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来自中国国家航天局的一条信息引发外媒广泛关注。11月17日,被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11月下旬择机发射。美联社报道称,“中国此次太空任务计划从月球带回物质。这是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俄执行飞行任务以来,科学家再次有机会研究月球新物质。”
航天科技日新月异,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日益深化的生动缩影。南非独立传媒旗下报纸《开普时报》盛赞:“近年来,中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的科技实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科技创新进步巨大”
美联社在报道嫦娥五号探测器时指出,2003年,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此后中国的太空计划不断积聚动力。“这次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最雄心勃勃的太空项目之一。除此之外,中国前往火星的探测器正在途中,登陆月背的月球车首次全面测量月表辐射环境,中国还计划着手建造自己的空间站……”
目前,中国航天已进入高密度发射常态化阶段。仅2019年一年,中国就实施了34次航天发射,成功将78颗卫星发射入轨。美国“突破防线”网站近日报道称,“中国连续三年赢得太空发射竞赛。”该报道援引美国布赖斯太空与技术公司的一份报告说,截至9月30日,中国今年发射的卫星数量已经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在数字科技领域,中国同样表现亮眼,引发外媒热议。据路透社近日报道,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0.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2个百分点,云计算、大数据、数据中心、物联网等业务收入快速增长。
“中国的5G建设进度远超其他国家,位居全球第一。”路透社指出,在中国,以5G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正在加大。截至9月底,中国开通5G基站超过60万个,用户达1.5亿。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实现5G网络城区连片覆盖。
“中国加大科研投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赞叹,“从高铁到太空探索,从新能源汽车到移动支付,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长足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促使人们以更加科学的方式思考和实践,进一步释放社会创新活力。”
“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首发成功、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南非《开普时报》近日的一篇报道盘点了近年來中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指出:“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不少外媒关注到,在过去的5年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59.5%,在全球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4位。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日前刊发题为《为什么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中国的经济仍在蓬勃发展》的文章。文章认为,随着疫情的控制和社会秩序的恢复,创新和数字化正在释放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根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9月初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在表现最好的经济体中保持第14位。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指出,中国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会因外界逆风而放慢发展步伐,明确了科技创新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驱动作用。
埃菲社指出,近年来,北京一直倡导可持续和绿色的高质量增长,同时使科学技术创新成为发展的新动力。该报道援引某咨询专家的话说,“双循环”旨在“保证中国在关键技术上具有足够的自主能力,以确保该国能够抵御外国技术和零部件供应中断带来的影响”。
“继续扮演关键角色”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在2035年达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就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外媒纷纷从中捕捉中国进一步加大科技自主创新步伐的信号。
新加坡《联合早报》注意到,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多次提及“科技”与“创新”,将会为中国下阶段经济定下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基调,明确科技创新将在未来驱动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俄新社称,中国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彭博社近日称,中国新的五年规划将技术自力更生提升为国家战略支柱,从人工智能到5G技术、自动驾驶汽车、芯片等,都可以成为中国创新的基石。
彭博社还援引业内经济专家的观点指出,中国新的五年规划专注于技术和创新,这将加速中国的产业升级。未来五年,中国可能会加大研发投入——到2025年可能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中国会将更多资源分配到基础和前沿研究以及“卡脖子”技术等领域。
俄罗斯《独立报》近日发表题为《北京采取扩大内需和科技自立自强方针》的报道称,中国有意在“双循环”战略框架内推动科技创新。也就是说,中国不但意欲摆脱高科技进口国的形象,而且希望成为高科技产品供应国。该文援引分析称,中国采取经济发展新模式,目的是显著降低自身对外国企业、技术和市场的依赖。
航天科技日新月异,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日益深化的生动缩影。南非独立传媒旗下报纸《开普时报》盛赞:“近年来,中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的科技实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科技创新进步巨大”
美联社在报道嫦娥五号探测器时指出,2003年,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此后中国的太空计划不断积聚动力。“这次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最雄心勃勃的太空项目之一。除此之外,中国前往火星的探测器正在途中,登陆月背的月球车首次全面测量月表辐射环境,中国还计划着手建造自己的空间站……”
目前,中国航天已进入高密度发射常态化阶段。仅2019年一年,中国就实施了34次航天发射,成功将78颗卫星发射入轨。美国“突破防线”网站近日报道称,“中国连续三年赢得太空发射竞赛。”该报道援引美国布赖斯太空与技术公司的一份报告说,截至9月30日,中国今年发射的卫星数量已经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在数字科技领域,中国同样表现亮眼,引发外媒热议。据路透社近日报道,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0.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2个百分点,云计算、大数据、数据中心、物联网等业务收入快速增长。
“中国的5G建设进度远超其他国家,位居全球第一。”路透社指出,在中国,以5G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正在加大。截至9月底,中国开通5G基站超过60万个,用户达1.5亿。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实现5G网络城区连片覆盖。
“中国加大科研投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赞叹,“从高铁到太空探索,从新能源汽车到移动支付,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长足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促使人们以更加科学的方式思考和实践,进一步释放社会创新活力。”
“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首发成功、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南非《开普时报》近日的一篇报道盘点了近年來中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指出:“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不少外媒关注到,在过去的5年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升到59.5%,在全球131个经济体创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4位。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日前刊发题为《为什么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中国的经济仍在蓬勃发展》的文章。文章认为,随着疫情的控制和社会秩序的恢复,创新和数字化正在释放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根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9月初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在表现最好的经济体中保持第14位。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指出,中国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会因外界逆风而放慢发展步伐,明确了科技创新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驱动作用。
埃菲社指出,近年来,北京一直倡导可持续和绿色的高质量增长,同时使科学技术创新成为发展的新动力。该报道援引某咨询专家的话说,“双循环”旨在“保证中国在关键技术上具有足够的自主能力,以确保该国能够抵御外国技术和零部件供应中断带来的影响”。
“继续扮演关键角色”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在2035年达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就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外媒纷纷从中捕捉中国进一步加大科技自主创新步伐的信号。
新加坡《联合早报》注意到,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多次提及“科技”与“创新”,将会为中国下阶段经济定下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基调,明确科技创新将在未来驱动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俄新社称,中国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彭博社近日称,中国新的五年规划将技术自力更生提升为国家战略支柱,从人工智能到5G技术、自动驾驶汽车、芯片等,都可以成为中国创新的基石。
彭博社还援引业内经济专家的观点指出,中国新的五年规划专注于技术和创新,这将加速中国的产业升级。未来五年,中国可能会加大研发投入——到2025年可能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中国会将更多资源分配到基础和前沿研究以及“卡脖子”技术等领域。
俄罗斯《独立报》近日发表题为《北京采取扩大内需和科技自立自强方针》的报道称,中国有意在“双循环”战略框架内推动科技创新。也就是说,中国不但意欲摆脱高科技进口国的形象,而且希望成为高科技产品供应国。该文援引分析称,中国采取经济发展新模式,目的是显著降低自身对外国企业、技术和市场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