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犯难:是让学生作文追求“有意思”,还是主张“有意义”?“有意义”的作文要求学生平中见奇,小中见大,把作文当作与自己精神世界对话的过程;“有意思”的作文也许天马行空,但体现了“我手写我心”,更符合其天性。“有意思”和“有意义”这两个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能不能兼顾呢?如果让儿童文学作家来回答这个问题?他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吧!
梅子涵,一个专门为儿童写故事的作家,一个写出来的故事让读者忍俊不禁的“老顽童”。为孩子,为家长,为老师,为许许多多儿童文学爱好者,他不知疲惫地忙碌着——讲述阅读,讲述故事,讲述文学的美妙和绚丽……
如果让他来教孩子写作文,他是提倡有意思,还是主张有意义呢?姑且不去追究梅子涵的答案是什么,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我们或许能得到一点启发。
一次笔者带学生去参加梅子涵的读书签售会,孩子们高举着小手,激动地问着稀奇古怪的问题。梅子涵静静地听着,习惯性地将头微微仰起,然后和颜悦色地回答。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梅子涵对孩子们说:“孩子们,童年时你们要多阅读一些属于自己的文学书。在你的脑海里‘种植童话’,把非常奇异的想象、非常美妙的心愿、非常善意的爱惜搁入脑海里。”
如果说童年多阅读一些属于自己的书籍就是种植“童话”,那么童年多写一些属于自己的“鸟兽虫鱼”是不是可以算是种植“有意思”?或许有人要质疑:孩子看来“有意思”的东西大多是漫无边际的想象,想象又是每个孩子的本能,哪还需要“种植”?
其实,有多少教师在孩子兴致勃勃地写着“有意思”的作文时,举着“选点要有意义”的“告示牌”,拿着“故事要合情合理”的“通行证”,告诉他们不可以“胡言乱语”地絮絮叨叨,不可以“天马行空”地不着边际,也不可以“异想天开”地随意驰骋!于是,在教师用心良苦的“精雕细琢”下,“有意义”的作文开始诞生,“有意思”的语言变得畏畏缩缩,千篇一律。
三年级作文刚起步时,一提到写作同学们就抓耳挠腮。在他们的概念里,“有意义”的作文得“以小见大”,得“平中见奇”,所以一听写作就畏缩手缩脚,不敢下笔。笔者却“反其道而行”,让孩子们每天用三言两语记下“有意思”的事情。“今天我家的狗脱毛了。”“妈妈刚烫了卷发,很难伺候。”“爸爸的呼噜声断断续续,忽远忽近。”过了一段时间后,笔者请同学们拿起照相机给“有意思”的事情配点“有意思”的照片。有些孩子坚持着,有些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笔者也不干涉,一切全随他们的意愿,因为如果要给“有意思”的事情“上纲上线”,再“有意思”的事也会变得“没意思”。
一个学期后,再到写作文时,笔者发现皱着眉“挤牙膏”的少了,写着写着情不自禁“扑哧一笑”的多了;像“狗尾巴草”一样短短一段的少了,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多了;追着笔者问作文过关情况的少了,同笔者聊家长里短的多了。原来,让同学们多写“有意思”的事情,日久天长“有意思”也会变得“有意义”。在这期间同學们的习作渐渐远离了迟钝、枯燥、没有诗意,因为觉得“有意思”,写作不再是同学们的负担,他们的脑海里也因此轻盈地飞出奇异的念头,笔下因此自由地长出美妙的文字。
一个平时非常畏惧写作文的孩子曾灵动地写下这样的语言:“没有游戏的课间,就像没有馅儿的豆沙包!”第一次读到这样“有意思”的比喻笔者感觉有点前言不搭后语,但细细想来又觉得这样的比喻非常“有意义”——没有馅儿的豆沙包索然无味,没有游戏的课间也同样毫无趣味。
