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兴市被中国科协确立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以来,全力以赴推进“科创中国·嘉兴”试点工作,加快建设标志性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打造长三角人才集聚“强磁场”,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新机制,培育壮大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加快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活力新城。通过创新组织模式、生态模式和服务模式,深挖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延长工作手臂形成大支点,协同各方力量构造共建点,积极推动“科创中国”创新基地落户嘉兴,全力打造科技经济融合嘉兴“样板间”。
高起点谋划组织架构,第一时间成立由市领导为组长的“科创中国”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嘉兴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向上做好国家级学会资源对接,向下开展经济领域科技需求排摸,制定《嘉兴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方案》,做到一个方案引领、一张路线图推进。高质量构建推进机制,建立“联动协同、定向考评”机制,按照“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线、整体一个面”的构想,有效推进试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抓紧抓实任务落地。
坚持试点先行,积极对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国家级学会,成立长三角时尚产业发展联盟,为长三角地区时尚产业技术标准制定、数据利益共享等提供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开展创新企业研究院建设,围绕嘉兴重点领域和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由年销售达到5亿以上龙头企业独立创建或与产业关联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创建具有法人资格或实行独立核算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共有20家企业成功申报创建,在新材料、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集聚了4990名專职研发人员。汇集资源导入,成立中国力学学会“检测技术与仪器装备服务团”,组建5支科技志愿队,建立嘉兴科技服务团、人工智能科技专家嘉兴服务中心、“科创中国”科技服务站(嘉兴)等。引导汇集院士、海智、学会等力量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
积极推动“科创中国”创新基地落户嘉兴。基地以“打造创新服务组织‘样板间’”为目标,按照“社会组织平台化集合、服务团队专业化支撑、供需对接市场化运作、科创中国品牌化落地”的设想打造人才智引、项目智育、金融智创、合作智汇、高端智库“五智联合体”,建立“联挂领导、联席会议、联合服务、联网排名、联动评价”五联机制。中国力学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流行色协会等国家级学会首批入驻“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截至目前,已成功对接国家级、省级学会16个,推动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111个,引入两院院士102名。建立国家级、省级学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8个、学会服务驿站33个;已公布2批创新企业研究院创建名单,支持浙江桐昆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建设具有法人资格或实行独立核算,高层次、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组织申报省新型研发机构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0家。
制定出台创新载体、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绩效评价办法,并组织开展年度绩效考评工作,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实施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引导各类创新载体高质量发展。强化各级载体培育,全市新增省级众创空间4家、孵化器4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家,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新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13家,创建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8家。
建立全市进口替代应急攻关专项清单,共梳理上报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的43家企业进口替代应急攻关项目68项。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4项,涉及“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领域。聚焦数字经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五大产业领域,市财政予以重点支持。
市委市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把“科创中国”建设列入“十四五”规划,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创新高地,加快建设面向未来创新活力新城。
围绕加快建设长三角创新活力新城,研究制定科技新政2.0有关内容的操作办法,出台《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嘉兴新制造“555”行动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全球科创路演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创新嘉兴·优才支持计划”“顶尖人才(团队)”引进的管理、实施办法。
与服务嘉兴的6家全国学会服务团密切合作,组织各类对接会议20余次,针对嘉兴市梳理的60余项企业重大需求,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组织对接会、企业园区行活动20余场次。嘉兴市各县(市、区)、园区、企业等已与全国学会签订了6项合作协议。
把“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与“创新嘉兴”大会战紧密结合,深化院(校)地合作模式,与清华大学共建清华航发院嘉兴分院,与中电科共建中国电子科技南湖研究院,与军科院共建南湖实验室。推动湘家荡科技城、秀洲天鹅湖未来科学城等重要节点平台建设,加快全市各大科创主平台“串珠成链”联动发展。
