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其实,对于后山上的那些坟墓,最初我比你还要怕。
不用说登山,就是在后窗里远远地看,也要马上移开眼光,并为疏忽触及而悔恨良久。夏天还好,冬天仅靠松柏的枝叶并不能遮住那些碑丘,尤其是他们苍白的色调,就是有所掩盖,也每每于墨绿间露峥嵘。
可是你知道吗,山的诱惑是不分季节与爱惧的。比如冬天,隐隐的恐怖会在成群成群的大喜鹊的飞舞中暗淡下去。尤其暮色四合,她们停落在窗下大丛槐枝上,优雅梳洗,然后彼此淡淡致意,真如苇岸所说,是一幅曼妙的古代仕女图。而且,一场大雪下来,漫山洁白,一切仿佛悠然后退,唯有高大的松柏被推上近前,每一棵都是一大朵明艳的花,似乎开在寂静的远古。于是“远古”的一切似乎都可爱起来……
等到最后一场雪化尽,风也渐渐安定下来,山上最令人动心的,不是绿,也不是云影,而是清晨时分若隐若现的野鸡啼叫。那是一种富于穿透力和磁性的音色,有时我们还在梦里,这个优雅的歌唱家就来啦。刚一声真切的吟唱,下一声就好像已转到山的那边去,清远高亢的调子在风中一荡,梦都被拉得老长老长……
于是,我只想着要去,要去。
(二)
真的去了,仿佛没有想象中怕人。
尤其草木繁盛的时候,选一条略宽大的路,或者站在一丛浓密的枝叶后,都略有安适,只是心底那层“牵挂”,不能淡褪。所以一阵擦肩的风,一颗突然掉落的松果,一只叽一声飞远的小鸟,似乎都有着不可言说的暗示。
于是,在凉丝的静里,在开阔的蓝里,我站在大山深处,面对浓翠神情恍惚。我看见刘兰芝与焦仲卿掩映在梧桐与松柏中的坟冢,在鸳鸯的哀鸣中抽生出淡淡的凄美;那遥遥相望的韩凭夫妻的坟墓,尽管不能挪移半步,却正以树的方式靠近相拥;还有那个在月色下低吟“明月夜,短松冈”的诗人,在埋葬了他爱妻的山坡上竟种下了3万棵青松!种下再有想象力的人都无法想象的会遒劲入大地乃至苍穹的痛楚与思念。我甚至想如果里面那些受了太多牵绊,经历了太多辛苦,收藏了太多追思的人们,此刻从中轻盈走来,我是不是该微笑着上去拥抱呢?
实际上陈迹就是陈迹,连“托体同山阿”也是殷切的想象啊!对这,我依然犹豫不决。
后来有机会带几个小孩上山,我本希望借点胆量的家伙们一进山就宛若羁鸟归林,没了踪影。惶惶间有孩子大声喊我,说他们找到一大片花。我跑过去,见到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高大花串,然后就呆立在原地——他们的脚下正是一个漫圆的坟墓,在艳丽的花影下与我对视。我终于没有跑开,偷偷学孩子们视而不见。他们为什么不见?无非是心中没有吧。
这倒让我想起动画片Snoopy里的镜头,有个孩子专门站在长满青草的“老投球手的土堆”上接球,且无比执著快活。大人一眼就知道是坟墓,因此我很诧异这种译法,以为是译者的有意避讳。现在对照眼前一想,对于一个孩子,什么死亡,什么坟墓,无非就是一个土堆罢了!
这个土堆!比“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的说法更朴素可爱。而且眼前的土堆,不就是我们的未来?请不要认为色调悲凉,此刻一切何等开阔:海风轻柔一掠,花香袭人,天色无比明亮……
看来有些事,心中的有也可化无。我望着那块苍老的石碑,上面用粗糙的勾纹写着:姚某某,李某某……突然有一点亲切。
(三)
其实有没有石碑的提示,都不妨碍我们推断、猜想某个人的一生。尤其是没有。这山上我所见到的,只有两座坟墓没有墓碑,而且门庭简陋。
从外观以及与周边有明确时间提示的坟墓相参照来判断,他们最晚也是1980年左右出现的。按常理他们的主人如果活到现在少说也该百岁,是最慈爱的老爷爷老奶奶了。可是缓缓的土坡,离离的蒿草,会让我忍不住心疼地想,他们当初是否活得挺好,是否经历过苦难流离,或者晚景凄凉?
