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命运的语言激励法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苏东坡学禅以后,以为自己达到了生命的第三种界,世俗的感情和繁杂已不能再动摇他了。于是就给佛印禅师写了—首诗:“稽首天外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意在表明:人世间的得失诽谤诋毁等等,已经对他没有影响了。苏东坡写完诗以后,就让人把诗歌拿到长江对面交给佛印禅师。佛印禅师看后,在诗上批了两个字“放屁”。然后,又叫此人带回给苏东坡。苏东坡—看,气急败坏,立即渡江前往金山寺找佛印理论。船到岸边,佛印禅师早在那里等候,—见东坡就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放屁’两个字就把你吹过江来了?”苏东坡已经是—个悟透人世沧桑的高人,其情绪依然被别人的语言所左右。可见,语言是可以激发别人情绪、改变别人行为的。如何提高语言激发的效果?下面几种方法,不妨可以—试。
  
  一、放大优点
  
   每一个人都会有许多优点,哪怕是非常微小的。但是,有些人,常常会因为自卑等原因,而忽略了自身的小优点。其实,世间每个平淡的生命,都是蕴涵丰富能量的“金矿”。只要肯挖掘,就可以挖出令人惊讶的宝藏。即使是—个十分悲观的人,那些被人挑出来并给予放大的优点,也会给他带来巨大鼓舞。—个善于鼓励别人的人,就是一个善于发现并且敢于放大别人优点的人。据说法国18世纪的著名作家大仲马,起初也是—个穷困潦倒的青年。那时他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够帮助他找—份可以谋生的差事。当大仲马找到父亲朋友时,父亲的朋友亲切地问他:“你数学精通吗?”大仲马摇摇头。又问:“历史、地理怎么样?”大仲马还是摇摇头。“那你的法律怎么样呢?”大仲马窘迫地垂下了头。大仲马父亲的朋友接连不断地发问,大仲马只能摇头告诉他——自己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到。此时,大仲马父亲的朋友,只好让大仲马先把地址留下,以便以后联系。就在大仲马写好了地址,转身要走的时候,父亲的朋友把大仲马拉住了,说:“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应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这—句鼓励性的话,使大仲马找到了自信。数年以后,大仲马果然写出了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
   如果大仲马父亲的朋友没有发现并且放大大仲马的小小优点,那么世界也许就少了这位大文豪。大仲马的成功告诉我们,放大别人的优点,的确是激励别人奋斗、成功改变命运的良方。
  
  二、指点方向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在陷入迷茫境地的时候,常常很难找到前进的方向。在迷茫之时,有人会因此而茫然、颓废、消沉,以致失去奋斗、生活的信心;有人会在迷茫中走错方向,而选择—些并不适合他从事的工作。有个作家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他的事情。什么是蠢才?蠢才就是选择了最不适合他的事情。作家的话很有道理。人世间有许多悲剧,都是由错位酿出的。一个人在迷失方向的时候,如果能够得到高人的指点,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真正找到前进的方向,也就可能成为天才。世界著名的哲学大师黑格尔,年轻时受到家庭的影响,考入了神学院,打算毕业后去从事牧师职业。但是,大学老师的—段评语,却改变了他的职业。老师的评语说:“你记忆力强,判断力健全,文字通顺,作风正派;神学成绩平平,但语言知识丰富,在哲学方面有天赋且十分努力。”老师使用第二人称的“你”,用学生的语言、朋友的口吻、长辈的关爱,肯定他的优点,指出他的不足,同时也委婉地给他指出了人生的方向——“语言知识丰富,在哲学方面有天赋”。正是这条语气平和的评语,深深打动了黑格尔的心,使他毅然决然地听从了老师的话,扬长避短,改行从事了哲学研究。
  