在原有8个海外孵化器的运行基础上,新建柏林中心,建立了项目征集、筛选、入驻、孵化、出站、落户等管理制度,并通过高附加值的创业培训、配套服务及后勤保障,形成了与嘉兴联动的工作机制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先后组织路演对接、项目推介、研讨论坛等交流活动34项。
创新上下协同组织模式
高起点谋划组织架构,第一时间成立由市领导为组长的“科创中国”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嘉兴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向上做好国家级学会资源对接,向下开展经济领域科技需求排摸,制定《嘉兴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方案》,做到一个方案引领、一张路线图推进。高质量构建推进机制,建立“联动协同、定向考评”机制,按照“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线、整体一个面”的构想,有效推进试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抓紧抓实任务落地。
创新开放合作生态建设
坚持试点先行,积极对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国家级学会,成立长三角时尚产业发展联盟,为长三角地区时尚产业技术标准制定、数据利益共享等提供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开展创新企业研究院建设,围绕嘉兴重点领域和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由年销售达到5亿以上龙头企业独立创建或与产业关联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创建具有法人资格或实行独立核算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共有20家企业成功申报创建,在新材料、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集聚了4990名專职研发人员。汇集资源导入,成立中国力学学会“检测技术与仪器装备服务团”,组建5支科技志愿队,建立嘉兴科技服务团、人工智能科技专家嘉兴服务中心、“科创中国”科技服务站(嘉兴)等。引导汇集院士、海智、学会等力量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
创新组织建设示范基地
积极推动“科创中国”创新基地落户嘉兴。基地以“打造创新服务组织‘样板间’”为目标,按照“社会组织平台化集合、服务团队专业化支撑、供需对接市场化运作、科创中国品牌化落地”的设想打造人才智引、项目智育、金融智创、合作智汇、高端智库“五智联合体”,建立“联挂领导、联席会议、联合服务、联网排名、联动评价”五联机制。中国力学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流行色协会等国家级学会首批入驻“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已成功对接国家级、省级学会16个,推动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111个,引入两院院士102名。建立国家级、省级学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8个、学会服务驿站33个;已公布2批创新企业研究院创建名单,支持浙江桐昆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建设具有法人资格或实行独立核算,高层次、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组织申报省新型研发机构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0家。
科技创新发展能级不断深化
制定出台创新载体、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绩效评价办法,并组织开展年度绩效考评工作,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实施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引导各类创新载体高质量发展。强化各级载体培育,全市新增省级众创空间4家、孵化器4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家,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新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13家,创建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8家。
产业技术攻关获得积极进展
建立全市进口替代应急攻关专项清单,共梳理上报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的43家企业进口替代应急攻关项目68项。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4项,涉及“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领域。聚焦数字经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五大产业领域,市财政予以重点支持。
提高站位高度重视是关键
市委市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把“科创中国”建设列入“十四五”规划,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创新高地,加快建设面向未来创新活力新城。
打造创新发展生态是前提
围绕加快建设长三角创新活力新城,研究制定科技新政2.0有关内容的操作办法,出台《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嘉兴新制造“555”行动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全球科创路演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创新嘉兴·优才支持计划”“顶尖人才(团队)”引进的管理、实施办法。
开展科技服务行动是基础
与服务嘉兴的6家全国学会服务团密切合作,组织各类对接会议20余次,针对嘉兴市梳理的60余项企业重大需求,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组织对接会、企业园区行活动20余场次。嘉兴市各县(市、区)、园区、企业等已与全国学会签订了6项合作协议。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是载体
把“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与“创新嘉兴”大会战紧密结合,深化院(校)地合作模式,与清华大学共建清华航发院嘉兴分院,与中电科共建中国电子科技南湖研究院,与军科院共建南湖实验室。推动湘家荡科技城、秀洲天鹅湖未来科学城等重要节点平台建设,加快全市各大科创主平台“串珠成链”联动发展。
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是抓手
在原有8个海外孵化器的运行基础上,新建柏林中心,建立了项目征集、筛选、入驻、孵化、出站、落户等管理制度,并通过高附加值的创业培训、配套服务及后勤保障,形成了与嘉兴联动的工作机制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先后组织路演对接、项目推介、研讨论坛等交流活动3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