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素材到作文的过程,是写作文的一般规律,只要遵循这一规律,落实好每一个步骤,就能写出作文来。
关键词:素材;作文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1-273
写好作文的因素有很多,如收集素材,提炼主题、选材、写作文,还有构思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本文单就从素材到作文作些探索。小学与初中的作文,强调写真人真事,适当虚构。这句话的意思是作文要有真人真事作为基础,写出的东西才情真意切,才具有感人的力量。但真人真事,并非每一则都可以单独写成作文,往往是广泛吸取素材的营养进行适当虚构,才能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主题突出的文章。那么从素材到作文的过程是怎样的呢?下面作些探索。我们知道,作文是需要素材的,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从何而来,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从生活中来。关心生活中的人和事,观察人和事的方方面面。如事件的过程、起因经过结果,事件的性质,是好人好事還是损人利己之事。即发现事件中的真善美或假丑恶。观察事件,必然要涉及到人的因素。人的言行、心理等。观察人,必然要收集他的言行、心理等方面。重点是行动。行动即所进行的活动,所做的事。二是从体验中来。体验即亲身经历后的感受。没有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只凭观察别人的人事是写不出真情实感的。三是从多媒体中来。听到的,看到的(书上的,电视里的,互联网上的等)。以上三种渠道,归根结底是一种总渠道,那就是生活。书上的,电视里的,互联网上的,也是从生活中的素材提炼创作而成的。由此可见生活的重要。从文学的角度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许有人要问,这三种素材渠道是否一应俱全,缺一不可呢?从某个局部来说,某个单一渠道的素材也可以写成作文,但从整体来说,要写出好的作文,几者缺一不可。只有生活体验,没有观察分析,没有多媒体素材,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或者说根本就写不出来。为什么,我们可以这样考证,一个劳动者,比如一个农民。他整年累月地在土地上劳作,可算体验够深的了吧,但他没有写文章的意图,不对自己的劳动进行审视,得不出劳动有何意义,最多只能感悟到生存所需而已。这就是缺乏对周围的人和事的观察。没有这种观察,他就不会也不可能把自己放在社会中去,与那些人和事进行分析比较,怎么能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呢?不爱好读书,就感悟不到生活中的人和事写到书中是怎样的情形。更感悟不到这里面分析提炼的理论与实践。再说,读书,看电视,看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增长见识,不作井底之蛙。开阔视野,才能感悟到看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下面以一个学生从收集素材到写成作文的经过,看写文章的一般规律。例如,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目:请收集素材,写一篇关于学雷锋做好事的文章,题目自拟。这次作文不是命题作文,也不是自由作文,而是有要求的自命题作文。有了这个要求,学生就要围绕这个要求去收集材料。收集的范围就从那三个渠道去找。因为那三个渠道不是有了这次的作文题才去进行的,而是平时就有所储存,不过再重新过滤一遍,找出有用的东西而已。他凭回忆,想起两件事。一件是这样的:有一天他去外婆家耍,在路上看见一位60多岁的爷爷拖着一辆三轮车在土坡上吃力地爬着坡。他的脚蹬着地,头埋下几乎要触到地了,嗨唷嗨唷地拉着。到了坡中间,再也走不动了。这时我急速地跑上去帮助推车,车一下就上去了。那爷爷停了车,回头看着我说,“你个儿不大力气还挺大呢!”我说,“我在学校的武术兴趣小组学武哩,腿上手上都有劲。”。他用手轻轻拍着我的肩膀说,“好样的,长大更有出息”。听了爷爷的话,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心里想,老师说,“助人为乐,再有本事,不帮助人,哪个表扬你呢?帮助了人,得到别人的表扬,自己就快乐了。真是不体验就不知道啊!”这是一件事。还有一件事呢?是他在书上看到的。那个故事里说,“有一个农村妇女路过一个树林旁边,看见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抱着一个几岁的孩子往树林深处走去。孩子的嘴里好像塞着布似的。不好,肯定是偷来的孩子。于是尾随其后,待他来到一个山洞里时,这时正好有一位农民在挖地。时机正好,她招呼那位农民说,抓住他,他是偷孩子的。那农民会意,立刻放下锄头拦住他。那人见势不妙,丢下孩子没命地跑了……”这两个素材都很好,但怎样把它放进一篇中呢?那就看以什么题目统领素材。例如《雷锋精神处处有》这样的题目适宜于用第三者的角度来写。体裁用记人叙事的广义的散文。把我做的事改为别人做的。这样,我是局外的作者,文中的主人公,一个是小学生,一个是农村的阿姨和大叔。共写两件事,并列来写。开门见山概述,写完这两件事,再画龙点睛呼应开头。这样,结构紧凑,一气呵成。这是一种写法。还有没有另外的写法呢?有。那就是另外的题目,如《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把这两件事,组织到一个人的身上。比如把这个人设计成一位小学生。在第一件事里只有一个主人公,自然是小学生,第二件事里,把那位农村阿姨也换成这位小学生。这位小学生在第一件事里是凭力气助人,在第二件事里是凭智慧助人。这样就突出了这位小学生的高尚形象,突出了雷锋精神。结构紧凑,中心突出。
评析:以上两种素材的创造性改造,即以真人真事为基础适当虚构,这就说明作文是创作的范畴。创作的方法,即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突出中心。这种写作理论在教学中的重点,是每课必教的。有了这些理论,当要写作文时,心中又积累了各类素材,当有了作文题目时,就会很快构思成骨架(作文的篇章结构),整理素材,写成作文,这就是写作文的规律。当然要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还需要观察的水平,体验的深刻,语言技巧,表现技巧,整体风格等等。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2279
