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实现,学校通过每年一次的教学研究课活动,让全体老师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目标。本文以2013年南京金陵中专校教学研究课活动为例,从三个共同体谈了学校的教学研究课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研究课;教师专业化成长;助推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可以理解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打造一支积极向上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提升的关键,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实现,为此,学校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有进校第一年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有35岁以下老师青年教师创新杯赛课,有为备战省市“两课”评比而举行的校两课评比活动,有校际研究课活动,如此形式多样的校内教学实践活动,为一线教师搭建了一个教学研究的舞台,大家互相听课、互相借鉴和研讨,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发现的快乐,也有创造的快乐。在学校常态化的这四项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校际研究课活动更能达成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标。
以学校2013年度校际研究课为例,活动历时一个月,在整个学校营造了浓浓的研究气氛。
从研究课的活动过程和最后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除上课的老师外,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这种全校性的活动,真正达到了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类似这样的教学研究课活动,至少可以达成以下三个共同体:
以授课老师为中心,广泛听课,形成学习共同体
听课是教师凭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从课堂情境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自我反思的重要途径[2]。学校研究课的一个主要环节就是课堂教学,在这个环节,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听2到3节课,认真填写一位老师的评价表,如此,在听课和填写评价表的过程中,老师成了学习者和思考者。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何处学、如何学、向何人学等问题。“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通过听课真正向他人学习,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事先了解教什么内容,这节课的研究点是什么;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我该教什么?如何教?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针对研究点,我可以如何达成研究效果?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听课者通过听、看、想、记主动融入到教学现场,并对各教学环节进行思考。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上的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课外的功夫,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备课情况。这种思考对自己也会有很大帮助。“善教者必善学”,通过学习,促成教师专业化成长。
以教研组为载体,全员议课,形成研究共同体
教研组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教研组团队文化的滋养。在学校研究课活动中,教研组需全程跟进,将教学研究贯穿到整个活动的始终。
1.研究课的推荐
研究课的第一个阶段要求以专业系或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课的推荐,要求所推荐的课能够体现系或教研组教学改革研究的思想。这个阶段的活动真正发挥出了教研组的功能暨专业性的教学研究组织,借助教师群体“研”的形式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探索。通过系部、教研组成员的相互切磋,共同研讨,深入理解和领悟,也可以有一些创新的思维火花,使教师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使授课教师在同事、专家的帮助下尝试分析蕴涵在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信念、假设和常被视为当然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想法和观点,分享他人的知识、经验和智慧[3]。教研组为载体形成的研究共同体,可以充分发挥教研组内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带头作用,并通过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示范与指导促进教师的共同成长。就好比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从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2.组内评课
评课是研究课活动最浓墨重彩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要求评课组组长组织本听课组核心成员汇总听课意见,并与执教教师及相关系部主任及教研组长进行交流,填写研究课意见反馈表。通过评课,无论是授课老师还是参与评课的老师都能从中得到很大的帮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授课教师教学诊断作用。
通过对授课老师课堂教学过程得与失的全方位分析和综合评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应达到的程度指明方向;通过评课意见和建议的反馈,增进教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了解,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学质量。就像“临床指导”,分析过程中,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对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诸方面进行透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
(2)对教师的激励启发作用。
运用反馈原理,通过评课,可以让所有教师及时获得有关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高效,好的地方得以强化,缺点和不足得以改正,使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提高和优化,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2013年学校研究课汽车技术系的评课活动中,针对公共基础课提出的“315模式”: 3-30分钟做什么?
(听、说、读、练)
教师主体、师生互动
1-10分钟做什么?
(看课件、看视频、搞活动)
教师主导、学生活动
5-5分钟做什么?