对于消逝的肉身,有一个容留之地便已足够。就像我们熟知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列夫·托尔斯泰的坟墓——窄窄的一方土地,没有任何提示,只有自由的阳光往来嬉戏,而且他小时候亲手种下的几株树,到底成了他终生的伙伴。最简陋朴素的所在,却收纳了最伟大而谦逊的灵魂。
如果真理如此,就意味着还有另一种可能。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两个简陋的归所,重新判断他们身旁那粗大微斜的青松——他们也许早以一颗种子的姿态,置身大地,生出另一种古雅葱茏,并成为一种穿越光阴,连接起“远古”与现在、恐惧与感佩的力量,每一根指向远方的松针好像都在说:我在,而且生长。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漫步林间,在一声浑厚的野鸡吟唱中,会拾得叫做兰芝的叶子,叫韩凭的枝条,甚至叫江城子的山果。阳光在大地上细细碎碎地行走,在他们宁和的神色里折射成一曲壮丽的音乐。
如此说来,人生的真正起点是不是从掩埋进泥土的时刻才开始?你我的现在,难道不就是在果实中、豆荚里丰满、蓄积、一步步成为种子的过程?而我们常常备感艰辛的路,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地开始啊!
所以,现在我们只需在阳光下低下头去,小心地走路,像所有厚道的种子。至于最后能否长成大树,开花结果,能否置身于一座庄严的森林,只能交由大地来检验、定夺。
点 评
死亡,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永恒话题。死亡的恐惧无从逃循,但是超越死亡的勇气却激发了人类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唤醒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在”的生命体验。
坟墓,作为生命消逝后躯体的寄存,正是死亡的象征。作者在荒墓坟冢中行走,思绪也在古往今来的生命旅程中行游。从《孔雀东南飞》,到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从声名显赫到无名之辈,从伟大到平凡,最终都是苍松劲石掩埋的一净土。生命的意义最终也要归于尘土,只是坟墓赋予生者的,是思索和遐想,更是勇往直前的生命态度。
(刘 亭)
其实,对于后山上的那些坟墓,最初我比你还要怕。
不用说登山,就是在后窗里远远地看,也要马上移开眼光,并为疏忽触及而悔恨良久。夏天还好,冬天仅靠松柏的枝叶并不能遮住那些碑丘,尤其是他们苍白的色调,就是有所掩盖,也每每于墨绿间露峥嵘。
可是你知道吗,山的诱惑是不分季节与爱惧的。比如冬天,隐隐的恐怖会在成群成群的大喜鹊的飞舞中暗淡下去。尤其暮色四合,她们停落在窗下大丛槐枝上,优雅梳洗,然后彼此淡淡致意,真如苇岸所说,是一幅曼妙的古代仕女图。而且,一场大雪下来,漫山洁白,一切仿佛悠然后退,唯有高大的松柏被推上近前,每一棵都是一大朵明艳的花,似乎开在寂静的远古。于是“远古”的一切似乎都可爱起来……
等到最后一场雪化尽,风也渐渐安定下来,山上最令人动心的,不是绿,也不是云影,而是清晨时分若隐若现的野鸡啼叫。那是一种富于穿透力和磁性的音色,有时我们还在梦里,这个优雅的歌唱家就来啦。刚一声真切的吟唱,下一声就好像已转到山的那边去,清远高亢的调子在风中一荡,梦都被拉得老长老长……
于是,我只想着要去,要去。
(二)
真的去了,仿佛没有想象中怕人。
尤其草木繁盛的时候,选一条略宽大的路,或者站在一丛浓密的枝叶后,都略有安适,只是心底那层“牵挂”,不能淡褪。所以一阵擦肩的风,一颗突然掉落的松果,一只叽一声飞远的小鸟,似乎都有着不可言说的暗示。
于是,在凉丝的静里,在开阔的蓝里,我站在大山深处,面对浓翠神情恍惚。我看见刘兰芝与焦仲卿掩映在梧桐与松柏中的坟冢,在鸳鸯的哀鸣中抽生出淡淡的凄美;那遥遥相望的韩凭夫妻的坟墓,尽管不能挪移半步,却正以树的方式靠近相拥;还有那个在月色下低吟“明月夜,短松冈”的诗人,在埋葬了他爱妻的山坡上竟种下了3万棵青松!种下再有想象力的人都无法想象的会遒劲入大地乃至苍穹的痛楚与思念。我甚至想如果里面那些受了太多牵绊,经历了太多辛苦,收藏了太多追思的人们,此刻从中轻盈走来,我是不是该微笑着上去拥抱呢?
