言讲述的民间故事、传说原汁原味,以方言为载体传承的民间文化地道正宗。烟台各种地方戏以烟台各地方言为演唱的基础语言。方言是构成地方曲种个性的基石,是地方戏曲的灵魂。方言语音、词汇都增添了地方戏曲独特的表现力,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激发观众的共鸣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烟台各地民歌以纯天然的方言表达着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当地方言入韵,增强了唱词的韵律美,使唱词与音乐完美结合,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民歌的唱腔与当地方言的字调大体相顺,字正腔圆,情真意切。如果按照普通话的调值去唱,与音乐完全无法协调,大大影响了民歌表情达意的效果。只有用当地方言演唱,以当地方言欣赏,才能细品其悠长韵味。富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凸显了民歌的地域色彩,使表情达意更加细腻生动。烟台各地民歌中使用了非常多儿尾词,唱起来委婉曲折,听来别有一番韵味。有名词带儿尾、动词带儿尾等形式,很多都是普通话中所没有的。如果不能准确理解这些方言词语,就无法真正体悟歌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传达的情感,也就无法真正领略民歌的风采。
   二.烟台乡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困境
   乡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和根据地。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的发展和传承状况有所改善,但仍面临着诸多困境。
   1.传承的文化生态正在消解的问题。
   外来文化的冲击、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烟台很多村庄快速消失、乡村很多传统的劳作方式已经消退、不少传统节日习俗日渐淡化,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都在悄悄地改变。这一些列变化导致村民逐渐丧失文化自信,对乡村价值、乡村文化缺乏认同。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美誉度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用空间、展示空间、演出空间越来越狭窄。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正在消解。文化生态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状况和环境,是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生活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文化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将不可重建。
   2.传承人才断层化的问题。
   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在不断消解,受众面不断缩小,且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父子承袭、师徒传授等比较单一的形式进行传承,传承面积狭窄,传承人数量少,因而非遗传承人才队伍难以壮大,甚至还可能流失。而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健康状况堪忧。从而导致了非遗传承的人才断层化问题。如果没有新生力量补充到非遗的传承队伍里来,现有的力量将逐渐衰减、直至消失。
   3.传承过程中个性淡化的问题。
   受全国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自觉地向其学习、靠拢,以致于自身的一些鲜明的特色不突出了,渐渐丢掉了,出现了个性淡化的问题。以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为了扩大影响力和受众面,有的地方戏曲、民歌努力向普通话靠拢。但由于大多数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当地方言为演唱语言,以当地方言的调值、节奏与唱腔进行配合、押韵,所以强行改用普通话可能出现很多问题。例如不押韵、以普通话声母韵母配方言声调不伦不类、失去地域风格等。    三.以方言保護之源头活水让烟台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
   1.保护方言与乡村文化振兴相融合,改善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
   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对于方言区的人来讲,方言就是他们的语言。方言里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将保护方言与乡村文化振兴相融合,通过乡音传承计划,重塑乡村文化自信,提升乡村文化认同,使烙印着烟台乡村祖祖辈辈的生命样态、生产方式、生活风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村民的日常生活,构建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良好文化生态。
   2.保护方言与乡村人才振兴相结合,提振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
   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烟台地域文化,反映烟台地方风俗民情,因此必然与烟台方言息息相关。懂方言才能真正懂非遗。将保护方言与乡村人才振兴相结合,提高普通民众对方言的认知,转变年轻人对方言的态度,培养既懂方言又懂非遗的专业人才,积累既懂方言又懂非遗的受众群体,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健康持续地传承下去。
   3.保护方言,在继承传统下坚持创新,保留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
   对于以方言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戏曲、曲艺、民歌等,应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在题材上、内容上与新时代、新生活相结合,但地道的本土的韵和调不能丢,方言中极富表现力的表达方式不能丢,以保留其独特韵味。
   保护方言和非遗都应从乡村做起。乡村是方言的根据地,也是最后的据点。乡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也是扎根最深的地方。保护方言,涵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传承的源头活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参考文献
   [1]钱曾怡,张树铮,罗福腾.山东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1.
   [2]俞祖华.璀璨明珠——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3]邢向东.论方言调查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价值[J].安康学院学报,2013(5):1-6.
   [4]庄初升.濒危汉语方言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方言,2017(2):247-255.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度烟台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9-YTSK-207)、2019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文艺创作中的方言艺术及其文化传承研究”(QN2019061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闫文静,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中文与法律系讲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汉语方言、中国文化;姜岚,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中文信息处理等)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当前我国社会各项事业都处于改革攻坚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教育事业改革的过程之中,加强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文章探讨的内容所在。本文以新时代下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为分析对象,首先介绍了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概况,接着阐述了在学习共同体导向之下的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的特点。最后论述的在学习共同体导向之下乡村初中语文教
基于翻转式微课教学实践,本研究报告了校本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情况.结合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本文通过讨论适合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模式,探究翻转课堂式微课教学的应用效果,
在《论语·颜渊》中,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句话.对于其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也是意见不一.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对君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