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便得到了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肯定,也在工科专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中,在“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涌现出一批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示范院校。然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文科专业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会计专业还停留在学科教育的局面,滞后于工科专业的发展,其原因是会计教学中没有找到适用的“工学结合”操作方式和应用条件。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瓶颈的关键是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核心课程开发与建设。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建设的重要性
1.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服务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任务需求为目标,培养一批技术娴熟、业务精湛、依法纳税、不做假账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在工学结合的人才模式指导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关键,其对加快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2.加快以“3411岗位工作过程”为核心,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与推进。以“3411岗位工作过程”为核心,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会计专业学制3年,职业服务领域4个(会计核算服务领域、财务成本管理分析服务领域、纳税筹划服务领域、社会审计服务领域),工学结合课时比为1:1。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这一模式得以实施推广的关键是与之配套的会计核心课程建设。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开发建设的内容
(一)《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教材建设
1.《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教材建设依据。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满足会计岗位需求为前提,而会计岗位有出纳员、往来账会计、材料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成本会计、销售会计、财务成果会计等,每个岗位其工作过程中包括凭证的填制、明细账与总账登记、报表相关项目的填制等典型工作任务,由此教材内容结构应满足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的任务需要。
2.《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教材建设内容。根据各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和任务需要,将《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设计成九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模块一:会计基础知识;模块二:出纳员岗位模块;模块三:往来账会计岗位模块;模块四:材料会计岗位模块;模块五:固定资产会计岗位模块;模块六:筹资与投资会计岗位模块;模块七:销售会计岗位模块;模块八:成本费用会计岗位模块;模块九:财务成果会计岗位模块。
3.教材编写注意的问题。(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把知识学习、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考虑;(2)教材内容要充分体现典型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要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在各种典型工作任务中掌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3)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强调知识性与操作性相融。教材突出岗位实用与创新,避免把职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理解为单纯的重复操作练习;(4)教材内容应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保持与时代经济发展同步。力求语言真实、语法规范。
(二)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室建设
根据教学改革需要和会计工作岗位工作过程任务需求,建设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室,以营造会计岗位工作环境为主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建成具有模拟仿真会计岗位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成为校园培养与就业上岗无缝对接、零适应期上岗的摇篮。
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室的功能:出纳员岗位模拟训练、往来账会计岗位模拟训练、材料会计岗位模拟训练、固定资产与证券投资会计岗位模拟训练、成本费用会计岗位模拟训练、财务成果会计岗位模拟训练等,各岗位实训按工作过程进行操作。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条件,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的设备、材料及具体途径等。也可概括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但不是课程活动本身。作为《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包括:
1.除教材开发外,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和学生参与素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宽教与学的渠道,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如利用幻灯片、音像制品、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2.与校外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作为《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既满足学生实习、教师科研的需要,并在合作中提高了教学的实践动手能力,也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同时为企业提供了财务咨询和服务,彼此在协作中求得双赢。另一条件性资源的表现形式是院内其他系部的实训条件、校办企业及校内财务服务中心等现有资源,为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训空间,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过程的认知感和岗位适应性。
(四)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应采用量化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为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最终达到课程目标。教学评价一是要针对每一岗位工作过程,采用现场实景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二是要针对不同岗位的综合技能要求,采用综合模拟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2.提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即会计岗位综合业务测试和财务管理能力测试等。如对企业中存库材料不慎丢失而引发的相关税费的业务处理,进行现场业务处理能力测试,此为材料会计记账与涉税业务处理能力的综合测评。再如岗位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设计、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操守的判断等则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测试。关注学生业务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成为“技术娴熟、业务精湛、依法纳税、不做假账”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3.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工作的反馈作用。通过教学评价,了解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4.积极与院系两级督导配合,使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日常化、制度化。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开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构建一个符合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为先进的专业教学标准。教学标准是在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会计岗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根据学习领域开发课程,针对课程开发而制订的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是教师的教学指南。可见,专业教学标准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基石。
