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衡造出地动仪探知人类史上用仪器测出的第一次地震,是公元138年发生在兰州的强烈地震,1800多年之后,这里建起了一座地震博物馆,馆里收藏有数百件珍稀地震文物和资料,这些文物珍品,是一位叫王增甲的退休老人花费了30年时间收集和珍藏的。
痴迷地震文物30年
1976年7月28日,8级强震袭击唐山,一夜间将全城夷为平地。地震发生后,防震工作受到空前重视,各地各大学都建立了地震预测预报机构。当时兰州铁道学院的“地震组”,由担任课外辅导员的王增甲负责。
一接手工作,王增甲就去唐山考察,震区现场的惨烈程度,让王增甲触目惊心。他啃着冷馍耐着干渴,在废墟、棚户和临时搭建的医院里跑了七八天,访问了上百人,收集到大量地震资料和故事。他记忆最深最受感动的,是一位中年女人讲述她如何急中生智脱光衣服(为了衣服不被挂住发生新的意外),爬出废墟找人把家人全部救出来的奇特经历。王增甲把收集到的故事,最后画在了博物馆的画廊里。
王增甲第二次去唐山时,在一个地方发现倒下来的墙体碎块里混有大量杂渣、炉灰和沥青,建筑材料质量很差,一下明白了为什么这里灾损最厉害的原因。他意识到这是研究抗震的一个重要证据,就把一块楼房墙体碎块塞进挎包千里迢迢带回兰州。这块残物成为唐山地震唯一的文物,因为在唐山得到的一截被强震力拉细的钢筋,当时在北京转机时被查扣而丢失。
从那以后,王增甲收藏地震文物上了瘾。一次,甘肃景泰、天祝一带发生6.2级地震,王增甲赶到现场考察,发现在小学校将要倒下去的一堵墙上有一张课表,当时余震不断,墙随时有可能倒下来,他不顾危险跑过去,用小棍儿细心揭挑下来。前苏联亚美尼亚1988年发生7级地震,死亡人数相当多,为此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王增甲几经周折,想了很多办法,在前苏联大使馆找来一套。在北京,他看到一个地震铜像模型,硬是把那又大又沉的家伙弄上火车搬到了兰州。在一次地震会议上,他听到某省发现了一块已凝结的地震喷发断层泥,其出现极其偶然,大多数地震都见不到它,是极其珍贵的。但索要收藏时,对方一再推托不给,王增甲就一路死磨硬缠拿到了……就这样,王增甲年复一年,为了一个逐渐在孕育并越来越强烈的梦想,化缘和乞讨般地、不惜代价地走南闯北,满世界地寻找收集一切与地震有关的文物和史料,有火花、邮票、钱币、书信、手稿、照片、碑拓等等。王增甲一边痴迷于收集地震文物,一边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地震测量仪器,研究测报。
捐宝建成地震博物馆
为了更准确地搞地震预测预报,王增甲想找一个更安静的地方建设预测点;同时,想把多年苦心孤诣、大海捞针般收集到的数百件珍贵的地震文物和史料,拿出来办一个地震博物馆,为社会所用。他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一个好地方:北山闲置的防空洞。这个动议一经提出,学院很痛快地同意了,当天下午下班时他就拿到了钥匙。
防空洞是“备战”时期挖的,已经撂了14年,里面已成为蛇虫的乐园。王增甲迳直拿着手电筒进洞查看,打开锈锁一进洞,一股怪味扑鼻而来,紧接着一群蝙蝠呼啦啦劈头盖脑飞了过来,惊魂稍定,他又往里走,一只野猫又从他头顶上跃过,抬头向洞顶扫视,又见废弃的电线上挂着一条大花蛇,细看,原来是条死蛇。但这时,他已经不敢再往前走了,赶紧退了出来。第二天,找了几个人一同进去,才仔细看完了洞子。
地下博物馆分壁画馆、文物馆、音像馆、书画馆、泥塑馆等。只两三个人,他们一个一个馆收拾布置,两头不见太阳地连续在山上忙活了1年多。王增甲利用104米长的主走廊,收集、设计了中外古今80多个地震故事,请人绘成壁画。他每天陪着美工往墙上搬画,白天晚上连轴转,吃住在洞里,整整1个月,不知外面是白天黑夜。最忙的时候,王增甲还把有腿疾的老伴也动员来帮忙。