  三、激起信心
  
   “信心”,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定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个怀有自卑感的人,常常会因为对其所干的事情缺少成功的把握,而感到惶恐胆怯。对待这样的对象,需要用语言激发他的信心,鼓起他为之奋斗的勇气。
   有位叫多克的信使,坚信自己的使命就是传递快乐和乐观的信息。他口袋里总是装着许多小纸条,上面写些鼓励性的话。他随时会把它送给接受信件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克因为年龄太大,军队没有要他;但是多克并没有泄气,他自告奋勇到野战医院做了一名志愿者,协助医护人员救助伤员。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在医院的墙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没有人会死在这里。”不久,墙上那一句“没有人会死在这里”的话,不但伤员,就连医院的工作人员,也都渐渐地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
   就是多克这句“没有人会死在这里”的话,激起了人们去实现这个“生”的既定目标:病人们,为了不让那句话落空而坚强地活着;医生、护士们,为了不让那句话落空,也尽力给病人最精心的照顾。结果,这所野战医院的痊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故事告诉我们:在适当的时刻,说些适当的话语激励别人,就是给人一件武器、一个免费的珍贵礼物,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四、激发功利
  
   人的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这些目的,一言蔽之,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个人的功名富贵,二是为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些目的也就是行为的功利性。如果我们能够恰到好处地把他人的功利性激发出来,就能够激发对方为某一事业赴汤蹈火、不惜一切地奋斗。
   抗战时期,在印度、缅甸打击日寇的中国远征军,有个连队在野人山遭到了日寇的重重包围。原始森林里狼嗥虎啸,日寇的包围愈来愈小,再加上连日的血战和亡命的奔波,士兵的心头笼罩着绝望、恐怖。入夜,连长命令突围,但没有一个土兵响应。黑暗中有人说:“反正冲不出去了,还不如坐在这里等死。”连长听了正要发火,但一看到弥漫在大家脸上的消极情绪,也就忍住了。连长坐下来,抽了支烟,然后和大家唠起了家常:“你们知道,娶媳妇有多风光吗?俺那媳妇翠花,就是在震天的爆竹声中,被一大群吹鼓手簇拥到家中来的。跟媳妇生活那滋味儿美得更是没法说了……”连长又说:“俺爹娘苦了大半辈子,俺还没有好好孝敬过他们几天。等到仗一打完,俺就回去给爹娘端茶倒水去。”听到这里,士兵们都默默地站起来,其中一个士兵说:“为了回去孝敬爹娘和风风光光地娶上媳妇,咱们豁出去了。”
   奇迹发生了,全连在日寇铁桶似的包围圈里,硬是撕开了一个缺口,与前来增援的友军胜利会师,取得了突围的伟大胜利。
   士兵们能够从绝望中奋起突围,是连长语言激发功利的结果。连长没有从空洞的大道理出发,而是用朴实而具体的事实来打动士兵的心,激励士兵为了生存,为了回去孝敬爹娘和风风光光地娶上媳妇而奋起抗争。
其他文献
据新闻媒体报道,2006年末有一种叫“发泄果”的小玩意在小商品市场悄然走俏,一天能卖掉百来个。这种看上去很普通的橡胶球,只要把它往地上狠狠地一摔,原本球状的橡胶顿时摊成一片,就好像把一个西红柿摔在地上似的。随着时间慢慢过去,由记忆橡胶制成的烂“发泄果”又慢慢恢复球状。而一些以发泄为主题词的网站,点击率一天可以高达20万,并且使有经营头脑的商家发起了“发泄财”,发泄者每发表一条言论以2元论价。据说郑
期刊