2.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这一影响更为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而以学科教学见长的教师,必须转换教育理念,适应当前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新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娴熟、思想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以适应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单位:南京交通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建设的重要性
1.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服务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任务需求为目标,培养一批技术娴熟、业务精湛、依法纳税、不做假账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在工学结合的人才模式指导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关键,其对加快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2.加快以“3411岗位工作过程”为核心,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与推进。以“3411岗位工作过程”为核心,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会计专业学制3年,职业服务领域4个(会计核算服务领域、财务成本管理分析服务领域、纳税筹划服务领域、社会审计服务领域),工学结合课时比为1:1。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这一模式得以实施推广的关键是与之配套的会计核心课程建设。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开发建设的内容
(一)《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教材建设
1.《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教材建设依据。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满足会计岗位需求为前提,而会计岗位有出纳员、往来账会计、材料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成本会计、销售会计、财务成果会计等,每个岗位其工作过程中包括凭证的填制、明细账与总账登记、报表相关项目的填制等典型工作任务,由此教材内容结构应满足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的任务需要。
2.《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教材建设内容。根据各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和任务需要,将《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设计成九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模块一:会计基础知识;模块二:出纳员岗位模块;模块三:往来账会计岗位模块;模块四:材料会计岗位模块;模块五:固定资产会计岗位模块;模块六:筹资与投资会计岗位模块;模块七:销售会计岗位模块;模块八:成本费用会计岗位模块;模块九:财务成果会计岗位模块。
3.教材编写注意的问题。(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把知识学习、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考虑;(2)教材内容要充分体现典型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要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在各种典型工作任务中掌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3)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强调知识性与操作性相融。教材突出岗位实用与创新,避免把职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理解为单纯的重复操作练习;(4)教材内容应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保持与时代经济发展同步。力求语言真实、语法规范。
(二)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室建设
根据教学改革需要和会计工作岗位工作过程任务需求,建设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室,以营造会计岗位工作环境为主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建成具有模拟仿真会计岗位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成为校园培养与就业上岗无缝对接、零适应期上岗的摇篮。
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室的功能:出纳员岗位模拟训练、往来账会计岗位模拟训练、材料会计岗位模拟训练、固定资产与证券投资会计岗位模拟训练、成本费用会计岗位模拟训练、财务成果会计岗位模拟训练等,各岗位实训按工作过程进行操作。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条件,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的设备、材料及具体途径等。也可概括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但不是课程活动本身。作为《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包括:
1.除教材开发外,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和学生参与素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宽教与学的渠道,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如利用幻灯片、音像制品、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2.与校外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作为《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既满足学生实习、教师科研的需要,并在合作中提高了教学的实践动手能力,也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同时为企业提供了财务咨询和服务,彼此在协作中求得双赢。另一条件性资源的表现形式是院内其他系部的实训条件、校办企业及校内财务服务中心等现有资源,为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训空间,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过程的认知感和岗位适应性。
(四)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应采用量化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为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最终达到课程目标。教学评价一是要针对每一岗位工作过程,采用现场实景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二是要针对不同岗位的综合技能要求,采用综合模拟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2.提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即会计岗位综合业务测试和财务管理能力测试等。如对企业中存库材料不慎丢失而引发的相关税费的业务处理,进行现场业务处理能力测试,此为材料会计记账与涉税业务处理能力的综合测评。再如岗位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设计、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操守的判断等则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测试。关注学生业务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成为“技术娴熟、业务精湛、依法纳税、不做假账”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3.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工作的反馈作用。通过教学评价,了解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4.积极与院系两级督导配合,使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日常化、制度化。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开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构建一个符合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为先进的专业教学标准。教学标准是在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会计岗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根据学习领域开发课程,针对课程开发而制订的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是教师的教学指南。可见,专业教学标准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基石。
2.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这一影响更为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而以学科教学见长的教师,必须转换教育理念,适应当前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新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娴熟、思想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以适应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单位:南京交通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