亲爱的老师们,别害怕学生会在“有意思”的天地里迷失方向!我们要坚信,种植“有意思”虽不会马上显现其成效,但只要我们去做了,终有一天“有意思”会长成“有意义”,渗进他们的生命,摇曳出绚丽多姿的语言之花!就像美国19世纪伟大诗人惠特曼在《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那首诗里写的那样:“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爱山小学仁皇校区】
梅子涵,一个专门为儿童写故事的作家,一个写出来的故事让读者忍俊不禁的“老顽童”。为孩子,为家长,为老师,为许许多多儿童文学爱好者,他不知疲惫地忙碌着——讲述阅读,讲述故事,讲述文学的美妙和绚丽……
如果让他来教孩子写作文,他是提倡有意思,还是主张有意义呢?姑且不去追究梅子涵的答案是什么,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我们或许能得到一点启发。
一次笔者带学生去参加梅子涵的读书签售会,孩子们高举着小手,激动地问着稀奇古怪的问题。梅子涵静静地听着,习惯性地将头微微仰起,然后和颜悦色地回答。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梅子涵对孩子们说:“孩子们,童年时你们要多阅读一些属于自己的文学书。在你的脑海里‘种植童话’,把非常奇异的想象、非常美妙的心愿、非常善意的爱惜搁入脑海里。”
如果说童年多阅读一些属于自己的书籍就是种植“童话”,那么童年多写一些属于自己的“鸟兽虫鱼”是不是可以算是种植“有意思”?或许有人要质疑:孩子看来“有意思”的东西大多是漫无边际的想象,想象又是每个孩子的本能,哪还需要“种植”?
其实,有多少教师在孩子兴致勃勃地写着“有意思”的作文时,举着“选点要有意义”的“告示牌”,拿着“故事要合情合理”的“通行证”,告诉他们不可以“胡言乱语”地絮絮叨叨,不可以“天马行空”地不着边际,也不可以“异想天开”地随意驰骋!于是,在教师用心良苦的“精雕细琢”下,“有意义”的作文开始诞生,“有意思”的语言变得畏畏缩缩,千篇一律。
三年级作文刚起步时,一提到写作同学们就抓耳挠腮。在他们的概念里,“有意义”的作文得“以小见大”,得“平中见奇”,所以一听写作就畏缩手缩脚,不敢下笔。笔者却“反其道而行”,让孩子们每天用三言两语记下“有意思”的事情。“今天我家的狗脱毛了。”“妈妈刚烫了卷发,很难伺候。”“爸爸的呼噜声断断续续,忽远忽近。”过了一段时间后,笔者请同学们拿起照相机给“有意思”的事情配点“有意思”的照片。有些孩子坚持着,有些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笔者也不干涉,一切全随他们的意愿,因为如果要给“有意思”的事情“上纲上线”,再“有意思”的事也会变得“没意思”。
一个学期后,再到写作文时,笔者发现皱着眉“挤牙膏”的少了,写着写着情不自禁“扑哧一笑”的多了;像“狗尾巴草”一样短短一段的少了,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多了;追着笔者问作文过关情况的少了,同笔者聊家长里短的多了。原来,让同学们多写“有意思”的事情,日久天长“有意思”也会变得“有意义”。在这期间同學们的习作渐渐远离了迟钝、枯燥、没有诗意,因为觉得“有意思”,写作不再是同学们的负担,他们的脑海里也因此轻盈地飞出奇异的念头,笔下因此自由地长出美妙的文字。
一个平时非常畏惧写作文的孩子曾灵动地写下这样的语言:“没有游戏的课间,就像没有馅儿的豆沙包!”第一次读到这样“有意思”的比喻笔者感觉有点前言不搭后语,但细细想来又觉得这样的比喻非常“有意义”——没有馅儿的豆沙包索然无味,没有游戏的课间也同样毫无趣味。
亲爱的老师们,别害怕学生会在“有意思”的天地里迷失方向!我们要坚信,种植“有意思”虽不会马上显现其成效,但只要我们去做了,终有一天“有意思”会长成“有意义”,渗进他们的生命,摇曳出绚丽多姿的语言之花!就像美国19世纪伟大诗人惠特曼在《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那首诗里写的那样:“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爱山小学仁皇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