(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师生互动、交流反馈
针对任务引领型专业课的教学设计总结的六点:
①有事可做——任务要具体
②做有兴趣——任务有吸引
③不做不行——任务有要求
④做有结果——任务有评价
⑤做还想做——任务有层次
⑥做有收获——知识的积累
和绝大多数参加评课的老师一样,笔者有第一次听到的兴奋和共鸣,也有接下来在同样的课上该如何做的思考,这样的评课对开阔教师视野、激励教师上进、提高教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教师间沟通协调作用。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评课活动是人际间的群体活动。它具有协调角色、沟通意见、融洽情感的功能。对教师而言,可借以挖掘潜力、激励进取、培养良好的教学风气;同时,也可促进专家、领导与普通教师之间、校际或校内教师之间的沟通,借助组内评课,搭建教师交流平台、构建和谐环境,教师间交流协作、资源共享、智慧碰撞,求得共同提高。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并能学习别人长处,最终使其变为自己的长处的人[4],可以这样说,一节研究课,只要老师们认真去捕捉,都会发现一两个甚至更多的闪光点,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吸纳他人长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而让自己得到成长。
以教科室为引领,总结提炼,形成教师成长的共同体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形成的“支架式”的教学思想,运用到教育科研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之中,通过搭建不同层次的“脚手架”,使一线教师沿着“支架”逐步攀升,最终实现教师专业的成长[5]。
研究课活动,学校教科室是组织者,也是研究课成果的分享者,研究课最后一个阶段是对活动进行提炼与总结,并与全体教师分享。这一阶段,充分发挥了教科室在教育科研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总结不是简单数据的公布,也不是对授课教师结果的简单肯定,更重要的是对活动的提炼,给老师们以研究的示范,就课堂教学,挖掘课堂背后蕴涵的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例如课程二次开发,团队合作、教学手段的使用等,对研究课活动中的听课,评课进行点评,点评需要运用组织者的智慧,提炼精髓,还需要抛出问题,留下思考的空间,能让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延伸,而不是结束。这样的总结,其实是对全体老师教科研的一次洗礼。教科室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出的评价和鉴定,对于教师积极性和教学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规范、监督及导向功效。
一流的学校必然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想促使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学校教学研究课对全体老师提出“用心听一节课,认真填写一份教学评价表,积极参加一次组内评课活动”的三个“一”要求,以“听课、议课”为契机,促使每位教师不断进步成长,让每位教师感受到共同工作的快乐,体验成长的幸福。
(责任编辑:杨永和)
关键词:研究课;教师专业化成长;助推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可以理解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打造一支积极向上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提升的关键,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实现,为此,学校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有进校第一年的青年教师汇报课,有35岁以下老师青年教师创新杯赛课,有为备战省市“两课”评比而举行的校两课评比活动,有校际研究课活动,如此形式多样的校内教学实践活动,为一线教师搭建了一个教学研究的舞台,大家互相听课、互相借鉴和研讨,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发现的快乐,也有创造的快乐。在学校常态化的这四项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校际研究课活动更能达成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标。
以学校2013年度校际研究课为例,活动历时一个月,在整个学校营造了浓浓的研究气氛。
从研究课的活动过程和最后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除上课的老师外,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这种全校性的活动,真正达到了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类似这样的教学研究课活动,至少可以达成以下三个共同体:
以授课老师为中心,广泛听课,形成学习共同体
听课是教师凭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从课堂情境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自我反思的重要途径[2]。学校研究课的一个主要环节就是课堂教学,在这个环节,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听2到3节课,认真填写一位老师的评价表,如此,在听课和填写评价表的过程中,老师成了学习者和思考者。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何处学、如何学、向何人学等问题。“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通过听课真正向他人学习,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事先了解教什么内容,这节课的研究点是什么;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我该教什么?如何教?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针对研究点,我可以如何达成研究效果?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听课者通过听、看、想、记主动融入到教学现场,并对各教学环节进行思考。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上的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课外的功夫,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备课情况。这种思考对自己也会有很大帮助。“善教者必善学”,通过学习,促成教师专业化成长。
以教研组为载体,全员议课,形成研究共同体
