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软件外包行业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bet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软件外包行业的迅速发展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在分析国内软件外包行业人才需求特征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师资队伍、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式和学生职业能力等方面入手,提出了面向软件外包行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 软件外包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24-03
  软件外包服务是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据IDC(国际数据咨询)分析,近几年全球应用软件外包市场平均每年以29.2%的速度增长。而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目前全球软件产值的三分之一需要通过对外发包来完成。[1]软件外包市场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这也为我国的软件外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制约我国软件外包行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人才的匮乏。因此,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以适应软件外包行业的快速发展是高校当前人才培养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将直接关系到我国软件外包行业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软件外包行业的人才需求特征
  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外包服务企业真正需要的?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软件外包行业具有客户需求的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等特征,与其他传统服务行业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对人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就必然有其行业自身的特征。[2]
  笔者看来,适合软件外包企业的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塔尖5%的人才是架构师,是既懂得管理又懂软件,并具有外包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中、高层的35%是高级软件工程师,他们需要管理项目、技术以及产品,所以他们应当具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能够对项目进行系统及模块化等各种分析,能够掌握项目进度并对项目质量进行控制,同时还能协调各种资源,很好地领导团队以及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底层的60%应该是软件编码人员,是基础的软件开发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此可见,软件外包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会因岗位需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也存在共性,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具有较强的外语读写以及口语交流能力。
  第二,掌握软件开发的专业技能,包括需求分析、软件的设计、开发、测试以及项目管理等。
  第三,熟悉流程规范,遵守行业标准。
  第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从上述对人才的要求来看,软件外包行业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软件开发人员,而是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并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综合来看,语言沟通能力、行业技能和经验、项目管理和协作能力以及文化理解等综合能力是从事软件外包行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二、软件外包行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失衡
  从软件外包行业所需的人才结构来看,我国目前存在着全方位的人才供应不足,而不仅仅是人才的局部短缺问题,即不仅缺少处于底层的初级软件外包工程师,也缺少中高层的具有丰富外包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能够带领外包团队,更缺少塔尖上的高级人才,即那些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架构师。
  我国有1000多所高校设有软件及相关专业,每年有几十万毕业生。应该说,我国软件业的人力资源数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缺乏,问题还是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能否满足我国软件外包行业的需求。虽然有很多高校毕业生已经在国内软件外包行业中崭露头角,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和企业的中坚力量。然而,不可回避的是,许多学生在就业时感觉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相差甚远,而企业也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与企业所期望的人才素质还存在较大差距,很难在短期内胜任工作,岗位匹配性差,学生缺乏相当多的关键能力。
  而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虽然国内各大高校计算机专业都具有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但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主要面向理论,同时在实践环节、产学结合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形成一定的落差。
  首先,教学方法单一,师资水平亟须提高。高校的很多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讲台,没有企业或科研工作经历,他们往往是知软件而不知软件生产,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和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应试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重“共性”教育而轻“个性”培养,重理论灌输而轻实践训练。虽然近年来高校陆续引进了一些“任务驱动法”、“NIIT”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但仍然处于试点或探索阶段,还没有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
  其次,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专业素质欠缺。高校在学科设置上过于程式化,课程体系不能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有限的课时与大量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形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学生往往疲于应付大量的学位课程,而淡化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再者,知识更新缓慢,理论与实践脱节。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应用技术,其发展和更新迅速,而高校教材中的知识往往滞后于软件外包行业的技能要求。同时,由于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不多,这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啃书本,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
  三、探索面向软件外包行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社会满意度是高校人才培养成败的“晴雨表”,行业与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是检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适与否的直接方法。因此,针对目前高校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客观分析软件外包行业的人才需求特征,从教学大纲、师资队伍、培养方式和学生职业能力等方面入手,大胆改革与创新,不断探索面向软件外包行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合理调整教学大纲,建立适应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软件外包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按“模块式”设置专业课。[3]在课程设置时,应当参考一些软件业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体系,比如美国、印度等,同时也可以参考一些国内优秀培训机构所制定的课程体系。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企业一线开发人员一起参与。这样才能制订出既符合企业需求,又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专业课程体系。   教学方式方法的先进与否,课程结构的合理与否都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最终培养,其中包括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最终需要实现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开设专业课时,必须对课程进行精心的挑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最流行的开发工具。通过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实验课时、增设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校内实训课程、制订严格的生产实习培训任务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的改进,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在设计培养计划时,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配一定要有合适的比例,重理论轻实践会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减弱,而反之则会使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所以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另外,针对软件外包产业特点,还应充分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开设服务外包理论及服务外包行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加强学生对服务外包的理解;通过英语强化训练、双语教学和跨文化沟通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能力;通过开设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美学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谈判能力;注重对学生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形成。