关键词:素材;作文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1-273
写好作文的因素有很多,如收集素材,提炼主题、选材、写作文,还有构思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本文单就从素材到作文作些探索。小学与初中的作文,强调写真人真事,适当虚构。这句话的意思是作文要有真人真事作为基础,写出的东西才情真意切,才具有感人的力量。但真人真事,并非每一则都可以单独写成作文,往往是广泛吸取素材的营养进行适当虚构,才能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主题突出的文章。那么从素材到作文的过程是怎样的呢?下面作些探索。我们知道,作文是需要素材的,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从何而来,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从生活中来。关心生活中的人和事,观察人和事的方方面面。如事件的过程、起因经过结果,事件的性质,是好人好事還是损人利己之事。即发现事件中的真善美或假丑恶。观察事件,必然要涉及到人的因素。人的言行、心理等。观察人,必然要收集他的言行、心理等方面。重点是行动。行动即所进行的活动,所做的事。二是从体验中来。体验即亲身经历后的感受。没有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只凭观察别人的人事是写不出真情实感的。三是从多媒体中来。听到的,看到的(书上的,电视里的,互联网上的等)。以上三种渠道,归根结底是一种总渠道,那就是生活。书上的,电视里的,互联网上的,也是从生活中的素材提炼创作而成的。由此可见生活的重要。从文学的角度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许有人要问,这三种素材渠道是否一应俱全,缺一不可呢?从某个局部来说,某个单一渠道的素材也可以写成作文,但从整体来说,要写出好的作文,几者缺一不可。只有生活体验,没有观察分析,没有多媒体素材,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或者说根本就写不出来。为什么,我们可以这样考证,一个劳动者,比如一个农民。他整年累月地在土地上劳作,可算体验够深的了吧,但他没有写文章的意图,不对自己的劳动进行审视,得不出劳动有何意义,最多只能感悟到生存所需而已。这就是缺乏对周围的人和事的观察。没有这种观察,他就不会也不可能把自己放在社会中去,与那些人和事进行分析比较,怎么能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呢?不爱好读书,就感悟不到生活中的人和事写到书中是怎样的情形。更感悟不到这里面分析提炼的理论与实践。再说,读书,看电视,看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增长见识,不作井底之蛙。开阔视野,才能感悟到看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下面以一个学生从收集素材到写成作文的经过,看写文章的一般规律。例如,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目:请收集素材,写一篇关于学雷锋做好事的文章,题目自拟。这次作文不是命题作文,也不是自由作文,而是有要求的自命题作文。有了这个要求,学生就要围绕这个要求去收集材料。收集的范围就从那三个渠道去找。因为那三个渠道不是有了这次的作文题才去进行的,而是平时就有所储存,不过再重新过滤一遍,找出有用的东西而已。他凭回忆,想起两件事。一件是这样的:有一天他去外婆家耍,在路上看见一位60多岁的爷爷拖着一辆三轮车在土坡上吃力地爬着坡。他的脚蹬着地,头埋下几乎要触到地了,嗨唷嗨唷地拉着。到了坡中间,再也走不动了。这时我急速地跑上去帮助推车,车一下就上去了。那爷爷停了车,回头看着我说,“你个儿不大力气还挺大呢!”我说,“我在学校的武术兴趣小组学武哩,腿上手上都有劲。”。他用手轻轻拍着我的肩膀说,“好样的,长大更有出息”。听了爷爷的话,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心里想,老师说,“助人为乐,再有本事,不帮助人,哪个表扬你呢?帮助了人,得到别人的表扬,自己就快乐了。真是不体验就不知道啊!”这是一件事。还有一件事呢?是他在书上看到的。那个故事里说,“有一个农村妇女路过一个树林旁边,看见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抱着一个几岁的孩子往树林深处走去。孩子的嘴里好像塞着布似的。不好,肯定是偷来的孩子。于是尾随其后,待他来到一个山洞里时,这时正好有一位农民在挖地。时机正好,她招呼那位农民说,抓住他,他是偷孩子的。那农民会意,立刻放下锄头拦住他。那人见势不妙,丢下孩子没命地跑了……”这两个素材都很好,但怎样把它放进一篇中呢?那就看以什么题目统领素材。例如《雷锋精神处处有》这样的题目适宜于用第三者的角度来写。体裁用记人叙事的广义的散文。把我做的事改为别人做的。这样,我是局外的作者,文中的主人公,一个是小学生,一个是农村的阿姨和大叔。共写两件事,并列来写。开门见山概述,写完这两件事,再画龙点睛呼应开头。这样,结构紧凑,一气呵成。这是一种写法。还有没有另外的写法呢?有。那就是另外的题目,如《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把这两件事,组织到一个人的身上。比如把这个人设计成一位小学生。在第一件事里只有一个主人公,自然是小学生,第二件事里,把那位农村阿姨也换成这位小学生。这位小学生在第一件事里是凭力气助人,在第二件事里是凭智慧助人。这样就突出了这位小学生的高尚形象,突出了雷锋精神。结构紧凑,中心突出。
评析:以上两种素材的创造性改造,即以真人真事为基础适当虚构,这就说明作文是创作的范畴。创作的方法,即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突出中心。这种写作理论在教学中的重点,是每课必教的。有了这些理论,当要写作文时,心中又积累了各类素材,当有了作文题目时,就会很快构思成骨架(作文的篇章结构),整理素材,写成作文,这就是写作文的规律。当然要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还需要观察的水平,体验的深刻,语言技巧,表现技巧,整体风格等等。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