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大部分的教学任务都有着许多明显的改变。例如,在小学数学方面,以往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课程改革后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学生能通过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合作学习被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合作学习应该怎样更好地在小学数学中开展呢?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数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5-0101-01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
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有三层意思:
(一)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二)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三)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
(一)矛盾型问题。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二)假设型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三)发散型问题。即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由于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涂敏.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诊断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数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5-0101-01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
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有三层意思:
(一)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二)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三)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
(一)矛盾型问题。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二)假设型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三)发散型问题。即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由于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涂敏.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诊断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