小费,兴起在18世纪英国的餐厅里,只要放些小钱在餐桌的小碗里,就能得到“保证最迅速的服务”,这个方法扩展到了其他行业。  在海外,由于服务业相当发达,小费无处不在,忘记给或者不会给小费,必然会给海外生活自寻烦恼。  以下这些行业是经常需要收小费的:  第一,酒店:门童、行李员、送餐员、客房服务员;  第二,餐厅:领位员、侍者、乐手、卫生间保洁员;  第三,美容美发:美容师、发型师、泊车者;  第四
期刊
半把尺子    早饭还没吃呢,茵子胡乱在早点摊上抓了两个馒头便开始追逐车道上的第一辆公交车。今天日子不太寻常——期中考,还是数学。  “考试画图不用尺的一律不计分!”考官带着几分装出来的严肃对大家嚷。  “开……开什么玩笑?”茵子吞下馒头急忙准备寻求支援,她没带尺子。这时,她发现自己犯了个大错误,因为交叉考试,自己前后都是些理科班的陌生脸。  找谁?后面那女生长发飘飘肯定是个善解人意的乖乖女。  
期刊
“草莓”1号:小汪  年龄:22岁  学历:名牌大学毕业  现状:待业  “草莓”特征: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时,过往骄傲的资本使他无法冷静思考问题,也无法将心理位置调整到最合适的状态。    从足球骄子到消极青年    我的小学就以足球为特色,后  来进的高中也是足球特色学校,再加上我越踢越出众,从小就被选人区、市少年队,跑遍了国外参加比赛。眼界开阔了,人也长到了180cm以上,从各个方面看,我都
期刊
丫 丫/主持    Q:我的工作属于自由职业,不用朝九晚五,打卡和挤班车都不在我的日程表上,做office的小白领们都会很羡慕吧?但其实,我的工作也有遗憾,很大的遗憾。最主要的就是接触的人少,实在太少了!我每天躲在家里画漫画,沟通只限于约稿的几位出版社编辑和几个有共同兴趣的好朋友,连交际的圈子也没有。时间长了,我觉得自己生活得越来越闭塞,我甚至常常连漫画故事的原作者是谁都搞不清楚。我很想扩大自己的
期刊
1.“你才是诗人”是句骂话?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几度兴起全国人民写诗高潮,比如文革时候,个个都变成“假大空”诗人,夸张修辞用到登峰造极,大家都会“啊”诗歌;后来进入“朦胧诗”为代表的愤懑、忧郁、晦涩的年代,大家又都变得郁郁寡欢起来,好像都有一肚子的忧伤与困惑……不久前,赵丽华的“废话诗”又把沉寂的诗坛给搞得风起云涌人声鼎沸,大家都按回车键,大家都恶搞诗歌,大家都在秀诗歌…
期刊
爱情从来就是两个人的事,成功的爱总是双向的。就好像一句挺美丽的诗:一个思念加上一个思念。才能合成一个十五的月亮。  换言之,爱情绝非一厢情愿,如果无意接受爱,就理应及时明确地表示拒绝,这不仅不是冷漠,而且恰恰意味对对方对自己的负责。  请看以下事例。  有个女学生爱上了他的老师,有一次,当教室里就剩下他们两人时,她曾红着脸问了老师一句:“老师,我有句话想告诉您,行吗?”老师看了看女生羞红的脸,猜到
期刊
我们这一代是看着日本的卡通片长大的。我从小就对日本有着种种神往:烂漫的樱花树,高高的富士山。当大人们谈及抗日战争时,我总无法想象:那聪明可爱的卡通人物与面目狰狞的日本鬼子怎么会出自同一国度?  然而,有一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明白了许多十分重要的道理。  记得初中时,一次历史课上,老师讲日本鬼子在上海滥杀无辜,一块弹片把一个黄包车夫的头炸飞了,由于惯性,没头的车夫仍然拖着黄包车在跑,日本人哈哈
期刊
田耕旭,韩国高丽大学教授,民俗学研究所所长。2000年春节,在对安徽池州傩戏的中韩联合调查中,与田耕旭先生初相识。中等个,卷发,双眼炯炯有神,白净的面孔,有剃过的青黑络腮胡子印痕。当时,他还一句中文都不会说,还是第一次到中国参与这样的研究调查,一切意思都得靠吴、金二教授翻译,但看得出来,他对池州傩很感兴趣。  我首先注意了他的名字。田耕旭,怎么会起这样的名字?多好的名字!简直是一幅农耕图:旭日初升
期刊
我和香港的麦琪、京都的凌子相识是在王菲的歌迷网站,几年下来结成死党。  麦琪来日本,凌子提前一天从京都赶到了东京。12月的东京有些冷,我和凌子竖着领子站在西日暮里的站台上翘首等待。在MSN的摄像镜头里,我们已经熟悉了彼此的笑容,但三人还是第一次见面,心里多少有些紧张。车一进站,拥下来一大群人,我和凌子的目光在人群里找了又找,突然听到一声很热切的呼唤:“HI!向轩。HI!RINKO!”回过神来,看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