没有经费,王增甲把自己的几千元稿费拿出来买材料,美工们受感动义务献工不要报酬。壁画馆搞起来后,王增甲就把自己多年收集到的百多件文物、史料、碑石等全部捐出,运到山上布置文物馆。然后建音像馆、书画馆和泥塑馆,几个人又苦干了1年多。由于长时间在阴森的洞子里工作,王增甲腿被冻坏了,留下了腿疾,动不动腿麻木得栽倒在洞子里。
凝聚了王增甲大半生心血的兰州地震博物馆,在省市地震部门的支持下终于建成开放了。这个山洞式的地下博物馆长400米,占地700平方米;馆藏展出300多件珍贵的地震文物、资料和仪器,成为我国最早的、至今规模最大的、收藏最多的地震博物馆并被列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继续奔走广觅珍稀
在建成这座地下博物馆,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之后,王增甲和他的同伴继续到处奔走,收集地震文物、资料,以不断充实馆藏。他不遗余力、不惜代价甚至“不择手段”,用自己对地震事业的极至热爱,写下了许多感人的传奇般的故事。
1920年宁夏海原发生8.5级特大地震,当地官府当时曾开炉仿造过一些四川铜币以应急。这种因粗糙而被称为“沙板”的铜币铸量极小,留存下来的更少,是世界上唯一的地震珍币。王增甲长期搜求“沙板”,但不得。后偶知天水一位老师那里藏有几枚,就多次登门求取,但对方回避不见,托人也没办成。后请人带路不打招呼直接上门,苦苦央求,终感动对方,得到好心人捐赠全部5枚“沙板”。
“俞平伯唐山地震日记”,是著名红学家俞平伯从唐山地震发生当日起,连续一个月不间断详细记述唐山地震见闻和救灾情况的珍贵史料。王增甲偶然间从一位来参观地震博物馆的学部委员嘴里获得信息后,动了很多脑子,费了很多劲,终把它弄来陈列馆中。
清代山西平陆县发生过一次大地震。王增甲为了弄到当时救灾钦差大臣上报皇帝看的珍贵文物手绘地震烈度御览图,自己花钱去北京跑了十几个单位,找了很多专家,都没找到。但他没死心,把希望寄托在旧书摊上。几年后他终于在一个旧书摊上黑黄黑黄的一本《清代地震奏章》中找到了那张图!他高兴得几乎叫出来。
就这样,王增甲费尽心机,花费自己的数万元,从全国各地搞来一百五六十件珍贵的地震文物实物,使兰州地震博物馆成为全国馆藏最丰富的地震博物馆,发挥了重要的地震科教科研作用。
痴迷地震文物30年
1976年7月28日,8级强震袭击唐山,一夜间将全城夷为平地。地震发生后,防震工作受到空前重视,各地各大学都建立了地震预测预报机构。当时兰州铁道学院的“地震组”,由担任课外辅导员的王增甲负责。
一接手工作,王增甲就去唐山考察,震区现场的惨烈程度,让王增甲触目惊心。他啃着冷馍耐着干渴,在废墟、棚户和临时搭建的医院里跑了七八天,访问了上百人,收集到大量地震资料和故事。他记忆最深最受感动的,是一位中年女人讲述她如何急中生智脱光衣服(为了衣服不被挂住发生新的意外),爬出废墟找人把家人全部救出来的奇特经历。王增甲把收集到的故事,最后画在了博物馆的画廊里。
王增甲第二次去唐山时,在一个地方发现倒下来的墙体碎块里混有大量杂渣、炉灰和沥青,建筑材料质量很差,一下明白了为什么这里灾损最厉害的原因。他意识到这是研究抗震的一个重要证据,就把一块楼房墙体碎块塞进挎包千里迢迢带回兰州。这块残物成为唐山地震唯一的文物,因为在唐山得到的一截被强震力拉细的钢筋,当时在北京转机时被查扣而丢失。
从那以后,王增甲收藏地震文物上了瘾。一次,甘肃景泰、天祝一带发生6.2级地震,王增甲赶到现场考察,发现在小学校将要倒下去的一堵墙上有一张课表,当时余震不断,墙随时有可能倒下来,他不顾危险跑过去,用小棍儿细心揭挑下来。前苏联亚美尼亚1988年发生7级地震,死亡人数相当多,为此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王增甲几经周折,想了很多办法,在前苏联大使馆找来一套。在北京,他看到一个地震铜像模型,硬是把那又大又沉的家伙弄上火车搬到了兰州。在一次地震会议上,他听到某省发现了一块已凝结的地震喷发断层泥,其出现极其偶然,大多数地震都见不到它,是极其珍贵的。但索要收藏时,对方一再推托不给,王增甲就一路死磨硬缠拿到了……就这样,王增甲年复一年,为了一个逐渐在孕育并越来越强烈的梦想,化缘和乞讨般地、不惜代价地走南闯北,满世界地寻找收集一切与地震有关的文物和史料,有火花、邮票、钱币、书信、手稿、照片、碑拓等等。王增甲一边痴迷于收集地震文物,一边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地震测量仪器,研究测报。