  (二)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强化教学环节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出合格人才的有效保障。IT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如果教师本身都不了解新知识、新技术,不了解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不能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主流技术,这样的教师也就无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必然无法给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而学生必然在毕业后很快就知识陈旧、技术落后,难以成为企业满意的应用型人才。[4]
  软件外包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具有一定理论造诣的教师队伍,但更需要有与企业密切联系、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因此,高等院校应该重视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培训,鼓励教师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可以通过定期选派的方式让部分教师真正地进入软件企业从事实际工作,比如软件的需求分析、开发、测试等岗位,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当前的主流技术和业界发展方向。另外,对于企业举办的一些与项目开发及应用技术相关的培训也应当鼓励教师多参加,这些过程都有利于教师获得新技术并提高实践技能。教师将所学应用于软件人才的教学实践中,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又能帮助学生获得贴近生产实际与行业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另外,针对学校缺乏应用型教师的普遍现象,可从对口的软件企业、研究所或培训机构聘请一批技术骨干充实到学生专业教学中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不仅是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有益补充,更重要的是,他们难得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努力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要培养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5]其中,高校仍然作为主导,通过委托培养和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按照国家人才评价体系的标准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实施教学,为企业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实用人才。
  在这种强强联合、协同合作的培养模式下,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包括人才、知识、教学管理等,而软件外包企业也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包括真实的工作环境、先进的配套设备和资金等。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后,到相关的软件企业进行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顶岗实习”,也可结合企业的实际要求开展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这不仅使得学生能直接获取软件开发实战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具备软件企业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而且能使这些“准员工”提前熟悉企业环境,掌握工作方法,加快融入企业文化,为自己在毕业后尽快进入角色做好充分的准备。
  “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是基于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目标导向型的高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培养软件人才的双赢驱动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的问题,实现了高校教学科研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无缝”对接,是面向软件外包行业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鼓励和培养“双证型”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项国际通行的行业准入制度,企业的人才标准不仅仅是一纸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事专职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资质。目前,职业资格证书正在成为现代社会规范专业人才职业行为的标准,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
  因此,高校不仅要重视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学历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还要创造条件为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培训、认证等非学历教育,使畢业生在获得大学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能获得企业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既是面向软件外包行业的就业需要,也是学生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明智选择。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新炜.软件外包服务中的CMM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7(1):16.
  [2] 陈业斌,李颖.对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几个问题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7):58-60.
  [3] 汪雪元,等.地方院校培养本科生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98-99.
  [4] 芦文娟.从加拿大教育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6):91-93.
  [5] 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6):51-52.
  [责任编辑:陈 明]
其他文献
西部地区开发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稳定,事关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关键是增强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政府管理竞争力的提升在推动西部地区
高校社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和线下课外活动,在繁荣校园文化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社团以其专业性、多样性、兴
高校辅导员必须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只有这样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升,才能做好各项学生工作.针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重点阐述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具体
近年来,对于大学生诚信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以及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研究.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
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选育基地,能够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活动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这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
跨文化教育是指“在某个环境中生活成长的学生,到另一个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教育,或专门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接受非本民族语言、风
MEDLINE光盘是光盘数据库中的佼佼者,是医学界倍受欢迎的医学情报特使。目前在我国引进的出自两个公司。即银盘(SilverPlatter)和剑桥(Cambridge)的MEDLINE产品。下面主要以S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不少进展.由于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比例逐年增加,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通过探讨贫困大学
脑卒中,中医称为"中风",是由于脑部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细胞死亡,脑组织坏死软化,出现瘫痪、失语、口眼歪斜等神经功能缺损的
目的:探讨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措施。方法:对14例小儿高热惊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两年之内,未复发11例,复发3例,其中2例每次发热均复发。结论:正确认识小儿高热惊厥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