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ntel未来教育”倡导的是“问题化教学”。在教师的问题设计下,学生采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将“Intel未来教育”和历史课的探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并作了进一步探索。
1.“Intel未来教育”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意识
现行教材内容可读性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我解读,自主学习。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加以必要的引导。如引导学生打破书本教材编写的限制,以一单元或一课内容为背景材料,从宏观上梳理出教材的线索,领悟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框架;从微观上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挖掘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是对书本知识理解的困惑;可以是原有认知与书本知识的冲突;可以是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而产生的矛盾……例如,在学完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我在教学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使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结束,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请谈谈你的看法。”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围绕如何评价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到底是什么等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激发了学生新的探究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如,高中历史必修Ⅱ教材没有提及李鸿章的评价问题,在教学中,我举出这样的两个观点:有人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也有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功臣。引导和鼓励学生结合李鸿章的洋务活动、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有关史实,对李鸿章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结论是次要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其实,高中历史教材中可质疑设问的内容很多,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起于思,源于疑,解于问。发现这些问题,必然引发学生求知欲,改变被动意识下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继而能“坚持学”。
2.“Intel未来教育”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合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教学生知识,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充当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手段,提供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教师只有使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合作,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显现出来,学生的能力才有机会得到锻炼。如组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改革开放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等课堂讨论会,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并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3.“Intel未来教育”促进学生在课后的探究活动
“Intel未来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处处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特点。异彩纷层的网上资源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诱惑,这种诱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学习过程、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最后的学习成果展示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学生个体对课题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的责任。学生真正放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单元计划的实施中,学生感到肩负一种责任,他们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强大内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当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手段,提供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当然也可以离开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利用图书馆、调查访问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资科,从而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开放的学习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在信息社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现代人素质。
责任编辑潘孟良
1.“Intel未来教育”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意识
现行教材内容可读性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我解读,自主学习。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加以必要的引导。如引导学生打破书本教材编写的限制,以一单元或一课内容为背景材料,从宏观上梳理出教材的线索,领悟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框架;从微观上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挖掘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是对书本知识理解的困惑;可以是原有认知与书本知识的冲突;可以是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而产生的矛盾……例如,在学完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我在教学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使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结束,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请谈谈你的看法。”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围绕如何评价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到底是什么等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激发了学生新的探究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如,高中历史必修Ⅱ教材没有提及李鸿章的评价问题,在教学中,我举出这样的两个观点:有人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也有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功臣。引导和鼓励学生结合李鸿章的洋务活动、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有关史实,对李鸿章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结论是次要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其实,高中历史教材中可质疑设问的内容很多,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起于思,源于疑,解于问。发现这些问题,必然引发学生求知欲,改变被动意识下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继而能“坚持学”。
2.“Intel未来教育”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合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教学生知识,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充当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手段,提供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教师只有使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合作,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显现出来,学生的能力才有机会得到锻炼。如组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改革开放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等课堂讨论会,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并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3.“Intel未来教育”促进学生在课后的探究活动
“Intel未来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处处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特点。异彩纷层的网上资源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诱惑,这种诱惑将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学习过程、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最后的学习成果展示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学生个体对课题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的责任。学生真正放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单元计划的实施中,学生感到肩负一种责任,他们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强大内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当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手段,提供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当然也可以离开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利用图书馆、调查访问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资科,从而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开放的学习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在信息社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现代人素质。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