捐宝建成地震博物馆
为了更准确地搞地震预测预报,王增甲想找一个更安静的地方建设预测点;同时,想把多年苦心孤诣、大海捞针般收集到的数百件珍贵的地震文物和史料,拿出来办一个地震博物馆,为社会所用。他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一个好地方:北山闲置的防空洞。这个动议一经提出,学院很痛快地同意了,当天下午下班时他就拿到了钥匙。
防空洞是“备战”时期挖的,已经撂了14年,里面已成为蛇虫的乐园。王增甲迳直拿着手电筒进洞查看,打开锈锁一进洞,一股怪味扑鼻而来,紧接着一群蝙蝠呼啦啦劈头盖脑飞了过来,惊魂稍定,他又往里走,一只野猫又从他头顶上跃过,抬头向洞顶扫视,又见废弃的电线上挂着一条大花蛇,细看,原来是条死蛇。但这时,他已经不敢再往前走了,赶紧退了出来。第二天,找了几个人一同进去,才仔细看完了洞子。
地下博物馆分壁画馆、文物馆、音像馆、书画馆、泥塑馆等。只两三个人,他们一个一个馆收拾布置,两头不见太阳地连续在山上忙活了1年多。王增甲利用104米长的主走廊,收集、设计了中外古今80多个地震故事,请人绘成壁画。他每天陪着美工往墙上搬画,白天晚上连轴转,吃住在洞里,整整1个月,不知外面是白天黑夜。最忙的时候,王增甲还把有腿疾的老伴也动员来帮忙。
没有经费,王增甲把自己的几千元稿费拿出来买材料,美工们受感动义务献工不要报酬。壁画馆搞起来后,王增甲就把自己多年收集到的百多件文物、史料、碑石等全部捐出,运到山上布置文物馆。然后建音像馆、书画馆和泥塑馆,几个人又苦干了1年多。由于长时间在阴森的洞子里工作,王增甲腿被冻坏了,留下了腿疾,动不动腿麻木得栽倒在洞子里。
凝聚了王增甲大半生心血的兰州地震博物馆,在省市地震部门的支持下终于建成开放了。这个山洞式的地下博物馆长400米,占地700平方米;馆藏展出300多件珍贵的地震文物、资料和仪器,成为我国最早的、至今规模最大的、收藏最多的地震博物馆并被列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继续奔走广觅珍稀
在建成这座地下博物馆,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之后,王增甲和他的同伴继续到处奔走,收集地震文物、资料,以不断充实馆藏。他不遗余力、不惜代价甚至“不择手段”,用自己对地震事业的极至热爱,写下了许多感人的传奇般的故事。
1920年宁夏海原发生8.5级特大地震,当地官府当时曾开炉仿造过一些四川铜币以应急。这种因粗糙而被称为“沙板”的铜币铸量极小,留存下来的更少,是世界上唯一的地震珍币。王增甲长期搜求“沙板”,但不得。后偶知天水一位老师那里藏有几枚,就多次登门求取,但对方回避不见,托人也没办成。后请人带路不打招呼直接上门,苦苦央求,终感动对方,得到好心人捐赠全部5枚“沙板”。
“俞平伯唐山地震日记”,是著名红学家俞平伯从唐山地震发生当日起,连续一个月不间断详细记述唐山地震见闻和救灾情况的珍贵史料。王增甲偶然间从一位来参观地震博物馆的学部委员嘴里获得信息后,动了很多脑子,费了很多劲,终把它弄来陈列馆中。
清代山西平陆县发生过一次大地震。王增甲为了弄到当时救灾钦差大臣上报皇帝看的珍贵文物手绘地震烈度御览图,自己花钱去北京跑了十几个单位,找了很多专家,都没找到。但他没死心,把希望寄托在旧书摊上。几年后他终于在一个旧书摊上黑黄黑黄的一本《清代地震奏章》中找到了那张图!他高兴得几乎叫出来。
就这样,王增甲费尽心机,花费自己的数万元,从全国各地搞来一百五六十件珍贵的地震文物实物,使兰州地震博物馆成为全国馆藏最丰富的地震博物馆,发挥了重要的地震科教科研作用。