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数学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原因并不是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是缺乏解题思路与技巧,找不到思考点和突破口,不知如何着手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我们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力,并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审题;说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较差,缺乏创造能力,不能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对解决实际问题也缺乏科学的数学方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它是在教师适当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去创造性的解决来自数学学科本身或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新问题的教学活动。
一、教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兴趣则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注意力高度集中,使感知清晰,想象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1.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等教学手段,从生活实际中引入一些实物、场景,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依托这些情境进行分析比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能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初步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体系,进而形成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克服困难的意志。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6和7的认识”问题时,通过简短的引入语言,呈现七个小矮人的情境图,学生很快就会被这生活场景所吸引,头脑中马上闪现出小矮人、筷子,杯子等都有7,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接触过哪些有关6和7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它是如此亲近,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2.用故事创设情境
小学生都是很喜欢听故事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把故事带进课堂,用故事来创设情境。比如教学《十几减几》时我们就可以用《小猫钓鱼》的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故事中帮小花猫和小黑猫解决问题,这样学习氛围就会更加愉悦。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内容充实形象,有“声”有“色”,给师生们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让原有的模式化教材变为“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更能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重视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运用数学的角度从所学知识和方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和发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活动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低年段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接触社会的范围比较窄,应采用模拟现实活动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中高年级的学生数学知识及生活经验相对较丰富,可适当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小课题研究等。如设计一次“我帮妈妈管家”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了解家里一个月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分类整理,如食品类、家具类、学习用品类、水电类等支出,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个月需要开支多少钱?那一年的基本开支又是多少?每月的收入是多少?结余是多少?如果想要购置一台1200元左右的热水器,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呢?通过了解,培养学生从身边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以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在应用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中感受学好数学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总感觉无从下手,抓不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无法分析、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如果把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加以分解,逐步分析,学生对数量关系就不难理解了。所以审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指学生通过对题目的观察,了解题目里的信息,理解各条件之间的关系,帮助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各种主观条件的总和。首先學生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如学生在有几个数字集中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看错数字,还有类似大猴子摘了36个桃子,比小猴子多摘了7个桃子。小猴子摘了几个桃子?有学生出现36+7=43(个)。没有仔细审题,造成思维定式,看到多就去加。新课改越来越强调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大多题目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学生很难去寻找有效的数学信息,所以在平时教学中:一是要求学生养成在题目中做标注的习惯,可以圈一圈,划出重点,哪些词是重点字眼;二是提醒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观察各个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三是学会用图示题的习惯。数学学习讲究数形结合,如能把题目中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直观图形,对问题的理解自然更清晰。所以我们一定要先审好题明确题目要求再选择合适的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四、增加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练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该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学生要先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课改后教材例题大都呈现都是一些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给的信息进行提问。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搜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特别是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更需要学生根据前面两个的信息能提出问题,即找到中间问题。
五、重视学生的说题
新课标指出“在数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但往往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一部分学生在积极举手发言,大部分在坐着听,但很多都是没有参与进来,越到高年级中下生越来越多,解决问题能力越来越弱。如果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都参与,那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有一句话说得好,“想清楚才能说明白,说明白才能做实在。”所以老师可以从学生说题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教学要重视说出思路,训练学生有根有据的分析、推理,通过口述解题思路,课堂上指导学生可以采取画图,动手操作等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理清数量关系。如在教学一年级学习加减法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两幅图,每幅图中河岸上都有5只鸭,河里都有3只鸭,但河里的鸭子游水的方向不同,一幅是游来,一幅是游去,可以让学生对比观察。同时课外可以创建一个说题群,布置说题作业,让每个同学都来说;老师对于每个学生的说题都进行评价,表扬说得好的同学,对于稍弱一些的进行指导;课堂上可以利用3分钟左右进行说题展示,调动学生的说题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地探索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并用这些策略指导学生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主动的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审题;说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较差,缺乏创造能力,不能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对解决实际问题也缺乏科学的数学方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它是在教师适当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去创造性的解决来自数学学科本身或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新问题的教学活动。
一、教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兴趣则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注意力高度集中,使感知清晰,想象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1.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等教学手段,从生活实际中引入一些实物、场景,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依托这些情境进行分析比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能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初步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体系,进而形成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克服困难的意志。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6和7的认识”问题时,通过简短的引入语言,呈现七个小矮人的情境图,学生很快就会被这生活场景所吸引,头脑中马上闪现出小矮人、筷子,杯子等都有7,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接触过哪些有关6和7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它是如此亲近,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2.用故事创设情境
小学生都是很喜欢听故事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把故事带进课堂,用故事来创设情境。比如教学《十几减几》时我们就可以用《小猫钓鱼》的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故事中帮小花猫和小黑猫解决问题,这样学习氛围就会更加愉悦。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内容充实形象,有“声”有“色”,给师生们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让原有的模式化教材变为“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更能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重视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运用数学的角度从所学知识和方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和发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活动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低年段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接触社会的范围比较窄,应采用模拟现实活动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中高年级的学生数学知识及生活经验相对较丰富,可适当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小课题研究等。如设计一次“我帮妈妈管家”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了解家里一个月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分类整理,如食品类、家具类、学习用品类、水电类等支出,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个月需要开支多少钱?那一年的基本开支又是多少?每月的收入是多少?结余是多少?如果想要购置一台1200元左右的热水器,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呢?通过了解,培养学生从身边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以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在应用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中感受学好数学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总感觉无从下手,抓不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无法分析、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如果把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加以分解,逐步分析,学生对数量关系就不难理解了。所以审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指学生通过对题目的观察,了解题目里的信息,理解各条件之间的关系,帮助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各种主观条件的总和。首先學生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如学生在有几个数字集中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看错数字,还有类似大猴子摘了36个桃子,比小猴子多摘了7个桃子。小猴子摘了几个桃子?有学生出现36+7=43(个)。没有仔细审题,造成思维定式,看到多就去加。新课改越来越强调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大多题目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学生很难去寻找有效的数学信息,所以在平时教学中:一是要求学生养成在题目中做标注的习惯,可以圈一圈,划出重点,哪些词是重点字眼;二是提醒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观察各个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三是学会用图示题的习惯。数学学习讲究数形结合,如能把题目中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直观图形,对问题的理解自然更清晰。所以我们一定要先审好题明确题目要求再选择合适的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四、增加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练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该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学生要先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课改后教材例题大都呈现都是一些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给的信息进行提问。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搜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特别是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更需要学生根据前面两个的信息能提出问题,即找到中间问题。
五、重视学生的说题
新课标指出“在数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但往往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一部分学生在积极举手发言,大部分在坐着听,但很多都是没有参与进来,越到高年级中下生越来越多,解决问题能力越来越弱。如果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都参与,那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有一句话说得好,“想清楚才能说明白,说明白才能做实在。”所以老师可以从学生说题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教学要重视说出思路,训练学生有根有据的分析、推理,通过口述解题思路,课堂上指导学生可以采取画图,动手操作等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理清数量关系。如在教学一年级学习加减法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两幅图,每幅图中河岸上都有5只鸭,河里都有3只鸭,但河里的鸭子游水的方向不同,一幅是游来,一幅是游去,可以让学生对比观察。同时课外可以创建一个说题群,布置说题作业,让每个同学都来说;老师对于每个学生的说题都进行评价,表扬说得好的同学,对于稍弱一些的进行指导;课堂上可以利用3分钟左右进行说题展示,调动学生的说题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地探索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并用这些策略指导学生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主动的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