实际上陈迹就是陈迹,连“托体同山阿”也是殷切的想象啊!对这,我依然犹豫不决。
后来有机会带几个小孩上山,我本希望借点胆量的家伙们一进山就宛若羁鸟归林,没了踪影。惶惶间有孩子大声喊我,说他们找到一大片花。我跑过去,见到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高大花串,然后就呆立在原地——他们的脚下正是一个漫圆的坟墓,在艳丽的花影下与我对视。我终于没有跑开,偷偷学孩子们视而不见。他们为什么不见?无非是心中没有吧。
这倒让我想起动画片Snoopy里的镜头,有个孩子专门站在长满青草的“老投球手的土堆”上接球,且无比执著快活。大人一眼就知道是坟墓,因此我很诧异这种译法,以为是译者的有意避讳。现在对照眼前一想,对于一个孩子,什么死亡,什么坟墓,无非就是一个土堆罢了!
这个土堆!比“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的说法更朴素可爱。而且眼前的土堆,不就是我们的未来?请不要认为色调悲凉,此刻一切何等开阔:海风轻柔一掠,花香袭人,天色无比明亮……
看来有些事,心中的有也可化无。我望着那块苍老的石碑,上面用粗糙的勾纹写着:姚某某,李某某……突然有一点亲切。
(三)
其实有没有石碑的提示,都不妨碍我们推断、猜想某个人的一生。尤其是没有。这山上我所见到的,只有两座坟墓没有墓碑,而且门庭简陋。
从外观以及与周边有明确时间提示的坟墓相参照来判断,他们最晚也是1980年左右出现的。按常理他们的主人如果活到现在少说也该百岁,是最慈爱的老爷爷老奶奶了。可是缓缓的土坡,离离的蒿草,会让我忍不住心疼地想,他们当初是否活得挺好,是否经历过苦难流离,或者晚景凄凉?
对于消逝的肉身,有一个容留之地便已足够。就像我们熟知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列夫·托尔斯泰的坟墓——窄窄的一方土地,没有任何提示,只有自由的阳光往来嬉戏,而且他小时候亲手种下的几株树,到底成了他终生的伙伴。最简陋朴素的所在,却收纳了最伟大而谦逊的灵魂。
如果真理如此,就意味着还有另一种可能。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两个简陋的归所,重新判断他们身旁那粗大微斜的青松——他们也许早以一颗种子的姿态,置身大地,生出另一种古雅葱茏,并成为一种穿越光阴,连接起“远古”与现在、恐惧与感佩的力量,每一根指向远方的松针好像都在说:我在,而且生长。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漫步林间,在一声浑厚的野鸡吟唱中,会拾得叫做兰芝的叶子,叫韩凭的枝条,甚至叫江城子的山果。阳光在大地上细细碎碎地行走,在他们宁和的神色里折射成一曲壮丽的音乐。
如此说来,人生的真正起点是不是从掩埋进泥土的时刻才开始?你我的现在,难道不就是在果实中、豆荚里丰满、蓄积、一步步成为种子的过程?而我们常常备感艰辛的路,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地开始啊!
所以,现在我们只需在阳光下低下头去,小心地走路,像所有厚道的种子。至于最后能否长成大树,开花结果,能否置身于一座庄严的森林,只能交由大地来检验、定夺。
点 评
死亡,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永恒话题。死亡的恐惧无从逃循,但是超越死亡的勇气却激发了人类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唤醒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在”的生命体验。
坟墓,作为生命消逝后躯体的寄存,正是死亡的象征。作者在荒墓坟冢中行走,思绪也在古往今来的生命旅程中行游。从《孔雀东南飞》,到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从声名显赫到无名之辈,从伟大到平凡,最终都是苍松劲石掩埋的一净土。生命的意义最终也要归于尘土,只是坟墓赋予生者的,是思索和遐想,更是勇往直前的生命态度。
(刘 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