教研组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教研组团队文化的滋养。在学校研究课活动中,教研组需全程跟进,将教学研究贯穿到整个活动的始终。
1.研究课的推荐
研究课的第一个阶段要求以专业系或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课的推荐,要求所推荐的课能够体现系或教研组教学改革研究的思想。这个阶段的活动真正发挥出了教研组的功能暨专业性的教学研究组织,借助教师群体“研”的形式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探索。通过系部、教研组成员的相互切磋,共同研讨,深入理解和领悟,也可以有一些创新的思维火花,使教师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使授课教师在同事、专家的帮助下尝试分析蕴涵在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信念、假设和常被视为当然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想法和观点,分享他人的知识、经验和智慧[3]。教研组为载体形成的研究共同体,可以充分发挥教研组内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带头作用,并通过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示范与指导促进教师的共同成长。就好比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从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2.组内评课
评课是研究课活动最浓墨重彩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要求评课组组长组织本听课组核心成员汇总听课意见,并与执教教师及相关系部主任及教研组长进行交流,填写研究课意见反馈表。通过评课,无论是授课老师还是参与评课的老师都能从中得到很大的帮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授课教师教学诊断作用。
通过对授课老师课堂教学过程得与失的全方位分析和综合评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应达到的程度指明方向;通过评课意见和建议的反馈,增进教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了解,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学质量。就像“临床指导”,分析过程中,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对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诸方面进行透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
(2)对教师的激励启发作用。
运用反馈原理,通过评课,可以让所有教师及时获得有关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高效,好的地方得以强化,缺点和不足得以改正,使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提高和优化,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2013年学校研究课汽车技术系的评课活动中,针对公共基础课提出的“315模式”: 3-30分钟做什么?
(听、说、读、练)
教师主体、师生互动
1-10分钟做什么?
(看课件、看视频、搞活动)
教师主导、学生活动
5-5分钟做什么?
(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师生互动、交流反馈
针对任务引领型专业课的教学设计总结的六点:
①有事可做——任务要具体
②做有兴趣——任务有吸引
③不做不行——任务有要求
④做有结果——任务有评价
⑤做还想做——任务有层次
⑥做有收获——知识的积累
和绝大多数参加评课的老师一样,笔者有第一次听到的兴奋和共鸣,也有接下来在同样的课上该如何做的思考,这样的评课对开阔教师视野、激励教师上进、提高教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教师间沟通协调作用。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评课活动是人际间的群体活动。它具有协调角色、沟通意见、融洽情感的功能。对教师而言,可借以挖掘潜力、激励进取、培养良好的教学风气;同时,也可促进专家、领导与普通教师之间、校际或校内教师之间的沟通,借助组内评课,搭建教师交流平台、构建和谐环境,教师间交流协作、资源共享、智慧碰撞,求得共同提高。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并能学习别人长处,最终使其变为自己的长处的人[4],可以这样说,一节研究课,只要老师们认真去捕捉,都会发现一两个甚至更多的闪光点,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吸纳他人长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而让自己得到成长。
以教科室为引领,总结提炼,形成教师成长的共同体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形成的“支架式”的教学思想,运用到教育科研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之中,通过搭建不同层次的“脚手架”,使一线教师沿着“支架”逐步攀升,最终实现教师专业的成长[5]。
研究课活动,学校教科室是组织者,也是研究课成果的分享者,研究课最后一个阶段是对活动进行提炼与总结,并与全体教师分享。这一阶段,充分发挥了教科室在教育科研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总结不是简单数据的公布,也不是对授课教师结果的简单肯定,更重要的是对活动的提炼,给老师们以研究的示范,就课堂教学,挖掘课堂背后蕴涵的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例如课程二次开发,团队合作、教学手段的使用等,对研究课活动中的听课,评课进行点评,点评需要运用组织者的智慧,提炼精髓,还需要抛出问题,留下思考的空间,能让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延伸,而不是结束。这样的总结,其实是对全体老师教科研的一次洗礼。教科室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出的评价和鉴定,对于教师积极性和教学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规范、监督及导向功效。
一流的学校必然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想促使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学校教学研究课对全体老师提出“用心听一节课,认真填写一份教学评价表,积极参加一次组内评课活动”的三个“一”要求,以“听课、议课”为契机,促使每位教师不断进步成长,让每位教师感受到共同工作的快乐,体验成长的幸福。
(责任编辑:杨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