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正在推广的课程改革,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从理念、课程、教材直至教法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转变观念、开发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讲课技巧等等,人们的关注点大都集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树立、教学技巧和方法的交流等方面。笔者认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要实现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提高历史教师的素养极为关键。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师 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日益深入人心。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推广,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给历史教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挑战,这种挑战,莫过于对传统旧角色和旧观念的挑战。新的时代呼唤着历史教师角色和观念的重塑与转换,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改变原有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才能与时俱进。
一、当前我国历史教师状况与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1.知识面狭窄。
历史学习所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历史教师除掌握历史知识以外,还应关注其他领域的知识,如语言文学、哲学、美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而有些历史教师只看教材,其他科目的知识基本不看,视野狭窄,知识量有限,在上课时举例单一,枯燥乏味。历史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向学生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教师狭窄的思路就阻碍了学生的想象,封闭了学生的人文视野。
2.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着教授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手拿教材,站在讲台前,面对学生讲解课文,课堂气氛沉闷。如此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主导使得学生只能机械化、程式化地接受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创新意识,想方设法设计一些新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
3.存在教学惰性,不尊重学生。
有些历史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僵化,完全从“应试教育”角度出发,教学拘泥于大纲和教材,授课内容仅限于考点、重点,缺乏教学积极性,存在教学惰性,不愿开创、思考新的教学方法,只会灌输,不会启发。对学生提出的新思想、新见解,一味采取嘲讽、拒绝的态度,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磨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教师的基本素质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验当中,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新的形势下,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哪些呢?
1.拥有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广博精致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学要注重边缘学科知识的延伸。时代呼唤着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在知识的延伸上打破学科界限,延伸到其它学科,延伸到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使学生知识面扩大,眼界开阔,也就是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讲宽用活。比如我们市(连云港)的历史中考时而开卷时而闭卷,且内容灵活多样。这种考试适应了全面型人才的培养,考的知识面很宽很阔,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只“挖井”不“挖坑”,学生怎么能适应这种考试的变化呢?历史教师的一大特点,就是其知识不但要精,而且要博,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出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更是如此。历史教师不能再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无所知,必须及时进修相关学科知识,如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哲学、美学、书法、雕塑、绘画、宗教、法律、音乐、军事等知识。只有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丰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开放、创新思维的能力。
2.具有开明的思想,尊重学生。
“以教师为中心”的时代已经结束,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轴心,充分发扬民主、开明的思想,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去迷信名家、教材、教参,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新课程下的教师所倡导的应该是平等信任的学生观,适时地给学生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思索、学会开拓。爱是双向的,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同样会敬爱教师。“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教师的关爱所带来的回报也将成为激励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的动力。
3.具备科研、实践能力。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教师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应该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获取的经验教训做归纳总结,甚至可以通过实验做进一步的探究。因此,对于新教师而言,具有科研、实践能力也很重要。
4.优良的反思意识。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种反思,一方面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环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反应等)进行教学反思;另一方面指教师对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进行自我反思。目前初中历史教师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一些教师已呈现疲于应付、疲于奔命的状态,平常的课没空也没心情去反思。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应素质教育之需,历史教师必须要具有优良的反思意识,懂得“宁静而致远”,冷静地反思——思得,思失和思改。
5.要学会运用多媒体网络。
21世纪已进入即时通信的信息时代,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多媒体网络,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运用新技术的基本素质。如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需要大量资料及信息源,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一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信息来源非常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如果通过多媒体网络,得到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是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利用这些素材和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就可以创作完成精美的电子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多样,更加灵活。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从而提高他们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地图教学在历史学科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长期以来,中学生识图能力较弱始终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我们在进行历史科地图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是课本插图、地图册和挂图,有时也借助地球仪或幻灯、录相片等媒体,与以计算机为先导的多媒体辅教手段相比,上述的地图展示法就自然地表现出它的如形式较单一、无法充分體现动态进程等缺点,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则以其声像结合、动态展示、色彩丰富、表现效果强烈等优点成为新时期开展教改探索的首选方式,它正好弥补了上述传统地图教学中的许多不足。
在实施初中历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教师都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素质,脚踏实地地去推进课程改;应更关注在日常的备课过程中,积极探讨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制定出相应的科学、务实的教学计划,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40分钟(或45分钟)里既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又拓展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要建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师队伍,就必须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最终达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
