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就目前城市规划的现状作了系统梳理,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对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作了粗浅探讨,以期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路。
【关键词】城市现状 基本准则 发展趋势
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城市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经历着不同时期的多样变化,时而欲体现中国传统古朴的规划思想,时而要借鉴西方城市规划样板,现时又有中西合壁之意。但审视一番现时最常见现象是:高楼林立,广厦连绵,道路狭窄,绿地稀少。
二、关于保障性住房的配套设施建设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己居住的小区的配套设施也有了新的要求。小区配套设施的完善性关系到生活的舒适度。一个小区的配套设施是否完善也日渐成为购房者在选房时考虑的因素之一。
(一)集中建设模式下保障性住房的配套设施建设
在生活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方法中,保障机制通过国家规定,对社会成员有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以帮助那些处于困难之中的社会成员度过难关,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将为全社会成员筑起一道安全网,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二)混合建设模式下保障性住房的配套设施建设
所谓混合居住模式,就是从政府层面推动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和不同职业、文化背景的群体,以自己的实际购买力为前提,共同居住在不同价位梯度的居住型房地产产品的混合功能区内,共同生活生存的一种居住模式。苏振民、林炳耀提出了分类混合居住的两种形式,首先,中间阶层与最低阶层的混合居住,其中,中间阶层与最高阶层的混合居住,而要从物业税、公共投资和社会住房保障三方面说出居住空间资源的公共政策建议。社会保障体系将为全社会成员筑起一道安全网,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这就需要我们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考虑,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从法律体系、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并于2011年7月1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历经多年探索发展,以立法保障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使得社会保障的各项建设有法可依。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的管理、决策、执行、监督机构,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行为主体的职责、权限等进行界定,形成职责明确、互相约束、互相监督的科学管理体制。
(三)提高社会化水平
社会保障的社会化包括保障项目和对象的社会化、基金筹集和运营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社会化。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险事务经办机构,通过社会化的形式,将过去由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障事务交由专门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又可以减少资金挪用现象的发生,确保相关资金的及时兑现与发放,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水平。(六)提高信息化水平。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会保障的信息化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数据的收集、传送、存储、统计、分析功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预警系统,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决策的盲目性;采用科学的编码方式,实现数据库之间的有效共享与连接;利用互联网站、短信平台等新的手段提供信息发布与查询方式,增强政策的透明度,方便社会公众的查询,提高服务水平。
四、城乡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
全区耕地较多,林地较少,未能合理利用的土地也比较多,导致土地利用效益比较低下。农用地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28.17%,耕地所占比例较少,只占到总面积19.65%,土地的利用率非常低。
(二)存量土地潜力大,集约利用有待提高
从农村角度来看,2005年全龙港农村居民点面积是445.21公顷,人均用地面积为183.61平米,平均数要远远高于国家规定150平米/人的建设用地上限。相对而言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比较严重的浪费现象,应对这些土地整合利用。
五、总结
保障性住房的主要供应对象是低收入人群,目前保障性住房仅能覆盖城镇家庭的6%,就目前形势看来,开发保障性住房项目势在必行。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政策背景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式应以促进社会和谐和低收入阶层的提升为目标,建立与商品房混合建设为主,集中建设为辅的方式,推进社会整合。
参考文献:
[1]黄继英;黄琪芸;;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J];城市交通;2009年06期.
[2]沈清基;关于城市发展理论的思考──兼论中国城市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1995年.04期.
[3]周茂琅;;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4]顾玉萍;;浅析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发展及其关系[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赵颖鑫;遵循作风建设的基本准则[N];吉林日报;2007年.
[6]蔡良娃;信息化空间观念与信息化城市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周振宇;当代会展建筑发展趋势暨我国会展建筑发展探索[D];同济大学;2008年.
[8]张丽霞;中国森林资源未来发展趋势及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关键词】城市现状 基本准则 发展趋势
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城市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经历着不同时期的多样变化,时而欲体现中国传统古朴的规划思想,时而要借鉴西方城市规划样板,现时又有中西合壁之意。但审视一番现时最常见现象是:高楼林立,广厦连绵,道路狭窄,绿地稀少。
二、关于保障性住房的配套设施建设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己居住的小区的配套设施也有了新的要求。小区配套设施的完善性关系到生活的舒适度。一个小区的配套设施是否完善也日渐成为购房者在选房时考虑的因素之一。
(一)集中建设模式下保障性住房的配套设施建设
在生活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方法中,保障机制通过国家规定,对社会成员有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以帮助那些处于困难之中的社会成员度过难关,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将为全社会成员筑起一道安全网,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二)混合建设模式下保障性住房的配套设施建设
所谓混合居住模式,就是从政府层面推动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和不同职业、文化背景的群体,以自己的实际购买力为前提,共同居住在不同价位梯度的居住型房地产产品的混合功能区内,共同生活生存的一种居住模式。苏振民、林炳耀提出了分类混合居住的两种形式,首先,中间阶层与最低阶层的混合居住,其中,中间阶层与最高阶层的混合居住,而要从物业税、公共投资和社会住房保障三方面说出居住空间资源的公共政策建议。社会保障体系将为全社会成员筑起一道安全网,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这就需要我们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考虑,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从法律体系、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并于2011年7月1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历经多年探索发展,以立法保障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使得社会保障的各项建设有法可依。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的管理、决策、执行、监督机构,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行为主体的职责、权限等进行界定,形成职责明确、互相约束、互相监督的科学管理体制。
(三)提高社会化水平
社会保障的社会化包括保障项目和对象的社会化、基金筹集和运营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社会化。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险事务经办机构,通过社会化的形式,将过去由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障事务交由专门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又可以减少资金挪用现象的发生,确保相关资金的及时兑现与发放,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水平。(六)提高信息化水平。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会保障的信息化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数据的收集、传送、存储、统计、分析功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预警系统,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决策的盲目性;采用科学的编码方式,实现数据库之间的有效共享与连接;利用互联网站、短信平台等新的手段提供信息发布与查询方式,增强政策的透明度,方便社会公众的查询,提高服务水平。
四、城乡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
全区耕地较多,林地较少,未能合理利用的土地也比较多,导致土地利用效益比较低下。农用地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28.17%,耕地所占比例较少,只占到总面积19.65%,土地的利用率非常低。
(二)存量土地潜力大,集约利用有待提高
从农村角度来看,2005年全龙港农村居民点面积是445.21公顷,人均用地面积为183.61平米,平均数要远远高于国家规定150平米/人的建设用地上限。相对而言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比较严重的浪费现象,应对这些土地整合利用。
五、总结
保障性住房的主要供应对象是低收入人群,目前保障性住房仅能覆盖城镇家庭的6%,就目前形势看来,开发保障性住房项目势在必行。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政策背景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式应以促进社会和谐和低收入阶层的提升为目标,建立与商品房混合建设为主,集中建设为辅的方式,推进社会整合。
参考文献:
[1]黄继英;黄琪芸;;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J];城市交通;2009年06期.
[2]沈清基;关于城市发展理论的思考──兼论中国城市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1995年.04期.
[3]周茂琅;;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4]顾玉萍;;浅析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发展及其关系[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赵颖鑫;遵循作风建设的基本准则[N];吉林日报;2007年.
[6]蔡良娃;信息化空间观念与信息化城市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周振宇;当代会展建筑发展趋势暨我国会展建筑发展探索[D];同济大学;2008年.
[8]张丽霞;中国森林资源未来发展趋势及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