[2]薛天祥,周海涛等著.WTO与中国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任世江著.关于完善历史课程标准的思考.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5期第21页.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师 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日益深入人心。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推广,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给历史教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挑战,这种挑战,莫过于对传统旧角色和旧观念的挑战。新的时代呼唤着历史教师角色和观念的重塑与转换,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改变原有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才能与时俱进。
一、当前我国历史教师状况与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1.知识面狭窄。
历史学习所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历史教师除掌握历史知识以外,还应关注其他领域的知识,如语言文学、哲学、美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而有些历史教师只看教材,其他科目的知识基本不看,视野狭窄,知识量有限,在上课时举例单一,枯燥乏味。历史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向学生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教师狭窄的思路就阻碍了学生的想象,封闭了学生的人文视野。
2.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着教授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手拿教材,站在讲台前,面对学生讲解课文,课堂气氛沉闷。如此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主导使得学生只能机械化、程式化地接受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创新意识,想方设法设计一些新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
3.存在教学惰性,不尊重学生。
有些历史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僵化,完全从“应试教育”角度出发,教学拘泥于大纲和教材,授课内容仅限于考点、重点,缺乏教学积极性,存在教学惰性,不愿开创、思考新的教学方法,只会灌输,不会启发。对学生提出的新思想、新见解,一味采取嘲讽、拒绝的态度,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磨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教师的基本素质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验当中,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新的形势下,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哪些呢?
1.拥有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广博精致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学要注重边缘学科知识的延伸。时代呼唤着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在知识的延伸上打破学科界限,延伸到其它学科,延伸到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使学生知识面扩大,眼界开阔,也就是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讲宽用活。比如我们市(连云港)的历史中考时而开卷时而闭卷,且内容灵活多样。这种考试适应了全面型人才的培养,考的知识面很宽很阔,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只“挖井”不“挖坑”,学生怎么能适应这种考试的变化呢?历史教师的一大特点,就是其知识不但要精,而且要博,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出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更是如此。历史教师不能再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无所知,必须及时进修相关学科知识,如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哲学、美学、书法、雕塑、绘画、宗教、法律、音乐、军事等知识。只有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丰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开放、创新思维的能力。
2.具有开明的思想,尊重学生。
“以教师为中心”的时代已经结束,新形势下,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轴心,充分发扬民主、开明的思想,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去迷信名家、教材、教参,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新课程下的教师所倡导的应该是平等信任的学生观,适时地给学生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思索、学会开拓。爱是双向的,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同样会敬爱教师。“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教师的关爱所带来的回报也将成为激励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的动力。
3.具备科研、实践能力。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教师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应该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获取的经验教训做归纳总结,甚至可以通过实验做进一步的探究。因此,对于新教师而言,具有科研、实践能力也很重要。
4.优良的反思意识。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种反思,一方面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环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反应等)进行教学反思;另一方面指教师对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进行自我反思。目前初中历史教师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一些教师已呈现疲于应付、疲于奔命的状态,平常的课没空也没心情去反思。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应素质教育之需,历史教师必须要具有优良的反思意识,懂得“宁静而致远”,冷静地反思——思得,思失和思改。
5.要学会运用多媒体网络。
21世纪已进入即时通信的信息时代,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多媒体网络,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运用新技术的基本素质。如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需要大量资料及信息源,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一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信息来源非常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如果通过多媒体网络,得到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是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利用这些素材和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就可以创作完成精美的电子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多样,更加灵活。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从而提高他们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地图教学在历史学科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长期以来,中学生识图能力较弱始终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我们在进行历史科地图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是课本插图、地图册和挂图,有时也借助地球仪或幻灯、录相片等媒体,与以计算机为先导的多媒体辅教手段相比,上述的地图展示法就自然地表现出它的如形式较单一、无法充分體现动态进程等缺点,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则以其声像结合、动态展示、色彩丰富、表现效果强烈等优点成为新时期开展教改探索的首选方式,它正好弥补了上述传统地图教学中的许多不足。
在实施初中历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教师都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素质,脚踏实地地去推进课程改;应更关注在日常的备课过程中,积极探讨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制定出相应的科学、务实的教学计划,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40分钟(或45分钟)里既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又拓展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要建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师队伍,就必须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最终达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
[2]薛天祥,周海涛等著.WTO与中国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任世江著.关于完善历史课程标准的思考.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5期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